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華
學校德育工作是基于學生成長需求而存在的,德育工作是否有實效,主要看學生成長的合理需求是否得到尊重和滿足。有意義的德育工作,所傳遞的內容恰如春風化雨潤人心田;而程式化、成人化的德育工作,往往讓學生如坐針氈、味同嚼蠟?,F(xiàn)實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推進德育活動的供給側改革,讓德育工作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服務。從現(xiàn)實看,普通高中德育活動至少存在并應反思下列問題。
一、尊崇以往的活動模式,
追求德育工作無風險的四平八穩(wěn)
如今,許多學校的德育工作已經實現(xiàn)了系列化、格式化、模式化。如秋季開學后的第一學期,德育活動往往是:紀律教育、系列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獻愛心活動、經典誦讀活動、書香校園活動、系列“爭星”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盡責孝心感恩活動,等等,這說明中學德育活動內容已經成熟。這些活動傳遞的內容,確實有與學生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一面,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基于教師視角,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設計的,缺少學生立場和學生思維,至于說學生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活動過程是否能夠給學生帶來心理滿足、活動能否觸及學生的心靈等實效性的問題,一些德育工作者缺乏思考和研究。以“法制教育”為例,雖然成長中的學生非常需要,但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部分法律常識,高中的法制教育如果缺乏生動性與靈活性,那么設計者的初衷再好,也較難得到學生的認可。如某校每學年都要進行法制教育,開設法制選修Ⅱ課程,然而在將開設法制課程的教師信息和課程內容都放到網上后,整個高二年級竟然沒有一位學生選!事后調查得知,學生認為學校的課程只是說教,無多大意思。而另一所普通高中的法制教育,根據學生常犯的錯誤及年齡特點,帶領學生參觀本市的少年犯管教所,廣受學生歡迎。這說明:德育工作應該在追求成長意義的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讓意義與意思統(tǒng)一起來。
二、尊崇上級行政部門指示,
追求對上級高度負責的社會效果
如今,中學德育工作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安、文藝、法院、文化、檢察、廣電、團委、關工委,甚至婦聯(lián)等部門都已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這說明整個社會都關注中學生的成長。學校德育主任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上級來文,指導學校德育工作。于是,學校在一段時間組織書香校園系列活動,一段時間后組織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系列活動,一段時間后又組織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自己原來所制定的德育工作計劃基本無需再提,只努力落實上級來文要求即可,這樣的德育工作開展起來有理有據,反響快、影響大、收益佳!可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脫離學生真正需求的德育工作,雖能讓學生感受到德育的社會效應,但往往與學生心理需求存在距離,難以實現(xiàn)德育活動社會效應與個體價值追求的融合,因而難以讓學生的道德理性轉變?yōu)榈赖虑楦泻偷赖铝晳T。如大多數學校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系列教育,活動承載的方式要么是觀看革命傳統(tǒng)電影,要么是聽老革命做報告,抑或參觀早已經去過多次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疲于課堂聽課的學生大多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也都將參加活動看成是服從教育的體現(xiàn),但真正在活動中有所感悟的不多,在活動中能夠矯正自己不良習慣的也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已經對這類德育形式出現(xiàn)了心理疲勞。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著名教育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也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都啟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不能只唯“上”,而必須基于學生生活,必須追求觸及學生靈魂的效果。
三、尊崇傳統(tǒng)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
追求完美無瑕的德育境界
一提到德育,不少教師基于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過往情境,認為它是神圣的、圣潔的。薛曉陽教授在《人的教育:一種社會哲學的考察》一文中說:“就當前的中國教育來說,我們依然缺少精神哲學的引領和智慧。我們的學校教育已經被情感主義、生命哲學和終極理想這些眼花繚亂的概念所陶醉,已經失去對現(xiàn)實問題的把握能力,丟失了面向生活的追問意識。”現(xiàn)階段的中學德育也存在上述傾向。比如,大多數學校教室內外的墻上、校園銘牌上、校園所掛的條幅上,都有類似于“學而不厭”“止于至善”“蘭芳不厭谷幽,君子不為名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名言警句。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弘揚的都是圣德,而教育成長中的學生必須結合具體的情境,不能讓學生處于純粹的精神體驗之中。為此,教育工作者要沉思:這些至真至純至善至美至上的道德準則,與學生成長需求的交匯點在哪里?怎樣才能讓高大上的道德準則與學生生活的現(xiàn)實狀態(tài)相連接?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指出:“德育發(fā)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敝袑W德育工作中上述問題的存在,表明中學德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仍有待進一步營造。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人“怎樣做人”;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促使靈魂轉向的藝術,借助于教育靈魂可以從現(xiàn)象界轉向理念界;亞里士多德認為,天性、習慣和理性是人的三要素,重視天性,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通過教育發(fā)展人的理性,人就能成為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則強調,德育應該“從行動中養(yǎng)成道德行為的習慣”。可見,如果沒有一個關乎學生成長需求的德育生態(tài),德育活動的合理性就會遭到學生的質疑,合乎人的自然與社會本性的德育目標就難以達成。因此,要讓中學德育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該將學生的成長需求作為德育活動設計的基點,而以下三方面必不可少。
1.關注學生心理需求,讓德育回歸學生生活本真世界。人是多角色、多維度的存在,就學生而言,在學校有與同學、教師的關系,在家中有與家人的關系,哪一方面的關系處理不好,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在這諸多關系中,與老師的關系則受到學業(yè)成績、在校表現(xiàn)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制約。前段時間某校發(fā)生的師生對打事件讓人深思:教師為學生發(fā)展而做出的諸多辛苦努力,為什么就得不到學生認同呢?原因可能有許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教師的德育工作已經背離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成績不好的學生考試時違紀,教師大可不必以“我是為你好”為借口而對學生嚴加苛責,因為學生們可能認為以自己的成績上個普高或職高就已經夠了,教師的做法無非是為了提高班級平均分進而提升自己的聲譽??梢?,盡管教師教育的初衷和立場都是好的,但如果背離了學生的成長需求,師生相處必然煎熬。只有德育工作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才會將教師看作“自己人”,德育工作也才能有實效。
2.關注學生的成長困惑,讓德育真正觸及學生的靈魂。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思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作為未成年人,他們的精神困惑比成年人更多,而心理承受力又很有限甚至脆弱。在生活中,中學生除了面臨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適應、學業(yè)壓制、青春期問題、朋輩關系與異性交往等方面的精神困惑,還面臨著互聯(lián)網帶來的諸多新問題的沖擊,如網絡游戲、微信欺騙、網絡文學、網絡交友、網絡娛樂,等等。此時,教師應該聚焦學生在面臨的精神困惑展開德育工作,圍繞可能讓學生“中招”的陷阱而設計德育活動。如學校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廣東衛(wèi)視的“大學生借高利貸被迫拍裸照受騙”的系列情景劇,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赐甑谝黄诤髮W生們露出的是驚訝的表情,看完第二期后學生感到自己面對詐騙也有了主意,看到第三期后學生們都懂得了謹慎、理智生活的含義與具體做法,這表明他們在無形中實現(xiàn)了精神的成長??梢姡o抓生活中學生可能面臨的精神困惑去設計德育活動,才能真正觸及學生的靈魂,真正促進學生成長。
3.關注學生職業(yè)生涯目標設定,讓德育工作為學生人生指航。實踐表明,學校德育工作只有與解決問題相結合才能起到實效。根據主體性德育理論,學生不僅是參與活動設計的主體和活動過程的參與主體,也是責任的承擔主體,德育應面向學生未來成長的需要。因此,德育工作應該與解決學生的生存、成長和發(fā)展問題相結合。有人認為,高中階段仍是基礎教育的階段,并不需要學生選擇職業(yè),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時尚早。這一觀點是不妥的。實際上,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前,學生已經進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初始階段:上普高還是上職高?上一般性高中還是職業(yè)類大專?進入高中后,在高一結束升高二階段,學生又必須進行科目選擇:純文?純理?文理交叉?也就是說,學生在高中以前就進行了職業(yè)生涯的初步選擇,進入高二后再次進行了方向性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高考結束后填寫志愿,則是第三次生涯規(guī)劃,此時職業(yè)目標已經具體清晰了,基本上確定了自己將來的職業(yè)方向。可見,高中階段也是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重要階段。既然如此,學校組織的德育活動就應該讓生涯目標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起方向性、激勵性作用。如某校在高一升高二階段引導學生選科時,邀請了當地的人社局局長到校給學生講述“社會需求與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的專題講座,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聽得也非常認真,整個禮堂鴉雀無聲,大大出乎德育主任的意料。可見,德育活動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也才得到真正發(fā)揮。
路徑依賴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所走的路徑影響著其一生。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切實研究學生,努力營造良好的德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感知學生的心理需求,關注學生的精神困惑,引導學生設立生涯目標,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