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心愷
一直以來,航標巡檢都是依靠船舶靠近航標,然后由航標工爬上燈塔或浮標,檢查航標的燈器有無損壞、燈質是否正常、航標性能是否適航等內容,平均巡檢一座航標需要2小時左右。有時因浮標搖擺和體力原因,仍無法發(fā)現(xiàn)連接松動和配件脫落等故障,遇上礁石海域或狂風大浪等惡劣天氣,根本無法巡檢,造成巡檢延誤修復不及時等問題。無人機的使用,將解決這些問題。
“呼呼…”,兩架無人機沖天而起。一架飛往三婆廟燈樁,檢查燈樁的燈器、燈架和各部件的連接狀態(tài),燈樁狀況在平板電腦上清晰顯示。另一架高高飛起,沖向大海,精準地將救生圈投放到設定位置,完美演示了無人機救護落水人員的精彩過程——近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在廣西北海市冠頭嶺海域,向來自南海海區(qū)航標、通信和測繪的38名技術人員,展示了無人機巡檢航標和救護落水人員的強大性能。
這是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萍紕?chuàng)意工作室”繼推進南海海區(qū)云數(shù)據中心建設、水上安全通信信息播發(fā)系統(tǒng)監(jiān)測、試驗浮標新錨系等多項新技術后,又一重大舉措。
據了解,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推進無人機應用于航保業(yè)務,始于一年前。當時選取了具備一定設施基礎的北海航標處和負責整個南海海區(qū)海上通信業(yè)務的廣州通信中心為試點單位。
一直以來,航標巡檢都是依靠船舶靠近航標,然后由航標工爬上燈塔或浮標,檢查航標的燈器有無損壞、燈質是否正常、航標性能是否適航等內容,平均巡檢一座航標需要2小時左右。有時因浮標搖擺和體力原因,仍無法發(fā)現(xiàn)連接松動和配件脫落等故障,遇上礁石海域或狂風大浪等惡劣天氣,根本無法巡檢,造成巡檢延誤修復不及時等問題。于是,北海航標處于去年11月引進無人機,首先在北海港的燈塔、燈樁、浮標進行巡檢試驗。
在跟蹤試驗中發(fā)現(xiàn),無人機具有輕巧可靠和使用不受地理條件、環(huán)境條件限制的特點,特別適合在復雜環(huán)境執(zhí)行任務。并且,其內置的高清拍攝設備,使航標職工在小小的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到航標的整體和局部形狀,燈架、燈器的工作狀態(tài)甚至螺栓有無松動都一目了然。無人機的高分辨率影像功能和空中檢測的優(yōu)勢,能從不同角度拍攝圖像,使巡檢數(shù)據資料更加完整,有效彌補了人工巡檢的不足。平時,巡檢一座燈塔平均需要2小時,利用無人機巡檢僅需20分鐘不到,大大提高了航標巡檢查效率和降低航標工的勞動強度。
在歷時一年的實踐中,在總結經驗和優(yōu)化操作程序的基礎上,北海航標處又先后在中越邊境的白蘇巖燈塔、北侖河燈樁群和欽州茅尾海燈浮群等海況惡劣的海域,利用無人機進行了20多次航標巡檢。并在潿洲燈樁及斜陽島燈樁的建設之初,利用無人機進行地理勘測和定位,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廣州通信中心也分別在發(fā)信部、收信部進行無人機檢查天線的試驗。傳統(tǒng)的天線檢查,是工人一級級爬上高高的天線,逐級查看天線有無腐蝕的損壞,累人不說,耗時又費神。在人無法到達的天線頂端,往往只能敷衍了事。利用無人機檢查,可以從下至上沿線往返掃描,對關鍵部位還可以懸停或繞圈檢查,工作效率和檢查質量都遠遠優(yōu)于人工?,F(xiàn)在,廣州海事通信中心已將天線檢查工作交給無人機,并形成了固定的操作模式。
兩試點單位的成功,為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推廣應用無人機于業(yè)務工作奠定了基礎。航標巡檢、救護演示,以及試驗結果證明,無人機完全適用航海保障三大業(yè)務。航標業(yè)務可以用無人機進行島礁的燈塔(樁)定位、效能評估、拉鋸測試、維護質量檢查和示位標、沉船快速定位等方面;測繪業(yè)務可以利用無人機進行海島礁的地貌觀察、基準點搜尋或設置,以及潛水測量等過程;通信業(yè)務可以在天線檢測的基礎上,將無人機延伸應用到應急處置、通信中繼和語音通信、應急通信網絡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