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歸化與異化是勞倫斯·韋努蒂的重要理論觀點,在翻譯活動中,是選擇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圍繞韋努蒂提出的歸化與異化,結合影響翻譯活動的各種因素,探討翻譯策略的選擇。
【關鍵詞】:歸化;異化;文體;主體性;贊助人;翻譯策略
1、引言
翻譯是一項極為復雜的活動,將原作、作者、譯者、譯作以及讀者聯(lián)系在了一起。施萊爾馬赫指出:“翻譯有兩種不同途徑。一是盡可能地不擾亂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二是盡可能地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譚載喜,1991:135)。由于兩種語言之間的文法、句式、俗語等語言上的應用和不同文化及社會差異的矛盾,讓翻譯成為了最復雜的一項事業(yè)。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就決定了譯者的翻譯策略。
2、歸化
在翻譯中,歸化是盡可能地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采用目標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強調(diào)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讀懂譯文為重。在當代翻譯活動中,很多譯者都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這樣更符合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言語審美,譯文更容易為讀者所理解,對目標語國家的讀者來說,能迅速了解文本的基本概況。
3、異化與譯者的隱身
異化是盡可能地不擾亂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其要求就是保留源語言國家的文化差異、語言風格,不一味遷就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韋努蒂反對歸化、提倡異化,提出這“異化”翻譯來抵制本國文化對原語文本及文化差異的抹殺與忽視。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時,不能只關注到內(nèi)容上的對等,還要通過精準的翻譯向譯語讀者傳達原語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內(nèi)涵。韋努蒂提出“譯者的隱身”,他認為在翻譯中,“譯者流暢地、通順地進行翻譯,譯出符合目標語語言習慣的,可讀性強的文本,產(chǎn)生一種透明的錯覺,即,譯文不是翻譯,而是原文”(Munday, 2010:146)。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就像在讀本土作者寫的一樣,沒有譯者參與的痕跡。而“隱身”是當今人們比較認可的翻譯方式,但是這很難做到兼顧源語言文本的包含的所有信息的,翻譯的過程是也是信息量增加或減少的過程。為了體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韋努蒂反對本土化的、流暢的、透明的翻譯,而是提倡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主張“運用指代、雙關、新詞、古語、方言、諷刺和片段的語句和實驗性的形式,產(chǎn)生呈現(xiàn)出片段性的、不那么連續(xù)的譯文”(Gentzler,2004:39)??梢员A粼凑Z言文本的語言特色及文化內(nèi)涵,提高譯者的地位,但就譯文讀者而言,不符合其語言習慣和對文本的期待。
4、翻譯活動與其因素
翻譯活動是一個充滿變動的過程,有很多的因素會導致譯者改變翻譯方式。第一,不同的文體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譯者經(jīng)常接觸到的是文學、廣告、政論性文章、公函、合同等文體。對于文學翻譯,詩歌句式多變、層次感強、形神兼?zhèn)渲陵P重要;小說語言結構富于變化,靈活,語言盡量簡潔。對于公函和合同,翻譯應力求簡潔、準確、規(guī)范、莊重、避免空泛、講究紀實。廣告翻譯“需具備巨大的‘說服力’和‘推銷能力’,產(chǎn)生購買被宣傳產(chǎn)品的欲望”(廖七一,2002:247)。第二,譯者自身的主體性在翻譯活動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白g者在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家既是讀者又是作者?!保ㄒ熬S維,2012:43)。譯者的個人傾向與態(tài)度決定了翻譯是偏向原作還是譯作。每個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由字面到深層再到表層結構,其間經(jīng)過了對原文的初識、解讀、理解、轉(zhuǎn)換和語言的重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稍有不同,都會引起譯文的改頭換面,因此,主體性也是影響翻譯的又一因素。第三,贊助人操控著翻譯活動的進行。贊助人通常與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的關系密不可分。除上述因素外,語言本身等其他因素也影響著翻譯活動。各種因素導致了譯者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來適應讀者或者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來保留原文的語言等特點,只要是符合閱讀需要、最利于表達原文思想,最利于讀者接受,那么翻譯就是成功的。
5、翻譯策略的選擇
歸化的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在翻譯活動中都不是絕對區(qū)別使用的。為了文本的順暢、可讀性、文化內(nèi)涵及作者的寫作手法等信息都能在譯文中表達出來,譯者可以對比采用歸化和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比如,源語言文本是一段被原語讀者認為很有詩意的話,用異化策略翻譯過來的語句缺失邏輯與美感,而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就會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在有的情況下,因為陌生的文字表達和文化現(xiàn)象,當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對等原則無法滿足時,歸化與異化的策略都無法清楚地表達意思時,添加注釋無疑是答疑解惑的不二方式。譯文注釋不僅可以幫助讀者讀懂譯文,還可以指導讀者體會其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因此,在翻譯活動中,注釋是必不可少的。
6、結語
歸化與異化的策略在翻譯中各有其長處,譯者可根據(jù)不同的原文文本、個人的主體性和贊助人的制約性,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不管是偏向原作者以保持原文的原滋原味,還是傾向于讀者的感受采用歸化式翻譯策略,翻譯是一項傳播不同信息與文化的重大事業(yè),承載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使命,因此,慎重選擇翻譯策略對文化的傳播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Edward Gentzler.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4]馬會娟,苗菊.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魏請光.贊助人對譯介活動的操縱[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
[7]野維維.淺論譯者的隱身與譯者的主體性[J].文教資料,2012(3).
[8]余陽.淺析翻譯活動中的贊助人因素[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30).
[9]張廣法.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的再思考[J].新余高專學報,2008(5).
[10]周紅民,程敏.論譯者的隱身——一個社會性視角[J].上海翻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