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資本已經成為主體性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馬克思資本的主體性質。從理論分析的角度對資本的內涵、資本的主體性特征、資本獲得主體性的原因和資本主體的目的進行分析,并引申出資本主體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
【關鍵詞】:馬克思;資本;主體性
一、資本的內涵及其主體性特征
(一)資本的內涵
在物質實體上,是過去勞動的凝結和物化,是可以用貨幣衡量的物質財富。資本不能自動增值,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載體,資本增值過程是一個運動過程,在此過程中資本要物化為某種有效的具體財富或財富組合,寄予一定的載體。資本既是一種社會關系,也是一個歷史范疇。
(二)資本的主體性特征
1、資本主體具有“脫域性”。
“脫域性”其實主要就是資本的“擴張性”。“脫域”是指“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上海大學的張雄教授將吉登斯的“脫域”概念引進資本批判理論。他認為資本的“脫域性”有以下三個特點:“1、資本不知道國家界限的存在,它總是從周圍吮吸著剩余,從而使周圍變得衰弱;2、資本能以抽象符號的形式從單純的物質運動領域到精神意識領域,從屈服現實的經濟規(guī)律脫域到按照心的規(guī)律讀寫的范疇形式;3、資本構造了以資本為中軸的特定的社會制度,激活資本的絕對界限,資本便成為絕對的存在”。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脫域”一詞,但是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已經包含了這樣的含義。
2、資本主體具有“殘酷性”。
資本最明顯的特征是資本的殘酷性,赤裸裸的剝奪,冷漠的金錢交易,資本和勞動力是現代社會兩大特殊的商品。勞動力的特殊性,在于其價格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所決定的,而是完全取決于勞動力市場和科技水平,勞動力市場一直是處于永恒的買方市場,并且隨著科技日趨發(fā)達,頂尖人才的數量有限,而普通勞動力跟不上科技發(fā)展的步伐,失業(yè)率也就越來越高。所以勞動力是弱勢群體,剩余價值剝削在勞動力市場中就這么被決定了。
3、資本主體具有“普遍的虛假性”。
資本主體的外觀—虛假的普遍性。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不斷的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急于宣布歷史的終結他們急于判共產主義死刑,這一切主要還是因為資本主體具有普遍性的虛假面目。馬克思就為我們揭示了資本所具有的虛假面目。首先他指出資本被作為社會的公認的普遍性和力量。在馬克思的眼中,資本主義是存在有生產的極限的。資本所造成的生產資料的壟斷性的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要爆發(fā)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體對人的異化,對人的主宰,對大自然的空前掠奪,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覺醒而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資本所包含的內在矛盾必然要揭穿資本主體的普遍性的虛假面目。
二、資本主體性的原因及目的
資本成為主體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它本身不會進行自我增值而又不得不進行自我增值,否則就會滅亡的命運,也就是資本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自我繁殖,不斷增值的過程。資本必須先由貨幣形式轉變?yōu)樯唐沸问?,即資本通過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來進行商品的生產,然后把商品賣出去,這樣資本家才能收回他們的資本和利潤,但是為了實現資本的不斷增值,還要不斷的將資本和利潤再進行投入和生產,資本必須成為永不停歇的“價值增值運動”的主體,也就是資本不斷的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在這樣的運動中永遠不能停止,從而變成一個自動的主體。
三、資本成為主體的后果
所謂資本拜物教,就是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生產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在這個階段也發(fā)展到最普遍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由于貨幣到資本的轉化,就產生了資本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就是把資本的價值增值看作是資本本身的一種錯誤觀念。馬克思批判資本拜物教,認為他們只看到資本作為物質實體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它們作為社會關系實體的一面,也沒有看清其作為價值運動主體的一面。這是有其原因的,對于大眾來說,只有作為物質實體的資本才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而作為社會關系總和和價值運動主體的資本,它是“可感可見但又超感覺”的,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它,一切拜物教都是根源于此。
其次,資本的異化,資本由客體屬性逆轉為客體對主體的控制并直接變?yōu)橹黧w性存在,嚴重后果還在于:在物質品流動領域,資本通過交換價值和等價原則制度把世界編訂為一個定量價值的同一性存在,有了資本,似乎可以兌換一切、占有一切、改變一切和創(chuàng)造一切。
總之,資本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社會財富,也產生出無窮的經濟問題、生態(tài)問題與社會問題。資本在現代社會中的話語權仍然存在,它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們時代的真正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2004.
[2]劉梅.馬克思資本主體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3]王磊.馬克思的資本主體性思想及其啟示初探[D].華中科技大學,2009.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