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2016年8月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作品《北京折疊》獲得了科幻界最高榮譽獎雨果獎,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后,中國科幻作家再一次獲此殊榮。
清華大學美女、從物理學碩士到經(jīng)濟學博士、知名科幻作家……只此三項,郝景芳就已被眾人判定為金光閃閃的“學霸”了,但郝景芳卻在為一個清華校友組織寫的一篇自述文章中自稱“學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華覺得自己是‘學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覺得自己是。成績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覺就是很渣。” 整個大學四年,她的自我評價越來越低,對自己也越來越失望。在清華,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她覺得如今的自己和眾人眼中優(yōu)秀的自己形成了巨大落差,這種落差與壓力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大一第一學期力學考完試,她整個人都不好了,后來她持續(xù)追趕、奮發(fā)向上、努力自習,追到了大二考數(shù)學物理方法,但她考完就哭了。
非常不巧的是,那段時間,郝景芳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她要經(jīng)常跑醫(yī)院。醫(yī)院是個負能量集聚的地方,所以她在清華本科的幾年,過得非常壓抑和痛苦。
后來,郝景芳回憶過去那段痛苦時光,她得出兩條教訓:一是千萬不要讓自己背負太過沉重的枷鎖,人要是做每件小事都是為了證明自己,那就什么都無法做成了;二是不要閉門造車式地思考人生,人應該走出去,干起來。郝景芳說:“當人進入內外交困的氣餒狀態(tài)時,唯一的拯救路徑不是無限制的思索,而是行動,是某種一小步一小步讓自己可以動起來的事。不管方向是不是最佳的,不管結局如何,只要一點一點地改善,就是心里重要的能量來源?!?郝景芳是幸運的,她找到了出口,那就是繼續(xù)寫作。2006年,她重新提筆寫作,至今整整十年了。
“我會一直記得寫作對我的意義。它是我在困難的日子里養(yǎng)成的、生活下去的習慣。我會一直寫下去,在塵世間、大地上的辛苦勞作中,寫那些易逝的吉光片羽?!焙戮胺颊f。
【熱用立意】痛苦的淬煉/尋找出路/逆襲
【素材現(xiàn)背】很多時候,是痛苦而不是欲望,推動著人在一個個處境之間跳來跳去,直到最終安定下來。郝景芳經(jīng)歷痛苦的淬煉,并在淬煉中獲得睿智的洞見,這些鑄成了她作為一個“學渣”最終的逆襲之作——《北京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