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研究與學習鋼琴伴奏與歌唱者配合的相關內容,認為要實現音聲之和、樂與人和以及天人合一這三個層次,是需要鋼琴伴奏與歌唱者的默契配合,進行不斷的磨合練習。為此,本文將重點探討音聲之和、樂與人和以及天人合一這三種音樂美學的“和”對鋼琴伴奏與歌唱者的默契配合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鋼琴伴奏;歌唱者;音聲之和;樂與人和;天人合一
縱觀聲樂表演形式,除去無伴奏的獨唱之外,更多的則是以多聲部進行的,正如大眾所熟悉的鋼琴伴奏,它則是音樂作品中最常見的一種伴奏形式,在塑造音樂形象、營造藝術氛圍、煥發(fā)歌曲光彩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鋼琴伴奏是一門專門的音樂表演藝術,它更是一門特殊的、獨立的學科。其實,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旋律具有同等作用的地位,通過不斷的學習以及研究其相關資料都發(fā)現,鋼琴伴奏不僅僅只是鋼琴伴奏者起和聲和節(jié)奏襯托的作用,它往往是采用特定的音型或者更為復雜的、更為精致的組織體來展現歌曲的意境和內涵,更為完整的體現音樂的藝術表現和美學思想。何謂伴奏者和演唱者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具體而言,就是對作品音樂形象的正確詮釋,鋼琴伴奏者需要了解歌曲的出處、背景和風格,確立它的藝術形象,從而構成一個高度的藝術化結合。
1.音聲之和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薄奥暢晌闹^之音?!庇纱丝梢姡羰恰俺晌摹?、“成方”之聲,是經過提煉、升華并具有一定審美功能特征之聲。根據以上緣由,故相關學者提出,音歸根結底是屬于聲的范疇,聲與音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且絕非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音聲之和是涉及音樂、音樂理論和聲學層面當中的音響物質材料的和諧與不和諧。在呈現一段完美的音樂作品之前,是需要掌握聲音傳播的常識和性質,高音和低音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不同阻力的影響,因此會導致音聲出現不同的“和”。人的吸音律最高,其次毛以及皮革等等。伴奏者要掌握好適度的音量控制,避免喧賓奪主。既不能把伴奏彈成“獨奏”,一味地表現自己,也不能簡單地把伴奏看成是一種陪襯,消極應付。伴奏者心中要有 音樂 、感情及藝術 表現的投入,要與歌唱者擰成一股勁。伴奏者不僅要“跟”好、“托”好、“帶”好,還要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處理,作品的內在意境,體會其輕重緩急的特點及樂句呼吸的深淺,細微的感情變化,以便做出快速反應,為演唱者提供豐富的音樂氛圍與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在音響物質材料的和諧之處,其中之一體現在鋼琴的觸鍵方法:一種是貼鍵式的,手指不用抬起,只需貼著鍵子自然落下即可;另一種方法是“高舉式”,這種方法是讓手指的最末端與鍵盤垂直上下運動,把整個手指的重量甚至手部其他部分的重量最有效地集中到琴鍵上。貼鍵式的鋼琴觸法,會產生速度較慢、旋律性強的長的連奏性的片段;“高舉式”的方法則展現出情緒激昂、速度較快的音樂片段。
2.樂與人和
樂與人和主要是指,音樂藝術作品與社會人生、政治倫理方面的和諧。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音樂與人和社會生活是不能分離的,這是由音樂的傳統目的在于人的提升和凈化而決定的。《樂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音樂美學著作,系統性地總結了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其中,“使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闭J為音樂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手段,明確的論述了音樂和生活、政治的關系,認為音樂必然表現出社會的政治,為政治服務。提出音樂與政治是相通的。把音樂的和諧看作是宇宙萬物和諧的規(guī)律的體現。強調了音樂與政治、音樂與社會的密切關系,符合于當時鞏固新興封建統治階級政權的時代要求。并將音樂與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對音樂在國家上層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樂與人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中的理想信念、倫理智慧、道德情操等精神風貌 ,并且是經過高度凝煉而形成的。 它集中體現的是在一定歷史時期產生的、各音樂主體 (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者、音樂傳播者以及音樂欣賞者 )共同追求的道德精神。可以說在音樂活動中 ,作為主體的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和欣賞者都是通過獨特的音樂語言來感受和體會社會現實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等道德內涵的。 他們共同頌揚的是善良、正義、仁愛、勇敢等高尚品德 ,譴責的則是丑惡、迂腐、怯懦、鄙俗等低俗道德 ,目的是揚善抑惡 ,利用音樂倫理精神引導人們在音樂活動中處理好各種人倫關系。
音樂無論在形式、內容、風格、表演及欣賞方法上 ,都是多種多樣的。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對不同的個人或群體 ,在不同時間、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都會對傳播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當鋼琴伴奏者和歌唱者具有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并進的“以人為本”的道德觀的精神追求,達到作品傳播的和諧,才能夠實現音樂美學的“和”。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則主張從哲學層面談鋼琴伴奏和歌唱者之間的“和”。中國的古時音樂和哲學是相同的,從音樂里更多折射的是思想理論,《季札觀樂》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而天人合一是老子一派有的與自然相融的思想?!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朐谥袊糯?現,莊子是追求“天人 合一”理 想 的典 型 代 表,他提出“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叭恕迸c“自然”、“人”與“客觀世界”是哲學家們討論的最多的一對命題,而“天人合一”也是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普遍觀點認為,人們認為音樂的產生源于人類對于天的崇拜和對自然界各種聲音的感悟。例如:《樂論》中提及的,”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所說的是人間萬物的樂源于天。這種崇尚自然與自然萬物相通的審美觀念,導致后續(xù)的音樂作品也更加關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實際上,鋼琴伴奏與歌曲演唱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伴奏不僅要有很好的專業(yè)技巧,同時要有良好的藝術感知力,要準確把握作品,為演唱者提供音樂的烘托,幫助演唱者正確處理和表現聲樂作品的內涵,要與演唱者默契配合,完美地表達出作品的內涵。研究指出,無論是和聲式的主調伴奏織體還是對位式的復調伴奏織體,都具有相應的獨特的表現特征,但是要完美的呈現作品的精髓則是需要伴奏者和演唱者對作品和對方的深入理解,達到“天人合一”。依據個人的理解角度出發(fā),認為演奏者和歌唱者都具有不一樣的性格特點,演奏者必須根據歌唱者發(fā)出的聲音和情感,改變自己的觸鍵方式。
4. 總結
很多人認為只要彈琴的人跟著唱歌的人把伴奏譜彈完就算是合伴奏了,忽略了鋼琴伴奏與歌唱旋律的高度的和諧性,更忽略了歌者與鋼琴之間應有的心有靈犀的默契。本文著重從音樂美學中的音聲之和、樂與人和以及天人合一三方面,論述了鋼琴伴奏與歌唱者配合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霍理, 唐琦. 音聲之和,大道之行——淺論《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J]. 音樂大觀, 2014(13).
[2] 魏松. 淺論《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J]. 青年文學家, 2015(4Z).
[3] 王小琴. 音樂倫理精神與和諧社會[J].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5(1):5-8.
[4] 王楊. 試談歌唱表演中鋼琴伴奏的作用[J]. 大眾文藝, 2016(18).
[5] 崔學榮. 試論傳統音樂文化的主體間性[J]. 中國音樂學, 2009(3):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