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 學英語教 學為出發(fā)點,探討其中融合英語文學內容和英語教學結合的可行性,筆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三方面對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進行了闡述 。
【關鍵詞】:致用;致知;大學英語教學;文學融合
一.大學英語與英語文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由于社會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英語已成為從小學就必學的科目,因此在進入大學之前都有一定的英語水平,高校多開設英語方面的課程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大部分高校實現了教學技術、多媒體教室、校園網、自主學習平臺等硬件設施的更新,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教學博客也使師生交流從教室延伸到了網絡虛擬空間,這些都為\"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
毫無疑問,英語文學能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w.R. Lee(1982)指出,文學中語言得到最富技巧的運用。學習者要調動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根據對工作情境的理解,而工作是根據情況取勝的情況下提供使用閱讀技巧的大好機會。例如在大學英語教材中的re.rye意為\"保留、預定”,而在《嘉莉妹妹》中關 于嘉莉與推銷員杜洛伊的相識有如下描述:Her H denly reserve,and a certain sense of what was conventional under the circumstances.......bom of past experiences and trium phs, prevailed.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maidenly reserve意為\"少女的矜持”;還可體會出fam iliarity,be bom of,prevail等詞匯在該段中的靈活運用。 單詞記憶對他們不再枯燥乏味。 此外,在對大量真實材料的研究中,學習者將逐步理解語言要素之間的關系,實現語法知識結構的內化。此外,文學還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促進人格完善。
筆者曾共計71名大一學 生發(fā)放了調查問卷。從結果看,47.89%的學生曾接觸少量英語文學作品,52.11%的學生則從未接觸。比例最高的學生希望學習英語文學內容,17.39%的學生選 擇“了解異國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37.68%的學生希望達到一舉兩得的雙重效果。
總之,簡單的組合不是“1+1”式的大學英語和英語文學,教師需要在內容選擇、難度和長度控制方面,以及如何在足部下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習評價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二.大學英語與英美文學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1. 遵循主題教學模式的選材思路
第一,由于非專業(yè)學生不是專業(yè)學習英語專業(yè),所以,有必要刪繁就簡,放棄“編年史式”特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傾向于選用短篇,對于中長篇則是先讓學生了解作品梗概,再向他們推薦具有代表性的選段。 所有內容的選擇均以精 簡為原則。因為上課有限,每本書包含八到十個單位,老師可以選擇四個或五個單元供學生推薦合適的教材;再加上學生水平高低各有不同,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英語教學,不要強求一律。
2. 以讀者為中心的啟發(fā)式課堂教學
根據西方文學讀者反應理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讓他們 無拘無束的進行英語學習,同時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采用以教材單元為主題的啟發(fā)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與英語文學相同的主題,一步步引導其擴展認知結構 。在設計中,注重調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讓讀者接觸到內在的生活體驗,積極參與閱讀。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的愛情主題單 元,課文講述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從來沒有見過女主角通過書信給男孩女孩索要愛情照片后,卻被拒絕。說,如果你只是因為照片愛上了我,我會非常沮喪……”為了引導學生討論的外觀和愛之間的關系,引用《簡.筆》中Jane Eyre兩次對話。在學生閱讀完畢后, 可以設計了幾個層次的學習任務:1)理解任務:理解對話的語言內容。2)思考任務:什么是不英俊的男孩和漂亮的女孩在羅切斯特和Jane Eyre相互吸引從中可看出簡·愛怎樣的愛情觀,你是否認同? 3個比較任務:文本的結合,比較兩位主角對外表與愛情的關系。通過層層深入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驗到經典的閱讀,還能鞏固課本中的知識。教師可以在單元學習前把推薦材料和思考問題放在博客上,然后讓他們在課堂討論中解釋自己的理解。對于語言問題,如課堂交際情境或博客解決方案。這樣既不會打亂原有教學進度,又給學生充足的空間,促成其閱讀意義的生成。
3.形成性的學習評價
如何檢驗\"融合”的成效? 筆者認為,英語學習應該是常規(guī)的終結性評價,并輔以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教育效果的判斷。形成性評估提供反饋的持續(xù)教育活動,通過診斷的教育計劃和流程。它的主要內容是教師通過觀察、記錄、交流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以正面激勵為核心的評價,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精SO(Striven, 1967)。 形成性評估是一個低焦慮和可持續(xù)性評估在寬松的環(huán)境。注重學生的表現和學生的課外學習,同時還有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問題,修正教學計劃。 本文主要采用了形成性評價的兩種形式:(1)評價學生的閱讀過程,促進學生自我評價。閱讀文件主要包括閱讀定量記錄和閱讀報告。學生必須記錄自己的閱讀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以實現有效的自我管理。還要求他們寫簡短的閱讀報告,在同學問交換閱讀。 報告分為三個部分:內容大綱、精彩筆記和閱讀體驗。學生對自我評估和同行評估。
2)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課堂演講和小組討論。 這里指與文學內容相關的演講和討論,和讀 書報告一樣,老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況,進而調整教學計劃。 然而,形成性評價存在諸多局限性,如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過程主觀性強,評價水平不穩(wěn)定。因此 ,教師可以把形成性評價與教材學習完成后進行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
目前 ,國內部分高校已實施了大學英語學期口試。筆者建議,采訪應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基礎,提高英語文學的內容。例如,在研究“友誼”為主題的單位,我添加了“夏洛特的網頁”的小說和電影剪輯。在采訪結束時,許多學生用這種軟弱來幫助對方說明友誼的真正含義。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評價,學生感染和啟發(fā)文學作品的魅力。
三、結語
“學以 致用”固然沒錯,但“學 以致 知”才應是更高 的目標,而文學正可以使我們離這個目標更近一些。深入了解英語文學的精華內容有助于開拓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老師應根據課程的實際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并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形成持續(xù)反饋和鼓勵,使學生在跨文化情感的共鳴中,提高自己的整體語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當然,整合的努力會遇到種種困難,如何把它付諸實踐,讓學生學會獲取,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課堂實踐。
參考文獻:
[1]應惠蘭,何蓮珍,周頌波.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4).
[2]虞建華.“致知”是一種最高的學習[J].鄭州大學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