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最獨特、重要的樂器之一,古箏演奏分為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而我們雖然看到右手經常在動似乎很難,但其實不然,左手技法才是古箏演奏的魂,而我們看起來簡單的卻比一定簡單,因為右手只需要采用大、食、中、無名四指撥弦,但是想要完美演繹出音樂的旋律,還需要左手完美的配合,因為左手需要在古箏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所以本文就古箏左手技法的發(fā)展進行講解。
【關鍵詞】:古箏;左手技法;發(fā)展思路
古箏經過漫長的發(fā)展,在1953年的時候,就有創(chuàng)作了《慶豐年》一曲的趙玉齋先生,運用復調的手法完全解放了左手,采用了左右手替換演奏和多聲部演奏的手法,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突破性的發(fā)展。左手技法的發(fā)展,豐富了古箏在演奏上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新古箏曲目的大量問世,如今隨著左手技法的發(fā)展,古箏演奏技術也伴隨著突破性的發(fā)展。
一、20世紀80年代之前
古箏源于戰(zhàn)國時期,雖歷經兩千多年,但是到1950年左右,,卻依然保持著右手四指彈弦,控制音強弱變化。左手按抑箏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變化。在左手“按”、“滑”、“揉”、“吟”、“顫”、“點”的演奏技法下,古箏曲調多變,為古箏演奏添加了獨特的魅力。無論“按”、“揉”,還是“顫”、“點”,其實都是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壓箏柱左側的琴弦,通過變化張力改變音高,從而產生不同演奏效果[1]。左手演奏技法在傳統(tǒng)的古箏演奏中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必須依附右手的才能完整演奏。但是左手技法仍然是整個演奏的魂之所在。
在1953年的時候,就有創(chuàng)作了《慶豐年》一曲的趙玉齋先生,運用復調的手法完全解放了左手,緊接著在20世紀60年代中旬,王昌元女士創(chuàng)造了用左右雙手的食指交替抹弦的左手技法[2],至此,左手技法得到突破性進展。在1980年之前,雖然大多數古箏作品左手技法都參與了箏柱右側的演奏,但是還是過于單一,但是還是為1980年之后左手技法的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道路,至此進入古箏左手技法演繹的又一新高潮。
二、20世紀80年代之后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古箏樂曲的創(chuàng)作逐漸也吸引了專業(yè)的作曲家們,不在使用單調的五音階演奏,而是將復調等方式融入古箏創(chuàng)作中,這種新穎的方式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演奏風格,而且還突破了固定風格的禁錮,將古箏左手技法演奏推向了多樣化的發(fā)展。其一,移植傳統(tǒng)右手技法,1980年后不久,趙曼琴先生自創(chuàng)快速指序,提高左手演奏能力;緊接著饒余燕老先生使用左手演奏泛音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皇陵隨想》一曲,拓展了右手演奏的空間[3]。其二,由其他樂器演奏方法得到啟發(fā),比方說借琵琶演奏方式演變的左手輪指技法;借豎琴演奏方法演變的左手點奏法等等。在1980年左右,左手技法還演變出仿打擊演奏的技法,新穎的左手技法產生,進一步促進了左手技法演奏的發(fā)展進步。
三、現(xiàn)代獨特的技法
“搖指技法”是現(xiàn)代古箏曲的一種獨特的古箏彈唱左手技法,這種技法不僅使演奏的旋律更流暢、同時增強了彈奏力度,給現(xiàn)代古箏樂曲的彈奏方法賦予了新的意義。而所謂的“搖指技法”又分為“支腕搖”、“扎樁搖”、“懸腕搖”、“食指搖”和“扣搖” 等等的左手技法,但是都是多食用拇指和食指進行彈奏的,以達到音色連貫[4]。因此,現(xiàn)代左手技法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還有待提高,我們需要借前人的經驗和研究結果,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現(xiàn)代人適合演奏的左手技法。古箏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是應該由我們中國人創(chuàng)新演奏的樂器。
四、重視左手技法,提高演奏水平
與右手相比,左手技法的演奏還不是很熟練,雖然現(xiàn)如今左手的技法創(chuàng)新趕不上右手技法,但是左手技法在古箏演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古箏演奏的靈魂,對于古箏教學應更注重左手技法的教學,從而使古箏藝術左手演奏方式得以傳承。對于現(xiàn)社會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流行音樂,很少注重民族英語的培養(yǎng)[5],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練習古箏左手技法的演奏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也就要求初學者在學古箏演奏的同時,更注重對于民族音樂的吸收,通過對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等的深入認知,了解古箏雙手技法發(fā)展史,更好的掌握古箏左手技法的演奏,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左手技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如果想要學好古箏這個樂器,彈出優(yōu)質又優(yōu)美的古箏曲子,讓古箏彈出的音樂更具有表現(xiàn)力,就必須重視雙手技法的練習,熟練掌握雙手技法,熟練運用雙手技法演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鍛煉出我們的左手功夫,切不可以表面而論,表面認為就只是“按”、“滑”、“揉”、“吟”、“顫”、“點”這六點,多聯(lián)系就能會,其實其中的內涵頗多,按壓力度強弱上的掌握、滑的時間和距離的長短、揉的精準位置、甚至顫音的分寸掌握,都不是課本上能夠輕易學來的,都是需要精準的把握的,勤快的練習,熟悉掌握彈奏變化,才能學會的,才能進而掌握左手技法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段宏霄.論古箏“顫音”技法[D].延邊大學,2015.
[2]張成成.傳統(tǒng)作韻技法在當代箏曲中的繼承發(fā)展[D].天津音樂學院,2013.
[3]陰明娟.古箏作韻技法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與當代運用[J].北方音樂,2014,12:68-69.
[4]宋婷婷. 中國古箏搖指技法傳承之研究[J]. 中國音樂,2013,03:133-141.
[5]楊凡. 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