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卡巴拉舞是香格里拉市重要的非遺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深受當?shù)丶{西族人民的喜愛,而阿卡巴拉舞在其發(fā)源地吳樹灣村有著多種傳承方式并存的現(xiàn)狀,在吳樹灣村民的共同努力的傳承下,阿卡巴拉舞呈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并將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關鍵詞】:阿卡巴拉舞;節(jié)日;傳承
一、阿卡巴拉舞的場域
三壩白地吳樹灣村的阿卡巴拉舞,起源于白地吾樹灣納西族的汝卡支系,是納西族汝卡支系的首舞,這個歌舞只在農(nóng)歷二月初八盛會時在白水臺跳,并由吾樹灣人先跳。當天,全村的人都穿著納西族的傳統(tǒng)服飾,來歡度納西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jié)日。當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便開始起舞,男女各一排,一直唱到中午。在此之前,其他村人只能在圈外觀看,不得進入舞隊行列,下午則所有參加歡度二月八節(jié)的男女老幼均可接到舞隊后縱情歌舞,常常舞至翌日日出。據(jù)報道人SSF說,他們跳這個舞的時候是奔放豪放,心情愉快的。因為心情太高興了,這個舞蹈就是贊美天空,贊美大雁,贊美山上的牦牛羊,贊美山水,贊美白水臺,然后贊美勤勞的人們的。跳這個舞主要是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高興喜悅之情的。而當我們問跳阿卡巴拉舞的時候為什么高興時,報道人和樹昆也給出了一種解釋,“因為阿卡巴拉舞是一年一度的二月八跳的,是節(jié)日嘛,我們納西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嘛,當時是沒有吃的,因為以前家家戶戶生活都很困難,到了節(jié)日的時候,都會殺一點雞鴨羊什么的,就有好吃的,有好穿的,所以大家都高興歡樂的跳起來。二月八也是祭龍神的節(jié)日。”
阿卡巴拉舞是每年農(nóng)歷二月八的時候跳的,另外有演出的時候、端午節(jié)的時候或是有記者來采訪的情況下,會跳阿卡巴拉舞,其他時候都不跳,農(nóng)閑的時候,晚上的娛樂活動玩的時候會跳其他歌舞,但不跳阿卡巴拉舞。據(jù)報道人和尚芳說,“一般情況下就二月八跳阿卡巴拉舞,除了二月八其他時間都不跳,就是誰家生孩子了,豐收了這種比較高興的時候也不跳,一年就這么一次,豐收的時候有豐收歌。二月八最快樂的一天就跳這個阿卡巴拉舞了,人們?nèi)慷季壑性诎姿_,比過年還要隆重的?!?/p>
二、阿卡巴拉的傳說
關于阿卡巴拉舞還有一個傳說,據(jù)報道人HSK講,“阿卡巴拉舞跟東巴神龍有關,東巴神龍傳說是我們吳樹灣村的一個人,他三歲的時候去祭天臺玩兒,然后一陣龍卷風就把他卷到天上去了,他在天上住了十六年,在他十九歲那一年,日拉阿普(納西族天上最大的菩薩)就對他說,現(xiàn)在人類鬼太多了,你要好好的去殺鬼,因為東巴神龍就是殺鬼的,然后東巴神龍就投胎到人間了,從他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了。他媽媽把小孩放在家里,鬼就聽到了他們家里有小孩兒出生,就對他媽媽說,我聽說你們家生了一個孩子,為什么不領出來讓我們看一下。他媽媽就說,我自己生我自己的孩子,我好好的養(yǎng)活管理自己的孩子,關你什么事,天上的老鷹是自己養(yǎng)活管理自己的孩子的,山中的老虎也是自己養(yǎng)活管理自己的孩子的,我也要自己養(yǎng)活管理自己的孩子。那時候是鬼的天下,沒辦法還是把孩子領出來了,鬼一看見了那個孩子,就害怕了,一看那個孩子的嘴巴,就是吃鬼的嘴巴,看孩子的手,就是砍鬼的手,看孩子的腳,就是壓鬼的腳,所以鬼就害怕了。東巴神龍在天上修煉了16年,就回到了人間嘛,然而東巴神龍對阿普說,我從那里來我都不知道,所以我要去那里我也不知道,然后阿普就抓了一把白雪撒了下來,并對東巴神龍說,白雪撒在那里,那里就是你的家你住的地方,你就去那里。然后東巴神龍就看到了白水臺,白水臺就是阿普撒下來的那一把白雪,站在白水臺他就看到了吳樹灣村,隨后他就想起了吳樹灣村就是養(yǎng)自己的地方,然后他就回到了吳樹灣村,他回來的那一天就是農(nóng)歷的二月初七,吳樹灣的人看到他,一個丟了十幾年的人又回來了,就很高興,就很歡樂的在跳,然后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二月八,他看到白水臺有兩條神龍在那里旋轉(zhuǎn)著跳舞,然后他就領著吳樹灣村全村的人去白水臺跳呀哩里舞,呀哩里就像兩條龍一樣在跳舞,所以呀哩里,東巴神龍和白水臺這三個是有關的?!?/p>
三、阿卡巴拉的傳承:
目前三壩鄉(xiāng)吳樹灣村的阿卡巴拉舞的傳承現(xiàn)狀還是很樂觀的,阿卡巴拉舞與吳樹灣村村民的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也由于傳承方式的多樣,村民甚至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學到吳樹灣村原滋原味的阿卡巴拉舞,所以吳樹灣村的村民大到六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小到四五歲的小孩子,都會跳阿卡巴拉舞。 目前,阿卡巴拉舞的傳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就說我們常說的子孫代代相傳,爺爺奶奶輩傳給爸爸媽媽輩,爸爸媽媽輩傳給兒子輩,兒子輩在傳給孫子輩,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在納西社會中這種方式屬于普遍的傳統(tǒng)傳承方式。在傳統(tǒng)觀念中,納西人尊崇長輩,崇拜祖先,對前輩的知識比較尊重,所以才使后代很好的將祖先傳下來的知識傳承下去,這也意味著對家族血脈的延續(xù)和對種族傳統(tǒng)威嚴的維護。家族內(nèi)的傳承主要是從小就耳聽目睹,逐漸濡化,而長輩也愿意毫無保留的傳授。另外,這種家族式的傳承不容易受到來自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吳樹灣村的阿卡巴拉舞傳承的比較純正。這樣的傳承方式使傳承人對阿卡巴拉舞有更為準確深刻的掌握。
2、村落傳承
由于阿卡巴拉舞是吳樹灣人比較自豪的特有的舞蹈,按他們吳樹灣村人自己的說法就是,“阿卡巴拉舞是我們吳樹灣村的專利,二月八的時候,吳樹灣村的人不跳的阿卡巴拉舞的話,其他村子的人都不能跳。”村里邊的人基本上全部會跳,除了幾個個別的不太喜歡的,老老少少大部分都會跳阿卡巴拉舞。老一輩的會跳阿卡巴拉舞,年輕一輩的就可以找他去學習跳舞,而且老一輩的特別樂意教授,完全是義務性的,不用交任何報酬,他們也不會說必須要收錢才能教授,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他們沒有談錢這一說的。這種自然的傳承方式也是阿卡巴拉舞壯大的一個重要方式。據(jù)阿卡巴拉舞的傳承人SSF說:“她的爸爸媽媽是跟著老一輩的人學的阿卡巴拉舞,這個舞蹈是一代一代傳統(tǒng)下來的,這個舞蹈已經(jīng)有幾千年了,老祖宗在這邊住了幾千年了,阿卡巴拉舞是沒有人在這里(吳樹灣)住的時候就有了,那時候這里是沒有人的,我們村的人都在山上住,就看到兩條白龍在白水臺跳舞,阿卡巴拉舞就是跟著那兩條白龍學的,然后在二月八的時候在白水臺跳,舞蹈是跟著兩條白龍學的,歌詞是老祖宗編的,沒有變過?!?/p>
3、藝術團傳承
這個傳承方式和村落傳承差不多,因為阿卡巴拉藝術團的成員都是吳樹灣村的村民,加入阿卡巴拉藝術團以后,就可以跟著阿卡巴拉跳的好的人學習阿卡巴拉舞,因為與阿卡巴拉藝術團的成員跳的都很好,所以有新團員加入的時候,阿卡巴拉藝術團的團員都可以是你的老師。只要是雙方自愿的情況下,你都可以學的,不要任何報酬,就是村民與村民之間的歌舞交流。
四、結(jié)語
三壩納西族阿卡巴拉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產(chǎn)生,演變和發(fā)展與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三壩納西族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將民歌與舞蹈合為一體的一門藝術。對阿卡巴拉舞進行詳細調(diào)查,可以更好的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從而有助于阿卡巴拉舞更好的傳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和少英.納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2]段志誠主編.中甸縣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黃澤.西南民族節(jié)日文化[M].??冢汉D铣霭嫔?,2008.
[4]和繼全.白地波灣村納西東巴文化調(diào)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