魯明旭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吉林省運會拳擊決賽后手勾拳動作運用分析
魯明旭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該文為了使拳擊運動員加強對后手勾拳認識和提高的重視程度,對后手勾拳的運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通過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錄像觀察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等對后手勾拳動作的運用展開分析。結果表明:在拳擊比賽中近距離對抗時后手勾拳將是拳擊運動員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因此,對拳手的后手勾拳的運用能力,在日常訓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吉林省運會 后手勾拳 運用分析
拳擊比賽中主要運用直拳、擺拳和勾拳,其中勾拳作為一種中、近距離的擊打拳法,需要配合直拳、擺拳等以組合的形式向對手進攻,2015年吉林省運會,拳手對后勾拳進行了大量運用,其中冠軍北京通州區(qū)馬力在與海淀選手的對決中大量應用后手勾拳,不僅給觀眾帶來視覺的震撼,而且獲取可觀的分數(shù),為其獲得冠軍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文針對其在比賽中后手勾拳的運用展開分析,希望通過該文的研究能夠為拳擊訓練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此為我國的拳擊競技項目的發(fā)展做出努力。
1.1 研究對象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主要是2015年吉林省運會拳擊比賽中,男子拳擊64 kg級13場比賽14名運動員后手勾拳的實際應用情況,并就后手勾拳動作運用展開相關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吉林體育學院圖書館和中國知網(wǎng)上查閱與該文題目的后手勾拳運用的相關文獻。
1.2.2 專家訪談法
對吉林省運會拳擊參賽選手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調(diào)查,為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提供了必要依據(jù)。同時,對該市拳擊運動相關校園專家進行了訪談,對拳擊運動中后手勾拳的相關技術動作運用進行有效了解,為論文撰寫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信息。
1.2.3 錄像觀察法
以吉林省2015年省運會拳擊比賽錄像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運用后手勾拳的選手動作完成程度、后手勾拳得分及失分情況等進行觀察,就選手比賽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相關分析。
表1 2015年吉林省運會拳擊決賽中各種拳法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吉林省運會拳擊比賽決賽后手勾拳運用情況分析如下。
針對吉林省運會拳擊比賽決賽中各種拳法的應用情況和應用效果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獲取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直拳、前直拳、擺拳、后擺拳、勾拳、后勾拳、組合拳等拳法在決賽中都頻繁出現(xiàn),其中直拳的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占各種拳法的19.5%,后手勾拳作為勾拳的一部分其在55次勾拳中出現(xiàn)32次,占其58%,而勾拳得分39分中,后手勾拳得到18分,占46%。后擺拳作為出現(xiàn)次數(shù)比后手勾拳多11次的拳法,其得分率提升4.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后手勾拳在比賽中運用相對其他勾拳更頻繁,拳手們已經(jīng)認識到后手勾拳在比賽得分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得分相對其應用的次數(shù)并不理想,所以,在比賽中運用后手勾拳時必須將拳手的動作技能、身體協(xié)調(diào)、出拳時機等有機結合,盲目地追求運用次數(shù)的實際意義并不明顯。
在拳擊新規(guī)則出后,拳擊比賽的成績不再完全由出拳的速度決定,擊拳的清晰度和力度效果等都成為影響拳手分數(shù)的重要因素,拳擊運動的質量逐漸成為以速度為核心,多種拳技相融合的共同體,所以,在拳擊決賽中直拳、刺拳、擺拳、勾拳、組合拳等拳法,根據(jù)表1可知,以占各種拳法的9%~20%幾率出現(xiàn)的狀況非常普遍,由于動力性力量在快速加大的過程中,很可能轉化成速度素質,從而對動作的速度和位移構成影響,所以,要求極短時間內(nèi)輸出最大力量的快速力量項目拳擊,要求拳手在力量和速度兩方面提升個人拳擊技能。通過對2015年吉林省運會拳擊比賽決賽中后手勾拳在運用情況發(fā)現(xiàn),其在出現(xiàn)32次的情況下,只獲取有效分數(shù)18分,僅有56.2%,而其余14次失敗的后手勾拳運用中34%是因為拳手肢體協(xié)調(diào)性差;26%拳手對雙方的距離判定失誤;12%單純依靠上肢發(fā)力;其余情況占據(jù)28%,結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后手勾拳在運用的過程中拳手如果單純依靠上肢發(fā)力,而忽視下肢蹬地力量的影響,前腳給身體所提供的一個方向向后,用于避免拳手自身隨力的方向向前沖的力將會消失,所以,拳手身體就不可能在慣性的作用下沿著前腿的跨步旋轉,此時拳手運用后手勾拳失敗的可能性將達到12%左右,完全憑借上肢的發(fā)力,拳手的上半身旋轉幅度將無法達到最大,后手勾拳所具有的力量無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并不能真正發(fā)揮后手勾拳在比賽中短距離殺傷的實際作用;2015年吉林省運會中馬力在第二局開始就給對手一擊后手勾拳,而后被對方直拳命中,后在近距離廝殺中馬力在前手拳的輔陳下以后手勾拳進攻,將比賽推入高潮,末端其前手后勾拳直擊對手腹部,雖有壓人動作但已經(jīng)鎖定勝局,在第三回合中,馬力連續(xù)進攻使對手難尋出手機會,在幾次連續(xù)的重拳后其贏得比賽,可見后手勾拳在比賽中的運用需要結合其他種類的拳擊基本動作共同進行,單純地追求后手勾拳的殺傷力訓練并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
3.1 結論
后手勾拳、直拳、擺拳、組合拳等在2015年吉林省運會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其中后手勾拳雖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相對較少,但在得分率方面卻比較突出,可見在比賽中選手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后手勾拳,在成績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效果,在2015年吉林省運會拳擊比賽中選手運用后手勾拳為其贏得分數(shù)有重要的作用,其對拳手的質量以及拳手運用后手勾拳的技能等都有較強烈的依賴。
3.2 建議
綜合該文的研究,筆者認為,拳擊要在比賽中正確的運用后手勾拳,以此占有競技中的優(yōu)勢,必須要注重把握以下兩點內(nèi)容。
(1)充分認識后腿“蹬”地的重要性,掌握后手勾拳的力量來源,能夠成功地將下肢產(chǎn)生的力量向對手傳遞,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手臂的移動力量,在運用后手勾拳的過程中要注重前后腳之間力量的傳遞。
(2)充分認識到拳擊比賽中后手勾拳的運用并不是獨立的部分,其需要與其他的拳法有效結合運用,在提升后手勾拳的運用的過程中應避免盲目地隨意應用,縮減后手勾拳失分的可能。
[1]王德新.現(xiàn)代男子拳擊運動技戰(zhàn)術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2]趙永吉.第29屆奧運會拳擊比賽擺拳技術運用的統(tǒng)計與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3]崔海明.世界女子拳壇格局下我國女子拳擊技戰(zhàn)術發(fā)展歷程與趨勢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255
G80-05
A
2095-2813(2016)12(a)-0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