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案例
大家一起玩跳繩游戲,但田亮的兒子小亮仔并不配合,他想要和大人一樣繞繩子,可是他太小了沒辦法做,就哭鬧起來。于是,田亮就把小亮仔帶到一邊去,和他單獨玩繞繩子,還和小亮仔說明情況“不可以脫離群體太久”。(案例選自湖南衛(wèi)視《爸爸去哪兒》)
大眾困惑
在團體游戲時,總會有個別孩子不服從團體游戲規(guī)則,而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狀況。此時,很多家長會顧忌自己的面子,或是為了顧全大局,選擇忽略孩子的感受。那么,家長到底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呢?
王曉麗老師建議
我贊成田亮把孩子暫時帶到一邊去單獨活動的做法,因為這樣做既不會因孩子的哭鬧而影響了集體活動的正常進行,也尊重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不太贊成讓孩子一直玩繞繩子,而不參與其他集體活動。
我的做法可能會這樣:首先當然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特別想玩繞繩子,爸爸一定要理解并支持,同時咨詢工作人員下一個節(jié)目是什么,什么時間開始。這樣,提前和孩子講清楚,我們在這里玩幾分鐘,然后回去參加下一個節(jié)目,讓孩子對接下來的安排有心理預(yù)期。有了預(yù)期,孩子就會更好地接受。這里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比如在表述時間的時候選擇具象的詞匯,可以說“這個手表的時針走到12就要回去參加集體活動了”,而該視頻中田亮說的是“不可以脫離群體太久”,這是一個很模糊、很抽象的時間概念,孩子是理解不了的。
如果時間到了,孩子還想玩,我覺得可以和孩子商量,問工作人員借一根繩子,等所有活動結(jié)束后,回到住處時,爸爸再陪孩子一起玩繩子。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行,我的建議是:爸爸平靜地告訴孩子,我們約定的時間到了,爸爸想回去參加節(jié)目了,如果你還想玩,你就自己玩一會兒吧,等爸爸參加完其他節(jié)目再回來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