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經(jīng)》作為中國古典哲學典籍之最,外譯量浩如煙海,僅此于《圣經(jīng)》?!暗馈弊质抢献诱軐W體系的最高范疇。中外譯者在“道”的英譯問題上角度不同,策略各異。本文旨在對一定歷史時期《道德經(jīng)》多譯本中“道”字的英譯進行定量分析,探究譯者的翻譯策略及其深刻社會歷史根源
【關鍵詞】:《道德經(jīng)》;“道”;定量分析;翻譯策略
1.引言
《道德經(jīng)》是老子思想的精髓,共81章。前37章講“道”,通篇共出現(xiàn)74回,是《道德經(jīng)》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認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fā)動者(陳鼓應,1984)。 “道”乃萬物之宗,天地萬物由道而生;反者道之動,道是萬物運動變化規(guī)律;無為之道強調順其自然;道亦是人生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張立文,1988)。中外譯者在翻譯“道”字時,采用了異化或歸化不同額策略,或兼而有之?!暗馈弊治寤ò碎T的譯法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道德經(jīng)》研究綜述
縱觀近十年中國知網(wǎng)所錄《道德經(jīng)》英譯本研究的期刊論文,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研究主要關注如下:
2.1 評價影響甚大的單譯本
單譯本的研究主要針對譯文與原文的對比分析,從知網(wǎng)檢索關鍵詞發(fā)現(xiàn)近十年約有10篇具有代表性的這類論文研究。
2.2 運用某一翻譯理論,對比分析多個譯本
此類研究檢索標題和關鍵詞約有27 篇。例如,王越西(2012)運用生態(tài)翻譯理論解讀亞瑟·韋利的譯本,認為其充分彰顯了“以譯者為中心”的生態(tài)翻譯原則。
2.3 多角度評析多個譯本
馬捷(2014)選取了 70篇《道德經(jīng)》英譯研究的論文成果作為語料,不同于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采取多維視角在機輔翻譯和語料庫技術廣泛運用的基礎上,以更直觀的數(shù)據(jù)對多譯本進行定量研究,極大豐富了典籍英譯研究的視野。
2.4 “道”等文化負載詞的研究
“道”字英譯研究的論文超過半數(shù)。楊慧林(2009)在《怎一個道字了得》中探討了“道”字的翻譯歷史及現(xiàn)象。崔大志(2010)在《老子〈道德經(jīng)〉英譯若干重要詞匯辨析》中對 “道”等高頻詞的翻譯在回歸其最初本義的基礎之上做了深入的研究。
3.研究方法與分析數(shù)據(jù)
3.1 AntConc數(shù)據(jù)檢索與文獻分析相結合
在對CNKI中《道德經(jīng)》譯本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需要確定相關文獻選入標準。筆者的首次檢索詞是“《道德經(jīng)》翻譯”,匹配項為“精確”。在限定搜索時間方面,參考辛紅娟等(2008)關于《道德經(jīng)》翻譯的三次高潮和統(tǒng)計出的各版本的翻譯時間,二次搜索關鍵詞為“道德經(jīng)英譯研究”或“《道德經(jīng)》中‘道’的英譯研究”。對 “道”字英譯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時,借鑒了許文濤(2015)在《詞匯視角下目的語文本中的文化融合——基于語料庫方法的<道德經(jīng)>翻譯歷時研究》中建立的62個版本英譯《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語料庫,其時間跨度為122年,即從1884年至2006年。
3.2 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為了充分完善研究成果,筆者補充了1868年到1884年比較主流的9個《道德經(jīng)》英譯本第一章語料,利用AntConc檢索軟件對其余九個版本英譯本第一章“道”字的翻譯進行檢索和統(tǒng)計,這樣研究成果就是基于1868年到2006年主流的71個英譯本中“道”字英譯的研究數(shù)據(jù)了,結果如下:
“道”的英譯頻率
Tao82例
Way way38例
Dao14例
Path3例
Principle Existence Reason God Providence Finite Infinity Tau Nature Direction Spirit Road Guiding The flow of the universe Ineffable1例
此外,本文利用AntConc軟件將許淵沖,辜正坤,林語堂,韋利等主流譯者的譯本導入AntConc組成一個小型自建語料庫,檢索“道”字英譯結果如下:
許淵沖
The divine law(69次)The vale spirit(2次)The sage(3次)
辜正坤
Tao(56次)The great Tao The Tao of heaven(16次)The true way of heaven(2次)
林語堂
Tao(36次)The absolute Tao/The great Tao/The Tao of heaven(11次)Way/Heaven’s way/The way of Heaven(12次)The religious man/The mother/The Exclusive(15次)
Waley
Way(15次) way,修飾語+way(27次)Tao(17次)Great form Good birth/The art(20次)
Legge J.
Tao(44次)The great Tao/The invisible Tao(12次)The great way/The way of heaven(12次)The valley spirit/The great image(6次)
Lau D. C.
Way(44次)The constant/Great way/The way of heaven(27次)其他(3次)
3.3 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
綜上可知,“道”英譯最主流的譯法是“Tao”和“way”。“Tao”及其修飾語在辜譯中占96%,林譯68%,中譯者喜于音譯法;國外譯者譯為“way”及其修飾語,在Lau D. C.的譯文中占比為92%,Waley為56%,樂于直譯法。兩者都有靈活地依上下文將直譯和意譯結合起來,或者運用解釋性的修飾語幫助讀者理解原文。
對于許多“道”字的誤譯,如path,road,fixed path等,筆者認為主要由于《道德經(jīng)》晦澀深奧,英漢語言差異巨大,畢竟《道德經(jīng)》是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產(chǎn)物,“道”的詞義在歷史演進時會擴大,縮小或轉移。且譯者雙語翻譯能力不一,沒有充分理解“道”的高深奧妙。比起國外譯者 “way”的譯法,筆者認為“Tao”的譯法更合意,“way”的譯法不僅含義局限,且易與西方宗教中“way”的概念相混淆,令人產(chǎn)生誤解和錯誤聯(lián)想。
4.結論
“道”字包羅萬象,意義模糊。時代的發(fā)展會造成古文化與現(xiàn)代人之間的理解障礙,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使得譯者和讀者產(chǎn)生不同的“前理解”。《道德經(jīng)》的翻譯活動充滿了生命力和開放性旨在幫助讀者準確把握其深刻含義,推動中國傳統(tǒng)典籍的傳播,卻不可避免語義內涵的偏移和歪曲。傳神達意的翻譯必須建立在準確理解,刻苦鉆研的基礎上,從而使《道德經(jīng)》的翻譯活動充滿了生命力和開放性。從而提高中國經(jīng)典古籍的英譯水平,促進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Lau D. C. (1963). trans. Lao Tzu: Tao Te Ching
Legge J. (1997). Tao Te Ching.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Waley A, Wilkinson R. (1997). Tao Te Ching.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馬捷. 《道德經(jīng)》英譯研究綜述與展望[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9期
許文濤. 詞匯視角下目的語文本中的文化融合——基于語料庫方法的《道德經(jīng)》翻譯歷時研究[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楊慧林. 怎一個“道”字了得:《道德經(jīng)》之“道”的翻譯個案[J]. 《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3期
張立文. 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天道篇[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