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人物畫巨匠陳洪綬是中國人物畫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是我國人物畫歷史上處于低潮時期而相繼崛起的人物畫大家。在繪畫題材上取材廣泛,花鳥、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名作留存于世,但最突出的成就是人物畫。陳洪綬一生堅持“高古奇駭”的人物畫風格,為人物畫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以陳洪綬的繪畫作品作為研究的對象,深入研究陳洪綬繪畫風格中的藝術(shù)特色,以求深化對陳洪綬繪畫的認識,并為今后人物畫發(fā)展提供有益的理論依據(jù)。
【關(guān)鍵詞】:陳洪綬;繪畫風格;藝術(shù)特色
一、陳洪綬繪畫中的造型風格
陳洪綬的夸張造型和古雅氣息被后人稱為“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他的人物畫被評論為“高古奇駭”、“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這得益于三方面:一師從古代大師,得法于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李公麟、貫休等,從他們那里獲得嚴謹?shù)姆ǘ榷翱桃庾饭拧?、“深得古法”,也即“高古之意”,但又“師古以求變”;二近惠唐寅、仇英、丁云鵬、崔子忠等,從時代的畫風中“博取眾長、別于世俗”;三則是他取自民間文化的活力和靈感,在積極參與民間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建構(gòu)、豐富自己的造型語言系統(tǒng)。他早期作品中所繪的人物基本上還是保持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最典型的作品“屈子行吟圖”中屈原的人物造型:人物形象簡潔概括,清矍挺秀,身體比例適中,體態(tài)傲岸,線條簡練流暢,剛?cè)岵?,尤其是衣紋線條有金石味,“森森然如折鐵紋”,頓挫有力,充滿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清勁而近乎垂直的衣紋上出現(xiàn)一些折筆,折筆的處理簡潔明確,盡顯屈原的剛正不阿。
陳洪綬中年時期作品,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加,用筆趨于遒逸,“造型上一變青年時期的‘松’為壯年時期的‘整’”。早期繪畫中明顯的折筆、方筆幾乎不見,轉(zhuǎn)向清圓細勁,愈見敦厚占樸。青年時的銳氣、活力似乎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人生磨難后收斂了很多,更具含蓄成熟美感。對陳洪綬這一時期的用筆,其弟子陸薪有這樣一段評述:“師作人物,設(shè)色綴染,薪具能從。唯振筆白描,自頂至踵、衣紋盤旋,常數(shù)丈一筆鉤成,不稍停屬。有游運乘風萬里之勢,他人莫能措手?!?/p>
到了中晚期,陳洪綬更加強調(diào)了郁結(jié)的轉(zhuǎn)體之勢,并注意人物神態(tài)精妙之處的刻畫,人物造型服從感覺,變形隨意,到了出神入化之境。他的變形人物形象:美人仕女則曲眉豐頰,丹鳳眼,櫻桃口,削肩曲立,婉轉(zhuǎn)嬌柔,袖有寬窄,身段肥瘦適中,柔若無骨,如《眷秋圖》、《折梅仕女圖》中女子等。男子是寬袍大袖,坐之從容;貴人高士通常是容貌飽滿,眉目俊雅的“高士型”也就是“高古奇駭”的典型模式,如《品茶圖》中高士,《授徒圖》中先生等等。人物扭挺的造型,明顯的來自民間藝術(shù)的夸張形象,但這扭挺的造型特點,卻變化成他人物畫的個性特點,無論是男性人物,還是婦女老嫗,都多少帶有這樣的變形特點傾向。構(gòu)圖、設(shè)色上都有鮮明的特色。他的作品極具裝飾趣味。如他表現(xiàn)老年人臉上的皺紋,常常使用套筆,就是畫了一筆后,再用接近的平行線補上幾筆如《觀音與羅漢》中之羅漢的面部描繪即運用套筆法,通過這種獨特的技巧把對象刻畫得更見蒼老莊重。衣紋處理也常用此法。在設(shè)色上,他非常講究,有時色調(diào)濃麗,如《籠鵝圖》、《蕉林酌酒圖》等等;有時淡墨輕清,變化不一如《居士賞梅》等;有時為了追求色調(diào)醇厚,他采用背面襯托法,使畫面上施的顏色褪盡火氣,避免顯得艷俗?!稓w去來兮圖》中陶淵明形象是洪綬的晚年杰作,而進入散逸舒緩的狀態(tài),達到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最高境界。線條圓潤,如春蠶吐絲,如行云流水,隨意天成?!捌妗闭抢仙徳谌宋镌煨头矫娴膭?chuàng)造,而他畫風中的“古”,是用獨的意境渲染出來的,它以嚴謹?shù)膽B(tài)度、精妙的筆墨、古樸清簡的美來表現(xiàn)出淡雅的形象。這種含蓄的樸素風格,正是他人物畫深遠、長久的魅力所在。
二、陳洪綬繪畫中的構(gòu)圖特點
陳洪綬的人物畫軀干偉岸,衣紋清圓細勁,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他竭力仿效陳洪綬的這種畫法。陳洪綬畫中人物的面孔往往被拉長夸大,衣紋組織隨心所欲。
陳洪綬對團塊構(gòu)圖情有獨鐘,他極重視人物的分量感,看他的作品給人感覺猶如一塊塊厚重的石塊,被擺在了適當?shù)奈恢?,?gòu)成了畫面和形象上的張力。在結(jié)構(gòu)包括位置和用筆等因素的作用下,造成了畫面內(nèi)在的靈動感和力度。又如《品茶圖》、《醉愁圖》等,氣局超拔,人物造型磊落,有厚實充滿之感,畫面還極具完整性和裝飾性特點,并沒有陷于流俗,更沒有出現(xiàn)僵硬、板滯的弊病。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震撼力,與其結(jié)構(gòu)布局、形象塑造是分不開的 ,如《居士賞梅圖》(錢君裪私人藏),畫面的力度即內(nèi)蘊又外張。又如《高隱圖》、《觀音與羅漢圖》、《醉愁圖》、《蕉蔭酌酒圖》等。
任伯年的《女媧煉石》中人石不分的意境估計來源于陳洪綬的筆意。另一明顯的構(gòu)圖特點是善于把視平線抬得很高,使畫面給人以俯視之感,這種構(gòu)圖也增加了畫面的容量感。如、《品茶圖》、《醉愁圖》、《史實事人物卷》、《隱居十六觀圖》、《蘇李泣別圖》等,把人物放在視平線下,使畫面開闊深邃,增加氣氛。有的為突出畫面特殊效果,
把人物安排在畫面較高處,如《龍王禮佛圖》中觀音站在高處,造成仰視效果,更夸張了她形象高大、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似乎有求必應的菩薩心腸。
三、陳洪綬繪畫中的連續(xù)系列特色
陳洪綬一生所畫以陶淵明圖最多,以長卷《陶淵明歸去來圖》最有特色。他繪制了一個陶淵明自得其樂系列的生活圖卷。所畫內(nèi)容不止“歸去來”,還有陶淵明一生中其他逸事,全圖分十一段,每段描寫陶淵明高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jié)。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來組構(gòu)這十一段圖,注意每段情節(jié)與所表達的主題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響應,是他晚年的力作。這幅畫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已有詳細的描述。 陳洪綬的《南生魯四樂圖》(也是同一人物的系列肖像?!赌仙斔臉穲D》取自唐代白居易《四樂圖》詩意,故全圖分四段:一解嫗;二醉吟;三講音;四逃禪。每一段南生魯都栩栩如生,從那四種表情不同的、方向不一的面部特征來看,一望而知是一個人的面貌,居士多以正、側(cè)面示人,笑容親和動人,以顯其“樂”意。使我們不能不贊嘆陳洪綬精練準確的繪畫寫實能力驚人。 陳洪綬分別畫于 1635 年和 1646 年的兩幅《蘇李泣別圖》,以情動人。雖然構(gòu)圖和人物造型上較近似,區(qū)別在送蘇武出使外域親朋人數(shù)的多寡,圖中臨行前手持使節(jié)杖的蘇武與好友掩面痛哭,依依惜別的情景,暗示了他們這一分手可能就是生離死別的感人場景。
陳洪綬還畫了多幅神態(tài)各異,形象絕無重復、雷同的觀音形象。如 1646 年畫的《觀音像》是一男人觀音,盤坐與蒲團上靜心修佛;1647 年的《觀音與羅漢圖》中觀音是位面容慈祥的婦人坐于石凳上;《龍王禮佛圖》中,觀音形象高大。還有《欽酒祝壽圖》、《宣文君授經(jīng)圖》等系列祝壽題材?!端疂G葉子》白描人物、《九歌圖》11 幅、《博古葉子》、三種《西廂記》版本插圖等,都是系列成套的優(yōu)秀人物畫作品。
參考文獻:
[1]王璜生著 :《陳洪綬》,吉林美術(shù)出版社,1996 年版。
[2]翁萬戈著:《陳洪綬》,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 年版。
[3]《陳洪綬人物畫造型之管見》,吳學鋒,《美術(shù)觀察》2006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