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發(fā)布的《2016-2017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預計,今年消費者的文化娛樂消費意愿將降至近5年來的最低點,您如何看待這一預測?
張昭:我覺得很正常,如今的影院市場正在逐步與互聯網融合,因此我們不能單用票房市場來定義影視業(yè),互聯網上的用戶增量同樣要計算在內,“互聯網+影視”這一整體發(fā)展還是很迅速,前景較好。
《小康》:好萊塢拍電影,通常十部有一兩部是大賺,其余八九成表現比較平均,對于這種風控結果,以互聯網思維運營的國產電影風險控制方面與前者是否相同?
張昭:其實好萊塢的風險控制存在嚴重問題,核心問題是他們越來越難了解全球觀眾,因為全球觀眾越來越本土化,越來越互聯網化?;ヂ摼W化就是分眾化,因此近幾年經常會爆出叫好又叫座的小語種電影,例如泰國電影、韓國電影。同時,好萊塢的內容越來越缺乏針對性,就單個項目來說,風險在不斷增高。
第二個問題是好萊塢的營銷體系根本不互聯網化。電影拍得起,發(fā)行不起,宣發(fā)不起,宣發(fā)成本太高,占到70%-80%,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
國產電影與之不同,國內影視公司做這種變革更為深刻,所以我們的模式也會讓他們側目。我們在用一種相對他們是長尾思維和分眾思維的模式思考問題,想象力完全不一樣。所以國產電影平衡風險的方式就是很簡單一個詞——分眾。不分眾,效率太低;想吸引所有人的眼光,營銷成本又太高。而互聯網涵蓋大數據,例如像樂視這種帶智能電視的生態(tài)體系,每臺電視什么時間段看什么類型的片子都有據可查,當然我們就知道怎么去向他進行推薦。
《小康》:接下來樂視影業(yè)還會有哪些新動作?
張昭:在維度方面,我們將不斷以分眾化為路徑進行規(guī)?;?,思考如何進行較徹底的供給側改革,促使內容都能夠分眾,從而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在構建產業(yè)模式方面,我們將力爭實現從內容到平臺,再到終端的轉變,做到物聯網或屏聯網,也就是業(yè)內所說的完成屏幕之間的連接,完善互聯網化的影視播放渠道。
在商業(yè)模式上,我們希望構建類似蘋果那樣的生態(tài)體系。
最后是肩負起文化產業(yè)的責任,通過IP這樣一個亞文化價值的提煉,讓它完成從娛樂到文化,再到生活的轉變過程。
未來五年,樂視影業(yè)基本上會沿著這樣的路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