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小蕓
《指南》背景下幼兒數學多元化學習策略
文 夏小蕓
讓幼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發(fā)現的樂趣,開發(fā)幼兒的數學潛能。使幼兒數學活動生活化、幼兒數學活動操作化、幼兒數學活動游戲化、幼兒數學活動交互合作化、幼兒數學活動整合化。
多元化 幼兒 數學活動
數學教育是學前兒童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能使幼兒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他們在生活中和游戲中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
新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了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成人要善于發(fā)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即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讓他們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zhàn)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然而我們老師往往無法很好地定位兒童的數學學習,或是過于強調數學活動的精確、抽象、邏輯等特點,或是干脆在追隨幼兒的興趣時忽略了兒童的數學學習。
因此,在《指南》的引領下,進行幼兒多元化數學活動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以多元的、靈活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活動,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fā)展數學,讓幼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發(fā)現的樂趣,開發(fā)幼兒的數學潛能。
《指南》中提出:“要結合日常生活,指導幼兒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逼鋵崝祵W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強化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的敏感性,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提升幼兒對數學基本概念的體驗和感知能力。
如一日活動“數學化”,我們不難發(fā)現生活中到處是數,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中。家里一共有三口人,一個孩子,兩個大人;家里的衣櫥里,將內衣、外套、襪子等進行分類整理;幼兒起床、吃飯、上幼兒園的不同時間;玩具的形狀、顏色;衣服上扣子的大小、數量;比較小朋友的個子高矮;上下電梯的順數和倒數;停車場停了幾輛車,車牌號是多少?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出在幼兒的一日生活里到處充滿數學,學習的內容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既能吸引幼兒的參與,又能引發(fā)幼兒積極的思維活動?!吨改稀分羞€建議“鼓勵孩子嘗試使用數的信息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斷明天是星期六。這樣能幫助幼兒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認識數學和生活的密切關系,獲得一種數學的思維方式。
皮亞杰認為學前階段處于思維前運算階段,幼兒必須依靠動作表象和直接的事物來學習,動作是幼兒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途徑和方法。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區(qū)域活動,或者游戲活動,對幼兒而言,建立數理經驗和邏輯觀念不是依靠教師的經驗,而是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和操作的過程,發(fā)展數學思維、獲取數學經驗。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為幼兒提供大量豐富的、具有層次的、可供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選擇的操作材料,方便幼兒在操作中獲得發(fā)展,幫助幼兒通過操作、交往、體驗、觀察和反思等自主地獲取經驗。
教師為幼兒準備多種測量工具,引導幼兒根據所測物體,自主探索適合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掌握測量方法;教師提供用各種材料做成洞眼大小不同的篩子、大小不同的豆豆及記錄表,幼兒利用篩子將混在一起的不同大小的豆豆區(qū)分開來并完成記錄表,學習分類和統計;也可將一定數量的豆豆(如10粒)放在篩子中,篩一篩,然后列出算式,理解數的組成操作材料和玩法,既能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的熱情,又能促進幼兒主動建構數學概念。教師在活動中通過不同環(huán)節(jié)和多種方式,引導幼兒在操作中主動觀察、探索、表達、交往、欣賞等,發(fā)現數學關系,鼓勵幼兒積極去“動”和“做”,回顧和思考他們的操作過程,讓幼兒與材料反復的相互作用,最終轉變?yōu)轭^腦中的思考。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指南》中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蘊含著大量數學信息,幼兒參加游戲不僅愉快地進行著各種活動,學習著各種游戲技能,同時也感受著其中的數學信息,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感性經驗。在數學活動中恰當運用生動活潑的游戲形式及游戲情節(jié)貫穿幼兒數學活動的始終,可以幫助幼兒掌握與鞏固抽象的數理知識,避免數學學習的單調與枯燥,增強活動的愉悅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獲得快樂的發(fā)展。
例如,為小班孩子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游戲情節(jié)、內容和角色的情節(jié)性數學游戲。例如“大花貓和小花貓”的游戲,讓幼兒感知“1和許多”,老師是大花貓,孩子們是小花貓,一只大花貓,許多小花貓,捉到老鼠有大有小等等。為中大班幼兒設計一些競賽型的數學游戲,例如在“扔扣子”游戲中,設置一定的距離,孩子們往盒子里扔扣子,盒子里扣子多的一方獲勝,練習幼兒目測距離和數的比較。還有一些民間游戲,例如《拼板拍手歌》,“拼板、拼板、拼拼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轱轆轱轆一、轱轆轱轆二……轱轆轱轆十”。再如,積木游戲可使幼兒對平面和立體的圖形有所認識;玩水、玩沙游戲使幼兒對量和量的守恒有所感知和體驗;而超市游戲或商店游戲使幼兒學習了將各種物品分類擺放、學習記數、認識錢幣和數的運算等。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圍繞活動內容或生活事件提出問題,引發(fā)幼兒思考,支持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知識和能力來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讓幼兒覺得數學活動好玩且想玩,更讓幼兒覺得數學活動是有用的,可以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社會性互動是個體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幼兒的社會性互動包括老師、同伴、家長及其他成人互動。這些互動對幼兒的態(tài)度、情感、興趣、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數學學習活動中,不同大小的幼兒群體在面臨具體數學任務和問題時,自發(fā)開展對問題的集體討論,分析并嘗試分工、交流,一起活動以解決問題。幼兒共同體之中的差異本身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幼兒的意義建構,幼兒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于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促進幼兒的高水平思維和學習活動合作獲得成功,會提高幼兒的自我效能感,還能使數學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
維果茨基認為,有了成人和同伴的幫助,兒童更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發(fā)展。群體經常能給個人建構知識更為積極的幫助。如在一個數學問題面前,幼兒或在教師的分組,或在自由組成的大小不同的小組內,有時討論由教師提供的信息,有時練習教師示范的技能,而有時則共同進行探索和發(fā)現活動,任何形式的成功都能獲得積極的肯定和鼓勵,這些肯定來自于教師,也來自于不同的幼兒學習小組和幼兒個體之間。但是,幼兒最初的溝通、合作和分享學習成果的技能很稚嫩,需要老師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呵護和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幼兒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一定的判斷。有時還要參與到討論中,提出下一步可以思考的問題和方向。這時,教學活動具有“對話”的特點,而且這種對話的起點是幼兒當前的水平,方向是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常常采用暗示的語言、動作、表情、反問、質疑,以及對幼兒具有思維挑戰(zhàn)性的提問來促進“對話”的發(fā)展,在師幼來回不斷深入地交互中,促進幼兒對特定的具體的問題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指南》中提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fā)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因此,在數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既要注意到數學教育內容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又要十分重視與其他領域的教育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
如在數學繪本《小熊一家和吵吵鬧鬧的怪物們》中,孩子們在理解欣賞有趣的繪本故事的同時,學習了復合分類的方法,找出了誰是城堡的主人,萌發(fā)對多種特征分類活動的興趣,將語言活動與數學知識相互融合;在藝術領域中開展折紙活動,讓幼兒在折紙過程中構造出對稱或不對稱的圖形,并加以描述,豐富幼兒認識對稱圖形的經驗;在科學領域“沉浮”活動中,請幼兒共同搜集所需要的科學探索材料,如小木塊、紙張、棉花、小鐵塊、回形針等,并按一定標準分類擺放,引導幼兒比較各種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間的數量多少;體育活動“投擲沙包”,可以引導幼兒用左右腳交替的方法來測量自己和同伴投擲沙包的距離。通過整合,巧妙結合各項活動,將數學知識滲透到各個領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幼兒不但能從其他領域中學習到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也能運用數學于其他領域,使幼兒獲得更全面的發(fā)展。
在《指南》指導下,幼兒多元化數學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探索發(fā)現和鞏固學習的機會,將幼兒數學活動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在目標、內容、形式、方法上體現多樣性、探究性;將各領域、各方法兼重并納,協調統整,相互作用,寓數學教育活動于生活、游戲之中。讓幼兒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積累與擴展數學經驗,逐漸學會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一些簡單問題。通過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幼兒感受數學,體驗數學,親近數學!
(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