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的身影縱身而下,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沉重的下落。沉浸在悲痛中的家長表示,這是他的孩子第三次參加高考,還沒等成績出來,發(fā)完短短6字短信,便結束了生命。
難道一個年輕生命的輕易消逝,不值得扼腕嘆息嗎?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因承受不住高考之重壓而漠視生命儼然成為一種現(xiàn)象時,人們不應思考這深層原因,從而減少這種悲劇的發(fā)生嗎?
正如張松超所說,“現(xiàn)實中的尷尬在于,在應試教育的裹挾下,分數(shù)成了學校、學生、家長共同追求的目標?!闭\然,高考是十分重要,但重得過生命嗎?高考之外,難道不應有別樣的生活,重振士氣為理想奮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嗎?
馬云是高考的失敗者,但他卻是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者?!榜R云可真幸運,成了超級富豪?!薄爱斈晡覂纱胃呖悸浒駮r,可沒人說我幸運。”從馬云的經(jīng)歷來看,他只是比別人多了份追逐夢想的毅力,“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熬不住了,我還可以多熬一秒鐘、兩秒鐘?!庇纱擞^之,高考并不是實現(xiàn)夢想的唯一途徑,只要有比別人能熬的毅力,能夠承受別人不能承受的苦痛,高考之外,你仍能享受為理想奮斗的充實和實現(xiàn)理想的愉悅。高考之外的生活不也是另一種精彩,何必要結束生命空留悲傷?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沒有了生命,又何談為理想而奮斗并最終實現(xiàn)夢想。像那個19歲的少年,又怎么能再享受奮斗的充實?高考之外,更需要的是一種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生活及教育。
這些悲劇都是一種警醒,它們共同反映出“當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嚴重缺失。”家長、學校及學生都應看到,高考并不是人生全部,一生過得平靜,抱有對生命的樂觀未嘗不是另一種活法。生活中總有人看待事情悲觀,承受挫折能力脆弱?!敖逃茏龅?,是讓青少年重視生命,不輕言放棄”。
廣州華師附中的學生曾提前為自己策劃了一個葬禮,面對虛構的葬禮和死亡,竟然“那么豁達那么真誠”,他們的世界中并不僅有高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是他們另一種生活的主旋律。我想,他們以后絕不會是自殺青少年中的一員,這種面對死亡毫不避諱的態(tài)度,又何嘗不是高考之外的另一種生活。
然而在國內(nèi),學校還缺乏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進課堂竟然如此之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chǎn)生錯誤認知,進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于是乎,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看到了一次次警醒,聽到了一聲聲感嘆,但生命教育卻還是沒人重視,沒有實際有效的措施。如此一來,則又是消逝---警醒---教訓,循環(huán)往復,不知終點在何處。
在“一考定終生”的觀念已侵入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大腦的今天,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空白。如果不能領悟到高考之外還有另外的生活,生命教育便無從談起。無視生命的人將高考這樣的事看得太重,“以至于和自己的前途與命運綁到一起的時候”,“希望的落空就會讓他覺得生無可戀”,因此我們又看到了生命的消逝。
放眼社會,將高考看得比任何都重的大有人在。曾有一位考生在趕考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媽媽受了重傷,可所有的人都勸她趕緊調(diào)整心情趕赴考場,千萬別誤了高考。難道這不可笑嗎?高考難道比自己親生母親的性命還要重要嗎?高考明年可繼續(xù),可如果母親就此長辭人世見不到最后一面,難道明年還可以再見到嗎?由此觀之,生命教育缺失倒也情理之中??床坏礁呖贾獾牧硪环N生活,人們會漸漸忘記更重要的東西,親情、友情、理想、樂觀……乃至生命。
再看前面提到的那個19歲少年,他的自殺倒也不能全部歸咎于他,應該是父母、學校及他自己共同造成的悲劇。
我們應看到高考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摒棄“一考定終生”的錯誤的、腐朽的觀念。否則不僅悲劇還會重演,我們最終也將被生活、時代所拋棄。
(作者介紹:張銘陽,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學生;本文指導教師: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