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山歌謠是一種古樸的原始音樂,是流傳在梅山地區(qū)的民歌的總稱。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研究梅山歷史的“活化石”,是梅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梅山歌謠起字遠古,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變遷,形成了多種類型和自己鮮明而濃郁的本土地域性藝術特征。
【關鍵詞】:梅山歌謠;源流;演唱特征
古梅山地處湘中腹地,其西、北部為雪峰山脈,南部為天龍山,銅山環(huán)繞,東部丘陵起伏,中部河流蜿蜒、灘險水急。這里自古就有“梅山萬仞摩星纒,捫蘿鳥道十步久曲折”之說,“舊不與中國通”,交通十分閉塞,但其風物獨特,民風強悍。古梅山的人民就是在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封閉的生態(tài)空間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梅山歌謠就是這些財富中絢麗奪目的一枝奇葩。近年來,梅山歌謠逐漸開始受到重視,一些專家學者紛紛開始研究此領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梅山當?shù)氐奈幕块T也記錄了大量的梅山歌謠,并收錄成冊。本文擬從現(xiàn)有的梅山歌謠入手來探討梅山歌謠的源流、分類及演唱特征。
一、梅山歌謠的源流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源流,古梅山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獨特,地勢險要。宋代以前,古梅山森林茂密、地形復雜,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交通閉塞,故“不與中國通”。據(jù)史料記載,古梅山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直到宋朝熙寧五年歸王化建縣,有一千多年不屬封建王朝管轄,就是建縣后到清朝末年,也是統(tǒng)統(tǒng)分分、分分合合,這里的人民過著原始農(nóng)耕、狩獵生活,形成了濃郁而帶有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土著文化。關于梅山歌謠的起源,歷代文人學者均無定論,各種文獻典籍均無準確記載,只有帶有傳奇色彩的梅山民間歌謠傳說。
一是與神話有關:傳說遠古時期有兩個仙人,一個姓黃善唱歌,另一個姓趙善記歌,黃仙人挑著歌本經(jīng)過梅山,一不小心將一筐歌本跌落在資江河中,《歌本歌》生動記載了這一傳說:
唱歌要知歌本經(jīng),數(shù)枝樹葉知根深。
二是與勞動有關:有傳說指出,梅山歌謠起源于梅山人民的墾荒勞作之中。人們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挖鑼鼓土”的方式,即采取換工互助的集體勞動方式,通常是幾個或幾十個人自下而上進行開荒,其中由兩人站在高處,一人執(zhí)鑼,一人打鼓并高聲領唱,其余的扯開嗓子附和“呵嗬····”這就是《開梅山歌》中所描述的“穿堂擊鼓當壁懸,兩頭擊鼓歌聲傳”的情景。
梅山歌謠的傳說還有很多種,無論哪種應該都與勞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總之傳說也好,事實也罷,梅山歌謠的起源都反映了這種文化產(chǎn)生的普遍規(guī)律。
二、梅山歌謠的分類
古梅山是歌謠之鄉(xiāng),勞動之余、喜慶節(jié)日、婚娶祭喪,人們常用歌謠來抒發(fā)他們的情感,形成了多種類型,表現(xiàn)了獨具特色的梅山歌謠。下面從內(nèi)容上來進行分析,論述梅山歌謠的基本特征。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類:
(一)號子
號子是人民群眾進行生產(chǎn)勞動時為了統(tǒng)一步伐減輕疲勞所唱的歌。有多少種生產(chǎn)勞動有多少種不同的號子,經(jīng)過分類后主要概括為:
1、船工號子:多為船工即興所唱,一般采用比擬、夸張的手法,生動再現(xiàn)了船工的勞動風采和風土民情。其特點節(jié)奏強烈、音調(diào)高亢、氣勢磅礴。如《過灘謠》:資水一百零八灘,過灘想過鬼門關。過得灘去稱英雄,死在灘頭心不寒,閻王請我吃仙餐。
這首歌表現(xiàn)了梅山人們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積極而樂觀的勞動風貌。
2、打夯號子:勞動人民在勞作之時,由一人起聲、眾人呼應,曲調(diào)簡單、節(jié)奏鮮明,沒有固定的詞,人們觸景生情順口而作,調(diào)式多為羽調(diào)式和徴調(diào)式,音域在一個八度內(nèi),襯詞是打夯歌的一個重要部分,常用襯詞有“呀”“嗬”“嘿”等。
3、抬轎號子:指抬轎時人們?yōu)榱四芨玫亟y(tǒng)一步調(diào),一呼一應的歌唱,其特點是曲調(diào)簡單短促、節(jié)奏鮮明。如《抬轎號子》
除了以上幾種號子外,還有搖櫓號子、搬運號子、挖土號子等多種,這種號子歌謠對勞動人民在勞作時的干勁起著十分重要的協(xié)調(diào)和鼓勵作用。
(二)山歌
山歌是梅山歌謠中最常見的一種,是在曠野之地所唱的歌曲,根據(jù)其不同的聲腔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高腔山歌:流行于東西部地區(qū),演唱形式一般為獨唱,多用假聲演唱,歌詞純樸真切、音域廣、曲調(diào)悠揚,體現(xiàn)了山歌的本色。
2、平腔山歌:流行于東北、東南的丘陵地區(qū),一般用本嗓演唱,音調(diào)比高腔山歌低,曲調(diào)節(jié)奏接近說話語言的節(jié)奏,語氣柔和,拖音有長有短。
3、菠蘿山歌:敘事性很強,音調(diào)古樸帶有強烈的朗誦性,旋律線猶如微波蕩漾。
4、鑼鼓山歌:是梅山山民開荒挖土時所唱的歌,用鑼鼓伴奏,氣氛強烈、激昂,音色清亮、氣息寬廣。
(三)小調(diào)
小調(diào)是人們在休息或做輕松的勞動時所哼唱的小曲。曲調(diào)優(yōu)美抒情,結構整齊、節(jié)奏明快、旋律短小簡單易唱。有歷史傳說歌、情歌、生活歌、時政歌等。
1、歷史傳說歌:此類歌謠都是一些歷史傳說故事,是能夠唱完一個完整故事的歌曲。敘事性很強如《張五郎根因》《資水灘歌》《三郎與三妹》《孟姜女尋夫》等,這些傳說歌在唱腔上幾乎接近口語化,用方言演唱,歌詞優(yōu)美、感情真切、易誦易唱,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2、情歌:情歌是梅山歌謠中數(shù)量最多、流傳最久遠、傳唱最廣的一種,是以反應愛情與婚姻為題材的歌曲。這類歌曲旋律舒展,感情細膩,抒情性強。如《唱個山歌試妹心》中唱到:“隔河望見妹穿青,人無言來水無聲,打個石頭試深淺,唱個山歌試妹心?!?/p>
3、生活歌:在小調(diào)中,有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歌曲,此類歌詼諧幽默,曲調(diào)優(yōu)美風趣,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如《世間最苦單身娘》中唱到:“星子出來亮堂堂,照見人間單身娘,有錢單身難得打,無錢單身苦難當。白天出門遭白眼,夜里進屋鬼搖香,風吹窗響不敢睡,鼠吵疑是賊進房。夢里有人打主意,醒來冷汗?jié)褚律眩挥性鹿饪蓱z我,想起丈夫哭一場?!?/p>
4、時政歌:時政歌很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梅山地區(qū)的社會現(xiàn)象,抨擊社會黑暗、贊頌盛世。歌詞朗朗上口,講究平仄,音調(diào)鏗鏘有力。如《惡人自有惡人收》:你是水蛇順水游,我是蛇鷹鼓眼瞅,你有毒牙排毒水,我有解毒一肚油,惡人自有惡人收。
這是一首痛罵萬惡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歌曲,形象生動,體現(xiàn)了梅山人一種潑辣、不畏強權、堅強不屈的頑強性格。
(四)宗教儀式歌
宗教儀式歌是指人們在舉行祭祀儀式時所唱的歌曲。主要有宗教歌和儀式歌兩類。
1、宗教歌:宗教歌是人們在祭祀還香時所唱的歌謠,其音調(diào)冗長平和,表示人們對上蒼神靈的虔誠。如《香贊》《十朝》等。
2、儀式歌:儀式歌是在進行各種儀式活動時所唱的歌。有喜慶歌、喪歌等。如《哭嫁歌》。
(五)長篇敘事歌
在梅山歌謠中,有很多長篇敘事歌都為多段式,每首的長度一般在一百行以上,從數(shù)量到長度在中國民歌史上都是罕見的。如《孟姜女》等。
(六)兒歌
兒歌是指兒童演唱的歌曲,也屬民歌范疇,一般與童謠合稱兒童民謠。這類歌曲用詞淺白,充滿童趣,生動活潑,句尾押韻,富于音樂性。如《點點窩窩》。
三、梅山歌謠的演唱特征
(一)演唱形式
“梅山歌謠全面而生動的描繪和記載了梅山地區(qū)的民風、民俗與人文歷史,是研究梅山地區(qū)人民生活的前世今生的寶貴材料,也是遍布海內(nèi)外九個國家的梅山山民后裔尋找精神家園的指南?!备柚{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梅山人的七情六欲,體現(xiàn)了梅山人的真性情。其演唱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根據(jù)演唱人數(shù)的多少將梅山歌謠大致歸納為合唱、獨唱、對唱三種形式。
合唱,一般是用于演唱一些勞動號子或在舉行婚禮儀式、宗教祭祀活動時的一種演唱形式,這種演唱形式氣勢宏偉莊嚴,情緒飽滿,最常見的有女聲合唱、男聲合唱、男女混聲合唱等。
獨唱,在梅山歌謠中獨唱是一種最常見的演唱形式。一般包括清唱和帶樂器伴奏的演唱,其中清唱最常見,一般是在山間行走田間勞作時人們?yōu)榱耸惆l(fā)感情而進行的演唱,多唱一些山歌、情歌、田歌等。帶伴奏的演唱一般在室內(nèi)或進行民俗活動場合時演唱,多唱儀式歌、時政歌等。
對唱,一般以情歌為常見,青年男女在山野勞作、喜慶節(jié)日聚會時即興所唱,一呼一應進行情感交流,還有在家庭聚會及婚娶等一些民俗活動中也有對唱。
(二)演唱方法分析
梅山歌謠是梅山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生產(chǎn)斗爭中不斷的歷史疊加、精神升華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而歌謠的演唱是這片土地最古老、最普遍的藝術形式。幾乎每個土生土長的梅山人都會唱自己的土著歌謠,久而久之,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歌手們自然形成了他們對歌謠的獨到見解。
1、口語化及方言演唱
梅山歌謠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口語,采用梅山各個地方的方言進行演唱,歌唱不講究字頭、字腹、字尾,追求歌詞的口語性,咬字吐字清晰自然,也正是這種口頭語言使得表演者的歌唱和欣賞者心情輕松而迅速表達和體會。如“腳板踩出盤山路,山歌當做擺渡人”“左提雞蛋又拿雞,癡情傻哥看野妻”“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良心”等。歌詞口語化極強,加上方言的獨特性使歌謠聽起來原汁原味,充分體現(xiàn)出獨特的地域風味。
2、真假聲的運用
在歌唱中,真假聲的運用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對把握作品的風格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民歌在真假聲的運用上有很多變化。凡學過聲樂的人都知道優(yōu)美的歌聲必定是真假聲混合的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混合聲。真聲是聲帶整體震動所發(fā)出的聲音,其聲音結實、明亮、渾厚、剛勁,但靈活性較差,如果全用真聲高音就很難唱上去。假聲聲帶完全不閉合,聲音較虛,假如都用假聲唱是不科學的。只有運用混合聲才能使聲音圓潤、實在、飽滿而有力。比如梅山歌謠中的高腔山歌音調(diào)都很高,如果沒有很好的混合聲是不可能把山歌唱好的,據(jù)我所知的一些梅山山歌手都是采用混合聲演唱的。
3、襯詞襯腔的演唱處理
襯詞和襯腔的運用是我國民間歌曲中常用的一種特殊的歌曲表現(xiàn)手段。梅山歌謠的獨特風格離不開在演唱中加入襯詞與襯腔來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要恰當運用這些襯詞,不能唱的比正文重,需輕巧流暢地表達歌曲的情感意境。另外一些梅山歌謠在演唱結束之后的曲終會加上一句“喔啊”氣勢雄偉,以渲染感情?!班赴 甭暩呖好髁粒莩獮榱耸孤曇魝鞯眠h要求把氣息支點放下來,打開喉嚨,用少力量使“喔啊”聲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
4、裝飾音的運用
梅山歌謠在行腔時還大量運用裝飾音來表現(xiàn)歌曲的獨特風格,豐富歌曲的色彩。如顫音、下滑音等,在歌曲《嬌蓮愛我我愛她》中大量運用了顫音來表現(xiàn)歌曲的風格,演唱顫音速度要快,不能用口腔用力,要用氣息來控制,把顫音唱出本地該有的鄉(xiāng)土味。
歌曲《神仙下凡實難猜》中運用了大量的下滑音,演唱時要采用嘆氣的方式使氣息迅速下沉,把字緊貼在氣上,聲音有一種自然下墜的感覺。這些裝飾音的演唱把歌曲表現(xiàn)的更加淋漓盡致,同時也更加突顯出梅山歌謠的地域風格。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們對梅山歌謠的源流、分類和演唱特征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深知梅山歌謠之所以能屹立于中華民族之林,是因為她們那獨特的文化特征和藝術特色,以鮮活的生命力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梅山歌謠在中國民歌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清.厲鶚.宋詩記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新化作家協(xié)會.梅山情歌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3]奉大春.瑤族的遷徙與分布[J].梅山文化研究會編.梅山文萃第一卷[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