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近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xiàn)“小陽春”。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表現(xiàn)尤為搶眼。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能達到7%。那么,此時是不是出手的好時機呢?
結構性理財產品近期很厲害
前不久,記者在和訊官網上發(fā)現(xiàn),該平臺統(tǒng)計的熱賣銀行理財產品排行榜上,前3名竟然全都是結構性理財產品。這三款產品分別為交通銀行的得利寶黃金掛鉤2461170084,東亞銀行的均點盈IXA0010130F和中國銀行的全球智選BYQQZX17020。
根據其產品的說明書來看,這三款產品均是在2月發(fā)行的產品,并在3月1日前全部發(fā)行終止。盡管短短幾天的發(fā)行時間,但卻讓投資者爭相追捧。究其原因,則是因為這三款產品都有著較高的預期收益率。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7年1月、2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所回升,平均預期收益率水平在4%左右。但是這三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最高卻能達到7.5%。交通銀行的得利寶黃金掛鉤2461170084最高預期收益率為7.5%;東亞銀行的均點盈IXA0010130F最高預期收益率為7%;中國銀行的全球智選BYQQZX17020最高預期收益率相對較低,但也在平均水平之上,為5.4%。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難怪會受到眾多投資者的青睞。
事實上,這三款產品只是目前結構性產品熱的一小部分。近年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結構性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市售的主流金融產品之一。尤其是近一年來,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xù)走低,與較高預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形成對比,讓不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這些以“高收益率”吸睛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需求之下,各銀行發(fā)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數據顯示,2月最后一周,17家國有商業(yè)銀行和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在全國范圍發(fā)售針對個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共263款。其中,交通銀行的2017年“得利寶私銀慧享”滬深300掛鉤(看漲鯊魚鰭)6個月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系列產品位居收益榜榜首。排名第二的則為平安銀行的2017年平安財富——結構類(掛鉤XAU-USD黃金現(xiàn)貨價格表現(xiàn))25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國農業(yè)銀行的2017年“金鑰匙·安心得利·如意組合”第71期滬深300指數期末看漲連續(xù)型人民幣理財產品。這三款產品預期收益率也均在4%的平均水平之上,排名第三的農業(yè)銀行2017年“金鑰匙·安心得利·如意組合”第71期滬深300指數期末看漲連續(xù)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也在6.7%。
預期最高收益率只能看看
這么高的預期收益率,誰會不心動?何況很多銀行發(fā)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還是保本型,放著收益率這么高的產品不買,豈不遺憾?如果說這些高收益率真的能實現(xiàn),并且保本,那還真是值得投資者搶一搶,但現(xiàn)實是,這些高預期收益率很多時候都是水中月,鏡中花,看得見,卻得不到。預期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往往都是差距甚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例如,“3·15”到來之前,上海市消保委聯(lián)合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發(fā)布了一項調查。該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當地消費者購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627只。這 6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動輒10%以上,看上去十分“高大上”,但是實際收益率卻并不理想。
結果顯示,在這6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中,非保本的產品平均到期實際收益率只有2.17%,保本的產品平均實際收益率也僅為2.94%;33.33%的產品的實際收益率為最低預期收益率;超過9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低于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5.8%;約84%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甚至低于同期面向普通個人投資者發(fā)行的封閉型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
簡單來說,大概就是100只結構性理財產品中,96只都不能實現(xiàn)預期最高收益率,而30只實現(xiàn)的都是最低預期收益率。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想必大家都已經清楚了。
事實上,結構性理財產品由于掛鉤股票、股指、外匯、黃金等高風險標的,收益率往往有一個較大的區(qū)間,比如0~10%,實際到期收益率要參考掛鉤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xiàn)。因此,要想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則必須是趕上掛鉤標的的最佳表現(xiàn),這種可能性是較低的,所以結構性理財產品想要實現(xiàn)預期最高收益率也比較困難。
結構性產品“套路”多
現(xiàn)實是,不能實現(xiàn)最高預期收益率并不是最壞的情況,更糟糕的是,在眾多結構性理財產品中,不僅連最低預期收益率保證不了,甚至還會賠本。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型居多,但一定不要認為保本就是100%保證本金安全,虧本的情況也是會出現(xiàn)的。例如,在產品的說明書中,明確規(guī)定了保本比例為90%,那則意味著產品還是有可能出現(xiàn)虧損10%的本金的可能性。所以,說好的保本并不一定會完全保本。
看上去很美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其“套路”不僅有預期收益率區(qū)間較大,實際到期收益率偏低等,而且還存在投資管理過程不夠透明,公開信息披露不夠規(guī)范等。沒有足夠的信息,投資者就難以判斷產品的風險系數。
因此,結構性理財產品看上去很美,但是要想投資,則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風險和收益。如果投資前并不了解掛鉤標的如股票、外匯、黃金等這些衍生品的特點,而貿然選擇購買這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話,那么就很難厘清預期收益是否適合自身的短期理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