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議制度是古代的禮法結合的產(chǎn)物,是古代特權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只要符合相應的條件就能夠享受法律規(guī)定的特權,從而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它使貴族官僚地主享有特權,逃脫法律制裁。實際上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維護階級利益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法律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制度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
【關鍵詞】:八議制度;刑不上大夫;博弈
一、八議制度的概念和內容
八議制度是古代的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產(chǎn)物,在這種制度面前,一部分人即使犯了罪,只要符合相應的條件就能夠享受法律規(guī)定的特權,從而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制度是體現(xiàn)了封建等級。作為古代特權法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不法分子破壞法律打開方便之門?!吨芏Y》曾記載西周時有“八辟”的刑罰原則:一曰議親之辟,二曰議故之辟,三曰議賢之辟,四曰議能之辟,五曰議功之辟,六曰議貴之辟,七曰議勤之辟,八曰議賓之。辟者,法也。八議之辟,即八議之法。為以后傳統(tǒng)法典中“八議制度”的奠定了理論基礎。[1]
所謂“八議”。就是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死罪時依照法律進行特殊對待的制度。一為議親:即是皇帝以及后妃的較近親屬們。具體來說,議親的范圍有:皇帝袒免以上親;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上親;皇后小功以上親。二為議故:即皇帝的故人舊友,私人關系歷久而甚深的人。三為議賢:即有大德行的人,其實就是知名的人士。 四為議能:即封建統(tǒng)治階層中能夠治軍治國的優(yōu)秀人才。五為議功:即為國家立過卓越功績而在太常寺有記錄的人。六為議貴:即封建貴族和大官僚。七為議勤:即勤于公務,久有“苦勞”之人。八為儀賓:即前朝皇帝的嫡系后裔。
八議制度作為一項封建貴族的特權制度,具體特權體現(xiàn)在程序特權和實體特權兩個方面。程序特權是指這八種人不適用一般犯死罪的司法程序。法司不能直接審判,只能將其罪狀、身份報奏朝廷議處。即“條陳所坐及應議之狀,先奏親議”?!岸继眉h,議定奏裁”是指由尚書令在辦公大廳主持會議商定處理方案,奏請皇帝圣裁。《獄官令》規(guī)定:“諸獄囚應入議請者,皆申刑部,集諸司七品以上于都座議之”[2]這個集議是有潛規(guī)則的,參加集議的的官員一般不會將其以重罪論處,而是盡可能地為其減輕刑罰。因為被議之人是特權集團內部成員,深究被論之人的罪行極可能會牽連其它眾多官員,為了保證集團內部的利益與穩(wěn)定,最好還是從輕、減輕或免除。集議的標準也不僅僅是依靠國法,還涉及到“天理”、“人情”的結合。這種事不做絕的處世哲學在封建士大夫心中基本上是一條處世保命準則,是在維護士大夫階層的整體利益。實體特權是指在這樣的集議之后,皇帝一般會下旨減輕處罰,多赦死為流。即使仍為死刑,也會賜死于家。流罪以下則例減一等。八議制度重在“議”和“減”。當然八議制度也有限制,“犯十惡者不用此律之罪”,也就是北齊律中的犯“重罪十條”的不受八議制度特權的保護。
二、八儀制度的發(fā)展歷史
通說認為八議制度最早見于西周的“八辟”。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禮樂崩壞,法家思想成為當時的主流學派。“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家思想同八辟制度所體現(xiàn)的特權格格不入。有學者說:“按八議之制,見于西周,至秦而廢”,[3]漢初承秦之制,在漢律中沒有關于“八議”的規(guī)定,但八議制度的特權思想開始復燃,比如那時候的“上請制度”規(guī)定了皇族或者皇帝親近的人犯了大罪都要請示皇帝后再裁決,皇帝的意見直接決定案件的判決,在本質上與八議制度是相近的。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頻繁,同時也是重視法治,不斷重編法典的時期,八議制度于曹魏《新律》中正式成為法律制度,八議入律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表現(xiàn),在法律中體現(xiàn)了“刑不上大夫”的儒家思想。但其廣泛的適用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秩序,對社會治安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出現(xiàn)了“重罪十條”,即犯反逆、大逆、不道等罪行的不能以八議制度進行減免罪責。那些直接危害封建統(tǒng)治的犯罪和違反封建統(tǒng)治基礎的封建禮教的犯罪行為不能夠受到寬有。使八議制度不再是僅僅考慮犯罪人的資格和身份,還要考慮其所犯之罪是不是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和違背封建禮教。隋朝的統(tǒng)治者總結了漢魏以來有關保護地主貴族官僚的等級特權的立法經(jīng)驗,使“八議制度”更加完備。唐沿隋制,遵而不改。在《曹魏律》規(guī)定以后,八議制度在中國封建法律當中就一直存在,一直到清末,清政府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在其中確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八議制度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三、八議制度的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啟示
八議入律有社會原因,同時還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在曹魏時期,社會格局已經(jīng)形成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地方官吏和皇親貴族在經(jīng)濟實力上非常龐大,甚至有些地方勢力漸漸擺脫控制,皇帝權威式微,控制權貴和維護統(tǒng)治秩序成了當時統(tǒng)治者考慮的首要問題,而八議制度就是統(tǒng)治者的選擇。文化層次的原因是漢代經(jīng)過董仲舒的改革以后,大力推廣儒家思想,“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禮的等級觀念在漢代又重新復蘇,八議入律就是儒家“親親”、“尊尊”、“貴貴”思想在法律當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引禮入律的立法體現(xiàn)。
八議制度作為等級制度中為特權階層大開方便之們的法律制度,它的弊端顯而易見,它本身所具有的程序和實體特權以及適用范圍的廣泛對社會秩序、治安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它作為封建王朝一直存續(xù)的法律制度,必然存在其合理性。在中國封建傳統(tǒng)社會中,君權處于權力的巔峰,但其行使并非完全不受拘束。唯一能與皇權作有效抗衡的是官僚制度。因為官僚制度是歷代國家必不可少的一套行政機器。然而為了保障君權的至高無上,于是儒家提出了君尊臣卑的原則。君權與官僚集團之間時刻在進行博弈,但是鑒于他們有共同的統(tǒng)治利益,君權還是需要將部分特權下放,讓官僚集團享有,這才能達到雙方的相安共處,共享收益。于是對于官僚的非嚴重危害統(tǒng)治利益或者社會利益的行為需放寬處罰。這便是特權法律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封建社會特權法的存在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它在維護階級統(tǒng)治、調和社會利益沖突、確保社會穩(wěn)定方而起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后世稱贊的唐朝律法,其法典中的特權法律體系非常完整。而在封建社會末期,君權高度集中,君權與官僚集團的關系利益均衡呈現(xiàn)異常狀態(tài)時,中國古代的特權法律制度走向了衰亡是因為自身內部矛盾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時。八議制度作為封建社會中最為閃耀的特權法,在現(xiàn)在社會已經(jīng)失去根基,依靠君臣博弈關系來緩和社會矛盾的方法已經(jīng)成為歷史,現(xiàn)代概念的人權和法治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在各個國家得到確定。八議制度的歷史的合理性并不能在現(xiàn)代社會適用?!鞍俗h”制度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人治”色彩,實質上有著深刻封建等級觀念,司法運行過程中的對不同身份的人適用不同標準則會沖擊法律的公平性,降低人民對法律的信心。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
參考文獻:
[1]趙曉耕 .八議制度與職官犯罪案[J].法律與生活,2006(15).
[2]趙曉耕.中國法制史原理與案例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薛靜.略論魏晉至北魏“八議”的應用—以“議親”為中心[D].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