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的美善關(guān)系思想是一個充滿矛盾對立的,多層次、多側(cè)面的復雜體系。其美善關(guān)系的主導觀念上重善輕美,他認識到了美、善在一定層面上的矛盾對立性,但最終他追求美善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
【關(guān)鍵詞】:孔子;美;善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大量的對于美善關(guān)系的言論,盡管孔子并沒有刻意的討論美與善的關(guān)系,但在他的這些言論以及行為中,其美善關(guān)系卻以直接、間接地方式表現(xiàn)出來。
一、孔子之美善
在人類的早期意識中,美與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快感,逐漸同善區(qū)分開來了。但在理論上第一次明確地區(qū)分了美和善,是從孔子開始的。
美作為一種能給人以既有精神性又是感性的愉快的對象,在孔子之前已為人們所認識??鬃訉Υ俗髁顺浞值目隙ā?鬃硬皇且粋€禁欲主義者,他高度重視審美所給于人的感性的愉快和享受。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孔子對音樂美的欣賞上。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1]這是孔子對樂器美的欣賞體會,同時也表明對遠古以來蒙罩著神秘色彩的音樂作出了理知的分析和了解??鬃又赋鰳非慕Y(jié)構(gòu)一般可分為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不同的美。開始是眾響忽發(fā)、給人以盛大感覺的前奏,接著是聲音純一和諧、節(jié)奏鮮明、聲音清亮的展開部分,最后是聲音相尋相續(xù),不絕如縷的尾音部分。這樣樂曲的演奏就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是純粹是從審美上把握音樂的特征,并未涉及內(nèi)容??鬃訉τ谶@種音樂美的欣賞有時達到入迷的地步。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2]這一方面說明樂與肉二者同是感性的愉快可以比較,另一方面說明由于樂這種感性愉快具有精神上的審美性質(zhì),使得純粹滿足口腹之感性愉快的肉,變成了無味的東西。類似這樣的記載說明孔子在他的時代是認識美的獨特性能和價值,有高度審美教養(yǎng)的人。
美與善的區(qū)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分化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鬃硬皇桥懦饷溃ト〉蒙?,而是主張既要“盡美”,又要“盡善”,使美與善完滿地統(tǒng)一起來??鬃颖苊饬擞捎诳吹矫琅c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狹隘功利主義,也沒有企圖脫離現(xiàn)實的社會道德的制約去追求絕對的自由和美,這就是孔子在解決美善矛盾這個重大問題上的杰出之處?!墩撜Z》的記載中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盵3]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韶》樂和《武》樂作出了兩種不同的評價,同時也可以看出孔子對于美與善關(guān)系的看法??鬃诱J為未“盡善”的東西,也可以是“盡美”的,明確地說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區(qū)別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從善的觀點看并不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看來卻可以是完滿的,從而有其獨立存在的地位和價值。那么,這種不同于善的美是什么呢?從前面孔子對于音樂美的欣賞來看,它指的就是事物所具有的那些能給人以審美的感性愉快和享受的形式特征,如聲音的宏亮、盛大、和諧、節(jié)奏鮮明等等??鬃映浞挚隙诉@種美,只要它在根本上不是同善相矛盾的,即使尚未“盡善”,也不會失去它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講,孔子又提出了“盡美矣,又盡善也”作為他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在這個理想中,美也并不是單純地服從于善,并不僅僅是善的附庸,并不是“盡善”即等于“盡美”,或只要“盡善”,美是否達到了理想的程度無關(guān)緊要。相反,美與善兩者都要盡可能達到理想的程度??鬃铀赃@樣提出,這是因為他從仁學的基本觀點出發(fā),重視人的感性現(xiàn)實存在,重視作為社會的人的感性享受和愉快的合理性、正當性的緣故。
二、孔子關(guān)于自然美與人格美的看法——“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在中國歷史上,將自然作為獨立的欣賞對象和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對象,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但在此之前,人們就已經(jīng)積累了對于自然美的豐富感受。僅就《詩經(jīng)》來看,自然作為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作為同人類生活發(fā)生了親切聯(lián)系的東西,已經(jīng)進入藝術(shù)之中。《詩經(jīng)》中對各種草木鳥獸的描寫,雖然經(jīng)常是作為形象的譬喻而出現(xiàn),但其中以包含了人對這些自然物的美的感受的萌芽。
孔子并沒有專門談自然美與人格美的問題,但他所說“智者”與“仁者”對山水的不同愛好卻包含有對于自然美與人格美的看法在內(nèi)。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盵4]孔子的話本來是從“君子”的人格修養(yǎng)上來說明“智者”與“仁者”所具有的各有側(cè)重的品質(zhì)特征。他認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也只是為了以此來說明“智者”和“仁者”的不同特征。但在他這種說法里,同時也就意味著人們的精神品質(zhì)不同,他們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也就不同。而且進一步還包含著這樣的意思:一定的自然對象之所以引起人們喜愛,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和人的精神品質(zhì)相似的形式結(jié)構(gòu)的緣故。“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動”的特點,而“智者不惑”捷于應對,敏于事功,同樣具有“動”的特點?!叭收摺敝浴皹飞健?,是因為山具有闊大寬厚、巍然不動的
“靜”的特點,而“仁者不憂”,寬厚得眾,穩(wěn)健沉著,同樣具有“靜”的特點。這些都說明,人與自然存在著可以相互感應交流的關(guān)系。
文學藝術(shù)中的美善關(guān)系問題,涉及到文藝與人,文藝與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是任何時代、社會以至個人都無法回避的??鬃用郎脐P(guān)系思想觸及到文藝現(xiàn)象中美與善的諸多層面,其不論從正面還是負面的意義上均能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發(fā)。
盡管孔子看到了美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孔子還是重善輕美的。但我認為,善的表達未必通過美,若果善真的要以美得方式來表現(xiàn),那么這種方式就一定是藝術(shù)的,因為,藝術(shù)的本質(zhì)就是美,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談論的是文藝,那么就不能放棄美,但如果我們談論的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德文章”,那么對于美的要求就不必那么強烈。
注釋:
[1]《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頁。
[2]《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頁。
[3]《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頁。
[4]《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2]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發(fā)微[M].蔣弋為,李志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4]章淵.關(guān)于孔子美善關(guān)系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思考[J].德宏教育學院學報,2001(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