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然而這門藝術的培養(yǎng)和運用需要教師付出極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師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視語言藝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并有意識的進行語言素材和專業(yè)知識的積累,還應注意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恰當運用,構建有人文藝術魅力的語文課堂。為此,筆者針對初中語文課堂中如何藝術性地使用語言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藝術;培養(yǎng)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
1、重視課堂語言藝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教師的課堂語言教學一直作為最根本、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課堂語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的地位和意義還是沒有受到教育界的足夠重視。究其原因,是無法正視課堂教學語言的功能和價值。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覺得教師的課堂語言與日常生活中的交際用語并無太大差距,不必專門下功夫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此乃忽視教學語言的規(guī)律性。第二種觀點認為,教學語言雖然具有規(guī)律性,但應是教師在教學生涯中不斷摸索和積累的,隨著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自然就掌握了這種規(guī)律,不用耗費時間精力去鉆研學習。這種觀點從表面上看起來并不是全無道理,因為熟成生巧,無論是誰講課久了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語言并有一定成效。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我們的語文課堂越來越枯燥乏味。
2、積累廣博的語言素材,儲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
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流互動都離不開語言這一“橋梁”,其作為個人思想的載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教師優(yōu)美得體的教學語言說到底還是來自于教師廣博的語言素材和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積極的積累語言素材以及專業(yè)知識來提高自己的課堂語言藝術。例如我講《晏子使楚》的公開課時,在課文學習之前我先介紹了晏子的原名和官職,接著便開始了正文的講解。課后聽課的老師便指出了我問題的所在——沒有對“晏嬰”為何又稱“晏子”以及其官職“大夫”的古今異義等知識進行講解和拓展。這就體現(xiàn)出來了我課下準備的不足和專業(yè)知識積累的不夠,這就造成了公開課的缺憾。
(二)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運用語言藝術
1、因文而異的導入語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τ谡Z文課堂教學來說,導入語也正是一堂好課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我們在設計具有藝術性的導入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新穎別致,對于初中這個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好奇心是他們最顯著的學習特征,因而創(chuàng)設新穎別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二是富有針對性、多樣性,課堂導入不能一味的追求新穎別致,還需要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學習特點選擇不同的導入語來實現(xiàn)課堂導入的多樣性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三是控制導入時間,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所以教師應合理控制導入時間,不可因為過于追求藝術性的導入而不能按時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比如可以采用運用語言藝術設置相關情景進行導入,激情導入,巧妙設疑導入等。
2、恰當有序的過渡語
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登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過渡語就是這句話中的橋和梯。語文學科本身就是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學科,因而語文課堂教學中過渡語也應運用一定的語言藝術來緊湊整堂課的教學,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質感。但想要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用好過渡語,達到最好的過渡效果就必須兼顧過渡語的自然得體、簡潔精煉、重點突出、富有情感。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比較常見的提示式,即教師就上個問題或上個環(huán)節(jié)與下面所講內容的相通之處進行自然的過渡;二是引申式,即就上個問題或上個環(huán)節(jié)所引申出的拓展內容或新問題,進行緊密的過渡;三是設疑式,即利用上個問題或上個環(huán)節(jié)所推斷出的結果創(chuàng)設出新的疑問,以巧妙合理的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四是穿針引線式,即在整節(jié)課堂教學中都圍繞一個中心設計相應的過渡語,貫穿起整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3、有效啟發(fā)的課堂提問
“思起于疑”的道理,尤其是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正是非常活躍的時期,所以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關鍵。有效的課堂提問語首先要具有科學性,即要結合初中生的特殊學情和發(fā)展狀況,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的對學生做出提問。其次,課堂提問要具有藝術性,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啟發(fā)式的提問來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們的求知欲望或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啟發(fā)式的語言輔助和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啟發(fā)式的再提問,以激勵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最后,課堂提問應具有創(chuàng)造性,要想打造一堂優(yōu)質高效的語文課,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時應避免在常規(guī)化的課文脈絡、寫作特點、中心思想上打轉,應該多多的使用新穎、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切入提問,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豐富有效的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有效的課堂評價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課堂學習和表現(xiàn)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評價中運用語言藝術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度”:一是高度,教師在具備語文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應具備很強的聽辨能力,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問題,并且能夠較為透徹的明晰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和對課堂狀況有一個較為透徹的把握,并能準確及時地做出相應的反應。二是效度,即評價反饋迅速及時并客觀準確、具有針對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課堂評價的有效性,目前課堂教學中“激勵”評價大行其道,“很好”、“不錯”、“非常棒”之類的表揚語在課堂中盛行,雖然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性,但這些泛化的表揚語會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免疫力”,覺得枯燥乏味,甚至認為有些虛假。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評價中運用語言藝術,在對學生的反饋迅速及時的同時,更要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準確得體。三是亮度,即評價語要有亮點可尋,具有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評價中合理的運用語言藝術,使評價語豐富多樣、生動靈活,極具表現(xiàn)力和感召力,使學生產(chǎn)生認同感,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富仁.口頭生活語言·書面?zhèn)髅秸Z言·語文教學語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
[4]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鄭桂華、王榮生.語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學教學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