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禮的華蓋》是阿格農(nóng)1922年用希伯來語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歷來被看作是他的代表作和“現(xiàn)代希伯來文學的巔峰之作”。小說展現(xiàn)了一幅東歐猶太人的的生活畫卷,小說敘述過程中鮮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一系列連綴的小故事豐富了主干故事的進行,本文就《婚禮的華蓋》中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以及其優(yōu)劣展開分析。
【關鍵詞】:《婚禮的華蓋》;框架式;故事模式;優(yōu)劣
《婚禮的華蓋》在結構上采用的是框架式,在一個主干故事中套入若干小故事。這樣的故事模式在文學中由來已久,如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都是采用這一形式。
《婚禮的華蓋》的故事線索豐富,余德爾的進行引導的是主線故事,弗魯門特及女兒們的生活是副線故事,除了這兩條主干故事之外還有許多“故事中的故事”。阿格農(nóng)講的文本的故事和故事人物講述的“故事的故事”使得文本整體現(xiàn)實與虛擬交融在一起,現(xiàn)就該文本一系列鑲嵌故事分析文本的故事模式以及其優(yōu)劣。
一、“框架式”的故事模式
該小說卷一所描述的余德爾的旅程就是用一系列故事中的故事拼貼、鑲嵌而成的,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是余德爾的前進,而引導讀者閱讀的直接情節(jié)卻是這些“故事中的故事”。粗略來看,這些“故事中的故事”有將近20個,穿插在余德爾的旅程與歸程的各個時候各個地方。通過分析文本,可以將這些故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以講述者生活為題材的現(xiàn)實故事
這一類故事是建立在故事講述者自己生活經(jīng)歷基礎上的,與自己及其家庭密切相關。比如卷一第二章所描述的余德爾和努塔在平克維茨村,巴爾提爾聊起了他的“三代人的故事”,講到他父母是如何在瑞布·耶拉麥爾的無私幫助下生下了他,他父母如何去世以及他如何與妻子相遇、結婚。再如第三章在渣布萊提茨村,努塔給余德爾講起了“鍋的故事”講述他一次送貨路上慘遭強盜搶劫的經(jīng)歷,以及后來如何意外娶了現(xiàn)在的妻子。第十四章,努塔為余德爾講述了他的哥哥“雅各·參孫的出世與結局的故事”。卷二第一章,余德爾回家的路上,參孫給余德爾講述了“樂長或歌翼的故事”。向余德爾訴說自己被岳父趕出家的原因。
這一類故事在所有故事中不是最多的。故事的發(fā)生大多是故事講述者因為某種獨特的境遇所感,或者因為對余德爾有種激動的熱情友愛而引發(fā);故事的內(nèi)容與講述者聯(lián)系密切,講述者期望的故事預期效果是引起對方(多是余德爾)對自己的深入了解,對自己不幸經(jīng)歷的同情、憐憫,或者對自己所持觀點的一種舉例印證。
2、以虛擬傳說為題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題材,在《婚禮的華蓋》故事模式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如卷一第四章,余德爾在奶廠工尼希米家受到的招待,讓阿格農(nóng)聯(lián)想到屠夫與奶工的傳說。屠夫與奶工都用自己所珍視的東西款待客人,“就這樣,想吃牛奶的人吃到的是肉,想吃肉的人吃到的是牛奶?!盵1]這雖然不是文本人物的講述,是作為敘述者的阿格農(nóng)自己的插話,但是也是“故事中的故事”的一個組成部分。
卷一第五章中,阿格農(nóng)借“孔雀”與“象牙”之口講述了“老鼠與公雞的故事”。一只公雞生活富足,卻心事重重,老鼠詢問它原因,公雞說主人祈禱后要抓一只雞交給屠夫,所以它飽受苦難,老鼠決定解救它,在新年晚禱時趁當兒把所有祈禱書都吃掉??墒沁@時一只貓一下子撲到老鼠身上把老鼠吃掉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動物寓言故事,“象牙”給“孔雀”講述這個故事是告誡“孔雀”不要去插手不屬于自己的閑事,當然,這個故事也起到了相應的效果:“孔雀”聽從了它不再多管閑事。
卷一第十四章中,余德爾在讀《道德書》看到的“國王與王子的故事”。國王對王子的罪名的嘗試洗脫就是帶有寓言性質(zhì)的,正如國王所認為的,王子們偷金銀珠寶也許只是因為他們善良的心偶爾被邪惡蒙蔽,但是既然被給予了忠告后仍不悔過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了。阿格農(nóng)借此寓言故事想告訴大家:“這就是世人的情形。上帝告誡他們要做懺悔,這樣,他們就帶著罪惡離開了人世?!?/p>
再如卷一第十一章的精通百業(yè)的杰克的故事??蓱z的人兒向上帝哭泣,上帝派天使給他謀個生計,可是他做的工作實在太多了,天使下凡的時候總是不能準確地找到他,無功而返,又循著上帝新的消息去找他,一次一次地始終錯過,最后天使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jīng)餓死了,身體冰涼。這個情節(jié)簡單卻發(fā)人深省的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則關于時間的寓言,可以看作是對窮苦下層人民命運的寓言,又可以看作是職業(yè)與謀生的寓言。
寓言是說理小說常用到的理想形式,阿格農(nóng)用寓言故事很好地傳達出猶太民族的人生哲理,讓讀者讀來興味十足,又回味無窮。
3、以宗教為題材的圣賢故事
作為猶太教的忠實信仰者,阿格農(nóng)在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宗教題材的內(nèi)容。在該文本的“故事中的故事”里,以宗教為題材的講述圣賢事跡的小故事也有很多,并且篇幅都不短。
卷一第六章中,赫謝爾講述了“所羅門·雅各的床的故事”。赫謝爾以這個故事告訴當時在場的年輕小伙子們學習不要僅局限在《托拉》和《塔木德》,還要學會寫作和其他的語言。
關于圣賢瑞布·以色列·所羅門的故事,橫跨卷一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以希伯謝的旅行者以色列·所羅門和瑞布·澤查里亞的口吻敘述了“來自壓迫者的憤怒”的故事,“被隱瞞的和被揭穿的故事”,“拉薩因凱或人與獸”的故事。這三個故事連綴起來共同構成了郊區(qū)委員瑞布·以色列·所羅門的故事,對以色列·所羅門的丑行加以揭露,宣揚正義與善良。
再如卷一第五章中有“兩只眼的拉比和一只眼的布道士的故事”,阿格農(nóng)借拉比之口教育心懷抱怨的布道士:上帝之所以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兩只眼睛是要人類用一只眼看到上帝的偉大,另一只眼看到自己的卑賤。
這些圣賢故事是三類故事中篇幅最多的一類,往往一個故事的敘述就要橫跨幾個章節(jié)。這些故事表達了阿格農(nóng)作為一個猶太教信仰者的皈依,也提供給廣大讀者一幅五彩的猶太生活畫卷,給與宗教研究者特別是猶太教研究者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
二、“框架式”故事模式的優(yōu)劣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著名猶太作家索爾·貝婁曾告訴人們,無論何時何地要他父親解釋任何問題,他父親總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回答。
框架式的故事模式從文藝復興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經(jīng)典代表,這樣的敘述模式有很多作用。
首先,這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故事中的故事”是該文本的一大亮點,它們很好的擴展了文本的篇幅,豐富了文本的敘述。其次,作為一組相對獨立的故事敘述,它可以脫離故事的主線與副線單獨成型,有其文本的自主性與完整性。它們以不同的內(nèi)容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除文本主要故事以外的東歐猶太人的廣闊生活畫卷?!皬某擎?zhèn)到鄉(xiāng)村,從家庭到客店,從富賈到平民,從人們衣食住行到思想情操,從文化傳統(tǒng)到宗教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在其中得到描繪。”第三,小故事推動著主干故事的進行,也為主干故事的做著必要的解釋說明??傊@些框架結構之下的“故事中的故事”,既可以獨立于主線與副線故事體系自足存在,但又不是被束之高閣的敘述存在,它們時刻牽引和豐富著主干故事。
猶太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具體形象的民族,他們喜歡以具象表達情緒,習慣用具象解釋抽象的概念。所以講故事是猶太人闡述事件、回答問題的一個傳統(tǒng)。但是,一味盲目的穿插故事在主干小說里也會有很大的不足。
該小說“故事中的故事”有將近20個,故事之多有拖沓跡象。如關于瑞布·以色列·所羅門的故事就覆蓋了卷一的第十章直到第十三章。鑲嵌故事的冗長讓文本結構零散,主干情節(jié)不夠連貫,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被帶出主線故事之外,造成邏輯思維混亂的閱讀障礙。
注釋:
[1][以色列] 撒母爾·約瑟夫·阿格農(nóng):婚禮的華蓋[M],徐新等譯,漓江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