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栩
《黑處有什么》,于2016年10月14日登錄全國院線,就如同《路邊野餐》一樣,沒有國內(nèi)外商業(yè)片的大比例排片,沒有過多的前期宣傳與營銷,影院放映廳外靜靜地矗立著海報,導演王一淳,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兩項提名,看起來似乎成績一般,票房一般,但觀影后,令筆者震驚的是,這是一部如此充滿力量的電影,青年導演王一淳用細膩的電影語言,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部“老氣橫秋”的青春電影。
這是一部有關上世紀九十年代少女的青春成長電影,這是一部中國式的青春記憶,這是一部沒有開頭沒有結局充滿著青春烙印的時代剪影。
重讀時代:時代枷鎖下的青春掙扎
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河南某小鎮(zhèn),蕩漾的蘆葦叢,一個廠區(qū)大院,一個充滿好奇的女孩,一個觀念陳舊的法醫(yī)父親,一個留級三年的好閨蜜,一個暗戀自己的本校同學,以及一樁樁連環(huán)殺人案。在女主角曲靖的視角下,一個少女眼中的認知伴隨著她身處的環(huán)境,一點點在觀眾面前呈現(xiàn)出來,喚起走過那個時代觀眾的無限回憶。
曲靖生活在中原飛機制造廠的家屬區(qū)內(nèi),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對于上世紀成長于大院內(nèi)的觀眾來說,這個環(huán)境一點都不陌生,典型的中國式“集群社區(qū)”。
在這個社區(qū)內(nèi),同學、父母、所有的關系,都逃不出約定的人際范圍——誰家喜得貴子,誰家家門不幸,三言兩語地傳遞在這樣一個廠區(qū)大院內(nèi)。
所以,公安局領導家女兒留級三年,學校教務處主人偷糧食被抓,被害尸體連環(huán)出現(xiàn),對于廠區(qū)來說,這些是大事兒,是人們口中討論不止的話題。這樣一個充滿時代特征的環(huán)境下,處處表現(xiàn)出時代印記,學校慰問敬老院排演節(jié)目,播放著那個年代最火的韋唯的歌曲,學校黑板報上,“學雷鋒、做好事”的標語格外醒目,傳統(tǒng)中學課堂,以及普通話說不標準的中學老師,那些從七八十年代繼承下的傳統(tǒng),都還依稀可見。
與之相反的,是港臺文化的在那個年代中國大陸的風靡以及流行文化的出現(xiàn)。曲靖躲在工廠廢棄物上演唱的郭富城與Beyond的歌曲、張雪手上涂著的指甲油、發(fā)廊里燙染的時髦發(fā)型,那是令那個年代人們欣喜若狂的潮流文化,也是令我們這個時代人們感慨萬千的懷舊情節(jié)。有趣的是,《愛的奉獻》與《對你愛不完》、學雷鋒精神與燙發(fā)潮流,正是大踏步步入改革開放中國的時代寫照,守舊的傳統(tǒng)與新穎的潮流的碰撞,使《黑處有什么》賦予了電影真實感與代入感,如同一個許久不見的往昔老友牽起觀眾的手,告訴觀眾他們曾走過的青春。
國內(nèi)諸多青春題材電影,在大篇幅表現(xiàn)情感、勵志、成長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青春議題,就是父母。一部優(yōu)秀的青春電影,一個關于青春的主題,始終無法與那個年齡段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脫開關系。
曲靖的父母,在影片中表現(xiàn)出獨特的時代性格,每一個成長于九十年代的觀眾,透過曲靖父母,都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那個時代父母的形象與教育方式。
那個年代,孩子的好壞不是通過個人表現(xiàn)評定,而是取決于那些薄薄的紅色獎狀紙,曲靖那會學校頒發(fā)的助人為樂獎狀,曲母確認為這一紙獎勵遠不如一個“三好學生”的頭銜價值大;那個年代,娛樂匱乏,父親與女兒間的溝通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小事上,老曲教曲靖學騎自行車,曲靖坐在座位上,老曲用雙手把住后座,老曲告訴曲靖,曲靖不再是小女孩兒,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劈開腿坐在后座。那個年代父母與兒女間沒有汽車接送、樂園游玩,沒有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有的是成長路上父母教導的點滴。片中有一處典型情節(jié),曲靖跟著一群男生偷看錄像帶被警察帶走,老曲去公安局將女兒接回家,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早知你現(xiàn)在這樣,當初把你生出來就該活活掐死你!”多么典型的中國式家長,這種“殘忍”的教訓方式是那個年代父母愛的傳達,即便是如此憤怒程度的謾罵,也隨著老曲暴雨去學校接曲靖時,遞傘的瞬間消散云間。
屬于那個年代的廠區(qū)生活、雷鋒精神、眼保健操,剛剛興起的流行音樂與廣告,價值觀有差異的父母與子女,電影在光影交織下,演繹了一個關乎一代人成長的時代記憶。
女性視角——少女啟蒙與性悸動
《黑處有什么》導演王一淳,作為國內(nèi)青年女導演,在把握青春片方面有著獨特而細膩的角度。相比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一個男孩自命不凡、率真沖動的青春而言,曲靖身上表現(xiàn)的是一個少女懵懂羞澀的青春幻想。導演將女孩成長過程中細微的情感壓抑、隱匿的性沖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每個女孩在少女時代都充滿著對長大的好奇,多少女孩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偷用媽媽的化妝品,這一點也表現(xiàn)在曲靖身上。曲靖過量偷用母親的化妝品,被母親訓斥;曲靖對于胸罩的幻想,獨自跑去內(nèi)衣店購買胸罩;曲靖對女人懷胎充滿好奇,晚上在床上偷看書籍《懷胎的十個月》;曲靖對性方面的無知與渴望,驅(qū)使她走入電影院觀看《蜜桃成熟時》。一個少女對成年世界的好奇,表現(xiàn)得可笑又可愛。源于對幻想的期待,曲靖只是嘗試,只是停留在青春期的體驗,以至于觀看《蜜桃成熟時》,被女主角的命運牽動得熱淚盈眶。
對于張雪來說,曲靖當她是大三歲好朋友,但實際上,與張雪的友情也建立在少女對大人充滿好奇的模仿中。張雪騎車上學,曲靖也騎;張雪涂指甲油,曲靖也涂;張雪燙頭發(fā),曲靖也燙,曲靖始終處于一種對比自己大的人行為的倔強式模仿情緒里,她并不懂涂指甲油、燙頭發(fā)的意義,也不明白張雪為何樂此不疲地表演《紅樓夢》橋段,在曲靖的概念里,這很無聊,但這卻是讓曲靖與張雪站在同一階梯的唯一方式。曲靖對青春的懵懂理解,看似都是一個個波瀾不驚的小事,卻反映出一個時代女孩成長的巨大幻想。
曲靖身上表現(xiàn)出一個少女在成長過程中對性的渴望,而影片中其他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對性的沖動,更像是時代造就的。始終貫穿全片的連環(huán)少女強奸殺人案,兇手始終逍遙法外,這一切始于性沖動,在那個觀念相對傳統(tǒng)的年代,曲靖必須要翻閱字典才能明白警察嘴里“強奸”一詞的含義。養(yǎng)老院中,老人通過曲靖口中朗讀的《金瓶梅》,來達到個人身心的滿足;賣冰棍的小哥視線一直鎖定在女學生的裙間,都表明了那是一個性壓抑的環(huán)境,而且,這不是寥寥幾個人,而是一個時代。儒家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掩蓋了人們對于生理的基本需求,而這一切,透過一個少女的視角影射出來,耐人尋味。
黑處,蟄伏著每一個人的青春猛虎
對于《黑處有什么》的觀影觀眾而言,許多人可能會誤認為該篇帶有懸疑片色彩——片頭過后,安靜的小鎮(zhèn)上,高聳的蘆葦叢間,一具裸體女尸被發(fā)現(xiàn),尸體上還刻有特殊符號,怎么看這都是一個懸疑片的標準開頭,事實上,影片全程也堅持貫穿了這一條線索,在女主角曲靖的成長過程中,導演不時地給出有關殺人真兇的懷疑對象,觀眾也想弄清楚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兇手,令觀眾失望的是,影片到結尾都沒有告訴觀眾真兇是誰。
有人評論《黑處有什么》結局似乎忽略了這一條主線,而恰恰這一點,正是此片高明之處。《黑處有什么》就是一部青春片,而懸疑元素只是影片覆蓋的一層外衣。
導演很聰明,以一個懸疑的方式開場,讓所有觀眾認為這就是該片的核心劇情,但對于全片而言,有關曲靖的青春成長經(jīng)歷才是整部影片唯一的內(nèi)容,所謂的連環(huán)殺人案,只是曲靖青春的一個片段,一個她生命中遇到的事件,一個可能帶給她認知或收獲的事件,一個她曾經(jīng)關注過卻又隨時間忘記的事件。因為殺人案涉及到曲靖的法醫(yī)父親,涉及到自己的好友張雪,就發(fā)生在她的身邊,所以歸根結底殺人案始終算作曲靖青春經(jīng)歷的一部分。
有心人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如此轟動的一條線索,也沒有完全貫穿始終,廠區(qū)內(nèi)部發(fā)生罕見的連環(huán)殺人案,人們恐怕會人心惶惶,但影片中廠區(qū)內(nèi)的人們生活并沒有被殺人案所打亂,曲靖還是慣例跑到每人的廢棄堆跳舞唱歌,還是跟著同校男孩出去玩,曲靖的父母也只是口頭警告,并沒有嚴加控制,殺人案似乎在大多數(shù)劇情中被人悄然遺忘。
這恰恰是導演獨特的個人風格。
如果將《黑處有什么》當作一部青春片,其實這部片子既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曲靖的故事就這樣突然出現(xiàn)在觀眾的視線里,又突然結束,沒有征兆也沒有延續(xù)。整部影片的情節(jié),更像是一個情節(jié)鏈條,而非情節(jié)線條。影片中很多人物、事件的出現(xiàn)并沒有延續(xù)性發(fā)展,反而不了了之:猥褻曲靖的養(yǎng)老院老頭,再沒有交代過下場;暗戀曲靖的男同學,被公安局抓住后,也就此打住。電影的焦點始終放在曲靖這個少女身上,她之外的劇情走向,不需要表述,因為這不關乎曲靖的青春。全片情節(jié)就像是以曲靖的成長經(jīng)歷為基準線,不同時間交織而成的鏈條狀敘事結構,從而突出青春這一主題。
從畢贛的《路邊野餐》到王一淳的《黑處有什么》,我們能夠欣喜地看到中國內(nèi)地年輕一代導演個性化的風格特點,無論是畢贛鏡頭下《路邊野餐》帶有云貴神秘鄉(xiāng)間氣息的詩意美學,還是《黑處有什么》充滿濃郁年代感的青春回憶,都讓人對中國新興電影人、中國文藝片充滿了新的期待。
讓我們把焦點聚集在本片片名《黑處有什么》,導演為何將這樣一部青春片命名為《黑處有什么》,黑處究竟有什么,想必是每個觀眾觀影后的思考——黑處隱藏著青春的暗潮涌動,黑處蘊藏著對那個年代的細致入微的思索,以及對人生黃金年華的哲理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