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本質(zhì)一般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zhì)、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刑事責任的本質(zhì)作為刑事責任理論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理解刑事責任的關鍵因素之一,具有較為濃厚的刑法哲學的色彩。從目前世界各國學者對刑事責任本質(zhì)的研究來看,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nèi),均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
【關鍵詞】:責任;責任的本質(zhì);刑罰;法律責任;刑事責任
一、“責任”一詞的含義
關于責任一詞的含義,日本學者佐伯千仞認為有多種:“責任”一詞,雖然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意義使用,但其本來的用法,例如,“追究責任”、“承擔責任”等場合的責任是,就某些反價值的行為或事件從旁非難某人,或者意味著本人承認、甘愿承受非難。由它派生,由于其行為違反了本來的義務,稱為責任;或者作為違反其義務的結(jié)果,必須忍受的制裁或負擔,也可以叫責任。刑法學上所謂責任,是指能夠就犯罪行為對其行為人進行非難。
二、有關責任本質(zhì)的學說
有關責任的本質(zhì),大塚仁博士指出,就如何理解刑法中的責任的本質(zhì),在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之間存在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之間的對立。道義責任論通常立足于非決定論的立場,認為具有自由意思者在此自由的決意下所實施的行為及其結(jié)果應歸屬于行為人,就此行為與結(jié)果可對行為人予以道義性譴責;與此相反,社會責任論基本上是以決定論為基礎,認為雖生存于社會但卻對社會具有危險性者正處于應接受作為社會防衛(wèi)手段的刑罰的法律地位,這就是所謂責任。我們認為刑事責任的本質(zhì)是指認識論本質(zhì)。因為我們研究刑事責任本質(zhì)的目的,就在于深刻地認識刑事責任,特別是認識刑事責任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并去指導司法實踐,而不在于對刑事責任進行邏輯分析,當然這也很重要。另外,從價值觀本質(zhì)上考慮,研究刑事責任認識論本質(zhì)比研究其邏輯本質(zhì),對于我們深刻地認識刑事責任和指導刑事立法與司法實踐的意義更大。
三、刑事責任的本質(zhì)是倫理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tǒng)一
(一)刑事責任的倫理性
刑事責任倫理性是指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回答國家和法律為什么要讓犯罪者承擔刑事責任的原因。人具有自由意志,是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倫理基礎,是刑事責任倫理性的基本前提。在這一間題上歷來存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唯心主義者認為人的意思是絕對自由的,它不決定于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而決定于其自身,這一絕對自由意志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的根據(jù)之所在。而機械決定論則否定人具有自由意志,認為人的意識和意志完全受客觀世界所支配,毫無自由可,,人的犯罪是受客觀因果律支配的必然,追究刑事責任不是因為人具有自由意志,而是為了社會防衛(wèi)的需要。
(二)刑事責任的社會性
刑事責任的社會性,是指從目的論的觀點出發(fā),把刑事貴任看成是防衛(wèi)社會所必須,從而從社會的角度回答行為人何故就自己的犯罪行為負責。
(三)刑事責任的倫理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應當對社會負責,因為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有一定的關系就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從倫理上講,個人的行為應當符合社會的要求,否則就要承擔一定的不利責任。貫徹到刑法領域,就是人要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社會的人性決定了社會要尊重個人的權利,維護個人的尊嚴,充分保障個人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從而最終保證整個社會的向前發(fā)展。具體到刑法領域,就是刑法不僅是保衛(wèi)社會的工具,從而把犯罪人作為追究與懲罰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要以人的社會化為目的。當然人的社會性與社會的人性,并不是空洞的和抽象的,而應當歷史地看待。人的社會性與社會的人性總是與特定的歷史階段和該歷史階段中的階級、社會狀況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刑法,要以公民個人的社會化為目的,這一原理對于我們深刻地認識刑事貴任的本質(zhì)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人的社會化主要是指個人掌握社會規(guī)范和把社會規(guī)范轉(zhuǎn)變?yōu)閭€人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的過程。法包括刑法,是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因此人的社會化就包括將法律規(guī)范內(nèi)化于個人的人格之中。人只有經(jīng)過社會化,才能在社會上正常地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否則就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一個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則表明其人格社會化存在著缺陷,因此國家和社會有責任對犯罪人進行教育改造,使之自覺地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制度, 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犯人進行教育改造,不僅是國家和社會的一項權力,而且還是一項義務。
刑法以個人的社會化為目的,有利于我們對我國刑法的一些具體規(guī)定作更深刻的理解。就我們前面所講到的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和第十九條的規(guī)定而言,未成年、聾啞、盲這些生理狀況之所以不能加重犯罪人的刑事責任,不僅在于這些情況與犯罪人的自由意志無關,而且還在于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性,使刑法成為個人社會化的工具,因此國家和社會把這些不利生理狀況,看成是個人的不幸,不是一味地通過懲罰,而是通過提供各種社會的、法律的援助,幫助犯罪者完成社會化進程,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我國刑法的人道主義原則。
參考文獻:
(1)李永升《刑事責任的概念和本質(zhì)探究》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4):86 -93 .
(2) 楊歷敬《西方犯罪論中的折衷主義及其與刑法現(xiàn)代價值的契合》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18(2):46 -48 .
(3) 楊歷敬《西方犯罪論中的折衷主義及其與刑法現(xiàn)代價值的契合》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9,18(2):46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