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山,任鵬博
(1.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我國內蒙古與日本優(yōu)秀男子10 000m運動員訓練特征分析
張云山1,任鵬博2
(1.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2.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分析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內蒙古與日本優(yōu)秀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訓練進行分析。對比日本萬米運動員的訓練,找出差距和不足,以期為國內男子萬米運動員訓練提供參考依據(jù)。
10 000m;運動員;訓練現(xiàn)狀;特征
目前,我們國家的男子10 000m水平很低,沒有在世界大賽上取得過任何名次,就連與我們的鄰國日本相比,差距也是相當大的。中國年度比賽男子10 000m全國冠軍的成績在日本連年度前200名都排不進去,中國2015年錦標賽男子10 000m冠軍是云南運動員楊定宏成績29:15,日本2015年全國成績排名第1的成績?yōu)?7:40,第200名成績?yōu)?9:09,在前200名里有很多都是高中的學生,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男子10 000m的水平連日本的高中學生都不如。而萬米的世界紀錄已經(jīng)達到26:17,紀錄是埃賽俄比亞運動員貝克勒創(chuàng)造的,這個成績對中國運動員來說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成績。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還是訓練方法上有一定的問題,中國不缺乏有天賦的10 000m運動員,只是缺乏高水平的教練員,用一句老話來講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庇柧毎才诺暮喜缓侠碇苯佑绊戇\動員比賽成績。中國的比賽只看名次而不看重成績也直接影響了水平的提高,中國的10 000m比賽,運動員都喜歡跟在別人后面跑,目的是節(jié)省體力,等著最后沖刺把別人贏掉,沒有人愿意在前面領跑,因為領跑會浪費體力。日本每年有大小2 000多場中長跑的比賽,日本的比賽與中國截然不同,日本的比賽名字就叫做“記錄會”,每名運動員主要的目的不是取得什么樣的名次,而是檢驗最近的訓練效果,提高自己的最好成績,所以比賽時大家都會主動去領跑。因此,我國的10 000m運動員想要提高水平,一定要合理地安排訓練量和強度,唯有如此才會跑出較好的成績。
1.1 研究對象
內蒙古與日本優(yōu)秀男子10 000m運動員訓練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研究查閱了由貴州師范大學出版的《世界田徑年鑒》、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中國田徑年鑒》、田麥久的《運動訓練學》、王步標的《運動生理學》和日本的《陸上競技》等已有文獻進行研究分析。
1.2.2 專家訪談法 對前國家隊中長跑隊教練胡榮、陶紹明、內蒙古中長跑教練冀成文等進行走訪,請教了解相關萬米訓練方面的知識。
1.2.3 對比分析法 把內蒙古10 000m運動員和日本10 000m運動員的訓練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有4名,其均為中國前3名水平,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有4名,該4人均為日本全國前3名水平,年齡在24~30歲之間,最好成績?yōu)?7:35,最差成績?yōu)?9:31。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對內蒙古和日本10 000m運動員的訓練總量、有氧量、無氧量、混氧量進行統(tǒng)計整理。
2.1 萬米比賽歷史簡介
10 000m是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被列為正式奧運會項目的,并且由芬蘭運動員長時間統(tǒng)治著這個項目。直到1948年,由捷克斯洛伐克運動員扎托貝克改寫這個被芬蘭運動員統(tǒng)治的項目。之后,前蘇聯(lián)運動員庫茲將紀錄提高到28:30.2。澳大利亞運動員克拉克在1963—1965年間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將10 000m成績提高到27:39.4?,F(xiàn)在的世界紀錄是由埃塞俄比亞運動員貝克勒以26:17.53的成績創(chuàng)造的。我國紀錄是28:08,與世界紀錄差距相當大。亞洲紀錄是我們的鄰國日本運動員高崗壽創(chuàng)造的27:35,目前我國這個項目上還沒有人取得過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名次。內蒙古記錄是張云山在2005年全國運動會上創(chuàng)造的28:36。
2.2 內蒙古男子10 000m與日本10 000m運動員基本狀況
近20年內蒙古最優(yōu)秀的4名10 000m運動員成績分別為張云山28:36、韓剛28:36、陳福春28:38、閆曉軍29:31,該4名運動員都取得過全國前3名的成績,28:36的成績也是內蒙古歷史上的最好成績。2001年日本國內年度前4名的成績分別為高岡壽成27:35、大申輝和27:43、佐藤效之27:50、大野龍二27:51,對比可以看出,內蒙古運動員10 000m的水平與日本10 000m運動員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2.3 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與日本男子運動員身高與體重對比分析
2.3.1 身高 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身高為171~176cm,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身高在149~187cm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男子10 000m運動員從149~187cm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男子10 000m運動員成績的好壞與身高關系不大。在內蒙古及全國青少年選材都存在著誤區(qū),很多地方10 000m運動員選材都是身高低于170cm不要,高于180cm的練中跑,這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
圖1 體重比百分比圖形
2.3.2 體重 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體重55~59kg,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體重在48~68kg之間。由此可以看出,男子10 000m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好壞與體重關系不大,從體重48~68kg的運動員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異的成績。
2.3.3 體重比 體重比是用體重除以身高乘以102,國際理想的體重比數(shù)值是35%~37%,由圖1可知,內蒙古優(yōu)秀10 000m運動員的體重比平均值為32.72%,日本優(yōu)秀10 000m運動員體重比的平均值為35.01%,而理想數(shù)值為35%~37%,內蒙古優(yōu)秀10 000m運動員的體重比明顯低于日本優(yōu)秀10 000m運動員,同時也低于國際理想數(shù)值,而理想的體重比數(shù)值要通過訓練來改變。
2.4 訓練量
2.4.1 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年訓練量 表1為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年訓練總共完成的運動量,其中包括有氧訓練量、混氧訓練量和無氧訓練量。有氧訓練是指強度為每公里3:50~4:30的速度或更慢的有氧放松跑,有氧訓練主要是通過慢跑加強血液循環(huán)促進恢復,對提高運動成績來講幫助是微乎其微;混氧訓練是指混氧強度為每公里3:40~3:10速度在有氧和無氧之間的訓練;無氧訓練是指強度在3:10以內不同距離的間歇性訓練。對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訓練效果進行分析得出,內蒙古男子10 000m4名運動員的有氧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71%,混氧占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21%,無氧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8%。
2.4.2 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年訓練量 表2為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年訓練總共完成的運動量,其中包括有氧訓練量、混氧訓練量和無氧訓練量。 對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訓練效果進行分析得出,日本男子10 000m4名的有氧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55%,混氧占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35%,無氧訓練平均占年訓練總量的10%。
表1 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年訓練量
表2 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年訓練量
2.4.3 小結 從以上分析能夠看出,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年訓練總量明顯高于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特別是混氧訓練量無論是訓練比例還是訓練總量都遠遠要高于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雖然無氧訓練量比例與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較為接近,但實際完成的運動量與質量都要高于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
通過對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與日本男子10 000m運動員的訓練進行分析得出,內蒙古10 000m運動員訓練的不足,今后訓練要以能力訓練為核心、強度為輔助的訓練方法,內蒙古男子10 000m運動員如果要想在成績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從訓練上找原因,特別是混氧能力訓練,只有訓練負荷練到了才會有所突破。男子10 000m在內蒙古屬于優(yōu)勢項目,應大力倡導推廣,加強與各省的合作交流,引進國內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訓練方法,多學習交流,提高運動成績。
[ 1 ]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
[ 2 ]增凡輝,等.運動員科學選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6.
[ 3 ]日本佐佐木秀幸.中長跑[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 4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 5 ]馮美云,胡新民,呂巖,等.備戰(zhàn)第28屆奧運會田徑女子耐力性項目綜合攻關與服務[ J ].體育科學,2006,26(3).
[ 6 ]宗華敬.馬拉松!長跑項目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動向[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
G822.3
A
1674-151X(2016)09-025-02
理論與方法探索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7.013
投稿日期:2016-07-06
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YB023);甘肅省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GST201666);西北民族大學實驗室開放項目(SYSKF-2016030)。
張云山(1983—),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