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軍旗是裁縫手工趕制,第一個兵工廠首批修理的槍支運上前線又被退回,第一輛坦克是撿的“洋落”,戰(zhàn)時邊打邊修,第一顆衛(wèi)星質量超過了蘇、美、法、日四國第一顆衛(wèi)星質量的總和,第一枚探空火箭火箭頭、體分離的定時機構是用市場上7元一只的小臺鐘改裝研制而成,第一臺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提前一年完成研制片,第一艘航母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斗準備!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我國第二艘航母)成功下水,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在此之前,俄新社曾報道的“中美為爭奪太平洋做準備”一文稱,一些美國專家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是俄羅斯海軍,而是中國海軍將成為美國的主要對手……中國并沒有昏睡,已開始實施海上強國戰(zhàn)略。
中國軍隊并非一開始就如此引世矚目?;仡欆娛?,人民軍隊的創(chuàng)建篳路藍縷:90年前,人民軍隊發(fā)動秋收起義高舉的第一面軍旗是裁縫連夜手縫的;86年前,我黨獨立創(chuàng)辦了第一個兵工廠,而廠里的工人很多連槍都沒有見過;72年前,人民軍隊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輛坦克,這輛坦克在后來的戰(zhàn)役上邊修邊打,猛沖到敵軍城防司令部。建國后,我國開始擁有了更多舉足輕重的第一,第一顆原子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枚探空火箭……它們的誕生,無一不為人民軍隊的建立和發(fā)展開辟了新路,見證了短短幾十年我軍飛躍式的發(fā)展。
第一面軍旗:“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
1927年,秋收起義前,中共湖南省委召開會議,針對南昌起義使用的仍是國民黨旗幟,決定:這次起義要公開使用中國共產黨的名義,正式亮出工農武裝的旗幟來號召和發(fā)動。毛澤東向中共中央報告:“我們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
8月30日,在中共湖南省委會議上,決定由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領導秋收起義,毛澤東任書記;秋收起義部隊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秋收起義部隊的旗號定為“鐮刀斧頭”。工農革命軍第1師參謀部奉命在師部駐修水的參謀處辦公室設計制作軍旗。何長工等人接受了設計軍旗的具體任務。
經(jīng)過反復研究,大家決定模仿蘇聯(lián)國旗的式樣,設計出有鐮刀、斧頭、五星的紅色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為白色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鑲有黑色的鐮刀、斧頭,分別代表農民和工人,相交叉表示工農聯(lián)盟;旗子一側縫有一條白布,上面用黑布縫寫著繁體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全旗的含義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
軍旗設計出來后,何長工找來20多名裁縫通宵達旦地縫剪一個星期,趕在9月9日秋收起義之前趕制出100面軍旗。當時的裁縫梁幼陶曾回憶說,大家一個星期沒有出門,由于一直低著頭做事,脖子痛了半個月都抬不起來。
制作出的100面軍旗,全部發(fā)到各部。9月11日,指戰(zhàn)員高舉鮮紅莊嚴的軍旗舉行了秋收起義??上У氖?,這100面旗幟沒有一面能保存下來,因此現(xiàn)在我們所見的這類旗幟均是根據(jù)相關資料復制的。值得慶幸的是,1928年3月底至4月上旬,毛澤東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駐湖南桂東沙田村期間,不僅宣布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還留存了一些宣傳畫。畫中較為清楚地展現(xiàn)了當年工農革命軍軍旗的樣式。
第一套軍服:羅瑞卿把大號軍服都試穿了,穿不得,又要試穿毛澤東身上的軍服
八一南昌起義后,各部隊在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的過程中,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軍裝。
1929年3月14日,紅4軍從贛南殺入閩西,在長汀近郊長嶺寨,擊斃國民黨17軍6師第6混成旅旅長郭鳳鳴,殲敵2000余人,解放了長汀縣,取得了紅4軍入閩第一仗的勝利。毛澤東將部隊進行整編。整編完成后,毛澤東說:“部隊是煥然了,但還沒有一新??!”當時戰(zhàn)士們有的穿繳獲的白軍軍服和沿途打土豪而來的衣服,有的穿工人、農民衣服,著裝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相當混亂。
當時長汀縣城人稱“小上?!?,物產豐富,商賈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xiāng)。紅軍接收了郭鳳鳴創(chuàng)辦的一個軍服廠,該廠有12臺縫紉機和一批布匹。毛澤東決定利用這些有利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
長汀地下工會協(xié)助紅4軍后勤部購置布匹。由于紅軍實行買賣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樂意為紅軍籌集軍需物資。當時商店沒有灰布,軍需處和染布坊聯(lián)系,請他們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原郭鳳鳴的軍服廠組織起來,在縣城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即后來的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軍需處參照當時蘇聯(lián)紅軍軍服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初步設計出具有紅軍特色的軍服,再由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親自審定,最終確定:新軍服為深灰色布質;帽子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寧帽),上綴一顆布質紅五星帽徽;上衣為中山裝式,開襟,衣前和衣側有4個口袋,領口佩綴紅領章,領子上繡一圈黑邊;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陳毅用詩一般的語言對軍服的灰藍色作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p>
由于此時恰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了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多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都綴上黑邊,表示悼念革命領袖。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
在軍需處的積極努力下,紅四軍終于首次配發(fā)了統(tǒng)一制式的軍服,從軍長到士兵每人領到了一套軍服、一頂軍帽、一個挎包、一副綁腿以及兩雙膠鞋。許多官兵還上街洗了澡、理了發(fā)。
紅4軍軍容煥然一新,士氣大振。他們在縣城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檢閱。
羅瑞卿當時在龍巖作戰(zhàn),聽到發(fā)了新軍服,專門跑到軍部要新軍服穿。賀子珍對他說,只要你穿得,我打報告送你兩套。羅瑞卿把大號軍服都試穿了,穿不得,又要試穿毛澤東身上的軍服,毛澤東笑著把軍服脫下給他,一試還是小。最后專門給他定做了一套。
朱德后來對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說起新軍服:“它沒有外國軍裝那么漂亮,但對我們來說,卻真是其好無比了?!?/p>
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tǒng)一的服裝。紅4軍換上新軍裝后不久,中央蘇區(qū)各部隊也陸續(xù)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1932年以后,各地紅軍軍服基本趨向一致。
后來,紅軍在長汀建立了第一家中華織布廠。這家紅軍織布廠和中華蘇維埃被服廠一起,為紅軍和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軍服和軍用棉被。
第一個兵工廠:“我們自己造的子彈也不比白軍的洋子彈差”
位于江西省興國縣蓮塘鄉(xiāng)官田村的中央紅軍兵工廠,又稱中央軍委兵工廠或官田兵工廠,是共產黨獨立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兵工廠,被譽為“人民兵工的始祖”、“國防工業(yè)的搖籃”。
1931年10月,中央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處的基礎上,組建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兵工廠,擔負日益繁重的槍械修理和彈藥生產任務。兵工廠內稱“中央軍委兵工廠”,外稱“中央紅軍兵工廠”或“中央蘇區(qū)紅軍兵工廠”。這一決定的實施,標志著我黨第一家綜合性大型兵工廠的獨立創(chuàng)辦和人民軍事工業(yè)的發(fā)端。
兵工廠的廠址由朱德選定在距離興國縣城約45公里處的官田。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兵工廠為了隱蔽,被分散安排在“馨香瑤圃”、“文體公祠”、“陳氏祖祠”和“萬壽宮”內,都是清一色的青磚瓦頂、油漆粉畫、飛檐翹角的古建筑,房子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于防空。
兵工廠的基礎為興國東村機械小組,小組開始只有兩個鐵匠。廠長吳漢杰根據(jù)中革軍委的決定,首先將各地的主要修械組織陸續(xù)遷到官田。合并后,管理人員和工人增加到了二百五十來人,工具也多了二十多倍。
1932年4月初,紅一軍團攻下巖前,繳獲了敵人兵工廠的機器設備;4月20日,紅軍又攻克福建重鎮(zhèn)漳州、廈門,繳獲了國民黨修械廠的兩部機床、一臺發(fā)電機、一批汽油和其他修械材料。兵工廠的設備得到很大改善。
兵工廠的工人除了少數(shù)木匠、鐵匠及原國民黨部隊軍需人員外,大部分人不久前還是農民,他們多數(shù)人沒有摸過槍,不少人連看都沒有看過。但工人們熱情高漲,面對困難,誰也沒說干不了,他們樂觀地表示:“除了生孩子,我們什么都能學會?!?/p>
不料,第一批槍支、子彈送往前線后很快被退了回來。修理過的槍,有很多不能用,有的子彈打不準也打不遠。這不僅會影響紅軍作戰(zhàn),甚至會帶來不必要的犧牲。
這無疑是兵工廠的恥辱。工人們經(jīng)過仔細檢查,找到了問題所在,作出改進。新一批武器送到前線后,前方戰(zhàn)士滿意地說:“我們自己造的子彈也不比白軍的洋子彈差哩!”
1933年初,為加強兵工廠的技術力量,上海地下黨從上海動員了6個熟練的車工來到兵工廠。開始這6個工人見條件如此艱苦,一切都不習慣,工作消極。廠里對此也很有意見。
事情被毛澤東得知后,他要求工廠要團結幫助,使他們成為先進的工人。“如果我們連這6個工人都教育不過來,我們還怎么改造舊社會,推翻舊世界呢!”并給這6個工人和工廠領導各寫了一封信。6個工人很快能積極工作,向往進步。僅3個月,有兩人加入了共產黨。后來在一次募捐大會上,他們還將半年的工資全部捐獻給紅軍將士。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蘇區(qū)紅軍被迫于1934年10月進行戰(zhàn)略轉移,兵工廠也隨之突圍北上。至此,兵工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官田兵工廠是在極其艱難的環(huán)境下建立起來的,為中央蘇區(qū)的紅軍制造和修理了大量的彈藥和武器。短短兩年時間,官田兵工廠共修配步槍4萬余支、機槍2000余挺、迫擊炮100多門、山炮2門、制造子彈40余萬發(fā)、手雷6萬余枚、地雷5000余枚等,為當時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作出了重要貢獻。更重要的是,官田中央兵工廠造就了一批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為我國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門大炮:仿造繳獲的日軍九二步兵炮
在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xiāng)單拐村陳氏祠堂,有一門綠色大炮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蓋亮號”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的復制品。“蓋亮號”重200公斤,口徑70毫米,射程3500米,是我軍軍工史上生產的第一門大炮,原炮現(xiàn)陳列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單拐復制一門“蓋亮號”,別具意義,因為這里即是其誕生地,冀魯豫軍區(qū)兵工一廠當年就坐落在單拐村陳氏祠堂里。
1945年8月,為了做好解放戰(zhàn)爭準備,晉冀魯豫軍區(qū)決定建立大型炮彈廠和六個不同規(guī)模的軍工廠。鄧小平專門作出指示:“軍工要加緊建設,不管多么困難也得把工廠建設起來,一切保證軍工。”
1945年9月,冀魯豫軍區(qū)在單拐成立軍事工業(yè)部,先后建立了4個兵工廠,兵工一廠就設在單拐村。最初,兵工一廠只能利用單拐村的陳氏祠堂作廠房,設備和工具就是幾盤熔爐、幾個大風箱、幾把老虎鉗和錘子、銼、手搖鉆等,外加繳獲的一些機器和車床。
1940年,魯西軍區(qū)在潘溪渡戰(zhàn)役中繳獲了一門日制九二式步兵炮,但炮彈卻僅有6發(fā),一旦炮彈打光,這個“大家伙”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軍區(qū)兵工廠克服困難,經(jīng)過多次試驗,終于研制出了炮彈。冀魯豫根據(jù)地軍隊如虎添翼,隨后幾個月的時間,先后拿下敵人近百個據(jù)點。但由于長年作戰(zhàn),缺乏保養(yǎng)和維護,這門炮在1945年5月17日東平縣小寨戰(zhàn)斗中意外地炸膛了。
沒有炮,打據(jù)點成了問題。于是,兵工一廠接到緊急任務:仿造九二式步兵炮。
在當時要完成試制九二式步兵炮的任務,對兵工一廠來說,困難相當大:技術資料不全,沒有圖紙;設備和原材料匱乏,尤其是鋼材和煤炭奇缺;人員思想狀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任務。
面對巨大的挑戰(zhàn),兵工廠黨支部召開全體黨員和職工大會,堅定大家的信心。同時召開技術骨干和班、排長會議,明確由年輕的技師蓋亮、工務長杜茂才和一批技術水平較高、有實踐經(jīng)驗的老工人組成技術攻關小組。
為了造大炮,軍區(qū)人人行動起來。大家冒著生命危險,到敵占區(qū)套購材料;走街串巷收購破鐵鍋、古銅錢等材料;同時,軍區(qū)還組織民兵破壞敵人的鐵路、火車,弄來道軌、火車軸、鋼板等材料。攻關小組則全身心投入到這門炮的最核心的仿造中。
攻關小組把炸了膛的日軍九二步兵炮所有零部件拆成8大部分,共計120多個零件,獲得基本數(shù)據(jù),逐一進行仿制。他們還對炮栓、閉鎖機、甩子、擊發(fā)機構和拉火機構等進行改造,使新炮與日本的九二炮完全不同。蓋亮率領技術骨干,夜以繼日地進行繪圖工作,畫了改,改了再畫,力爭達到最高水平。
經(jīng)過日夜奮戰(zhàn),1946年4月,攻關小組終于試制成功了我軍軍工史上第一門步兵炮。
試射成功后,軍工部在陳氏祠堂大院召開了慶功大會,表彰有功人員。鑒于蓋亮的特殊貢獻,軍工部將這門炮命名為“蓋亮號”。造出了第一門炮,第二門、第三門接連問世。作為當時我軍唯一的自制重型武器,“蓋亮號”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軍開始配備炮兵,這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的起點。
從1945年冬到1948年,兵工一廠共生產了七門大炮,其中有五門配備給前線部隊,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第一輛坦克:遼沈戰(zhàn)役中邊打邊修,一直猛沖到國民黨軍城防司令部
1949年10月1日,舉國沸騰。開國大閱兵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來自隆隆駛過的戰(zhàn)車方隊。數(shù)十輛坦克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打頭開路的坦克炮塔上,軍旗獵獵,車身上漆著三個大字“功臣號”。
這輛坦克是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參加過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戰(zhàn)功赫赫。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奉命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與在東北堅持斗爭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1月的一天,在民主自治軍工作的高克等人,到沈陽九一八工廠(原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偵察敵特活動情況,無意中發(fā)現(xiàn)那里有幾輛日軍的坦克。
高克奉命帶領幾名戰(zhàn)士將其中兩輛坦克開到沈陽鐵道西,停放在一個被破壞的工廠里。經(jīng)過十幾天的收集和修配,修好了兩輛坦克、兩輛裝甲車、兩輛牽引車和一輛汽車。
此時,國民黨軍隊正向東北大舉進犯,已占領了山海關至錦州一線,東北民主自治軍準備撤出沈陽。司令部命令高克等駕駛坦克和車輛向吉林通化轉移。經(jīng)過一天行進,由于坦克和車輛故障太多,不得不停在沈陽西北的小橋子屯。當時,臨時拉進來的工人中混進的敵特分子,趁高克帶領戰(zhàn)士去打探道路時發(fā)起暴動,將坦克和車輛大部分破壞,只有一輛坦克在部分工人的保護下得以幸免。僅剩的這輛坦克,在日本軍隊中被命名為“97式”?!?7式”及其改進型號總共生產了近3000輛,在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盧溝橋事變中開始投入戰(zhàn)場,此后橫行中國和東南亞八年之久,是日本裝備最多的主力坦克。
高克等人為了保全這剩下的一輛坦克,只好暫住在小橋子屯等待部隊來人。民主自治軍司令部派出曾學習過坦克技術的孫三帶領騎兵警衛(wèi)排接應。
孫三率警衛(wèi)排再闖沈陽九一八工廠搶器材,隨后駕駛著那輛修理好的坦克和一輛裝滿器材、零件的汽車,向東北炮兵司令部開進。
當他們到達炮兵司令部時,坦克的隆隆聲驚動了炮兵司令部全體人員,他們圍著坦克轉了一圈又一圈。時任東北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朱瑞緊緊握著高克和孫三的手說:“你們開來的不是一輛坦克,你們給我軍帶來了一支裝甲部隊。”
12月1日,朱瑞宣布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部的決定,在炮校附設坦克大隊,任命孫三為大隊長,毛鵬云為政委,高克、劉大祥、霍舒亭為副大隊長。人民解放軍最早的坦克部隊自此誕生,這輛“97式”坦克成了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歷史上的第一車。
東北坦克大隊成立后,根據(jù)部署,跟隨東北人民自治軍主力向北轉移。在吉林通化,副大隊長霍舒亭又發(fā)現(xiàn)4輛坦克。
這4輛坦克是被日軍遺棄在四平郊外的,當時陷在一條小河溝的淤泥中無法開動?;羰嫱ふ业剿鼈儠r,坦克已經(jīng)和淤泥凍在了一起,有輛坦克甚至只剩炮塔露在外面?;羰嫱ゎI著戰(zhàn)士們把坦克挖了出來。這些坦克上的機槍和很多能卸下的小零件都被拆了,但是主體部件完好無損,簡單維修后居然都能發(fā)動。
東北坦克大隊把黑龍江東安縣(今密山縣)選作駐地。到1947年10月,東北坦克大隊擴編為東北民主聯(lián)軍戰(zhàn)車團時,全團已經(jīng)壯大到560人,有20多輛坦克,40輛裝甲車、牽引車,成長為一支成建制的裝甲兵部隊。
朱瑞對新成立的戰(zhàn)車團指戰(zhàn)員說:“我們現(xiàn)在有了一個坦克團,將來還要有坦克師、坦克軍。你們都是老母雞,坦克部隊要靠你們抱窩生蛋!”東北坦克大隊開始在東安培養(yǎng)人民解放軍的第一代坦克駕駛員和裝甲兵干部。
不久,東北坦克大隊先后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那輛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歷史上的第一車——“97式”坦克,一直跟隨作戰(zhàn),因為其資格老、機件舊,被坦克手親切地稱為“老頭坦克”。在1948年遼沈戰(zhàn)役攻打錦州時,東北坦克大隊首次參加了大規(guī)模城市攻堅戰(zhàn)?!袄项^坦克”和另外3輛坦克一起掩護步兵突破國民黨守軍工事。戰(zhàn)斗中,其他3輛坦克被擊傷掉進河溝,無法作戰(zhàn),“老頭坦克”孤車沖向敵軍陣地,先后五次負傷,駕駛員董來扶冒著危險,幾次爬出坦克,將坦克修理好,然后繼續(xù)開動前進,將敵軍火力點一一消滅,為步兵掃除了不少障礙?!袄项^坦克”邊修邊打,一直猛沖到國民黨軍城防司令部,對著敵司令部猛烈開炮。敵軍打出了白旗。戰(zhàn)后,第四野戰(zhàn)軍司令部、政治部將這輛坦克命名為“功臣號”坦克,榮記集體三等功,董來扶和機槍手吳佩龍榮立一等功。
遼沈戰(zhàn)役結束后,“功臣號”坦克又隨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參加了平津戰(zhàn)役。在攻打天津戰(zhàn)役中,“功臣號”坦克再立戰(zhàn)功。隨后,“功臣號”坦克和它所在的戰(zhàn)車團參加了北平入城式和西苑機場閱兵式。開國大典中,“功臣號”坦克作為領頭車參加了閱兵式,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現(xiàn)場的廣播響起:“我們的炮兵、裝甲車、坦克,這是奪自日本帝國主義、美帝國主義裝備的蔣匪軍的,今天掌握在人民手里,他們將是人民祖國的國防力量?!?/p>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國際上要求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1964年秋,中國第一顆試驗的原子彈在甘肅酒泉的一個秘密工廠裝配出來。1964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10月進行首次原子彈試驗。
10月14日,原子彈試驗現(xiàn)場總指揮張愛萍撥通北京的電話,向周恩來報告:“最后安裝工作已經(jīng)結束,請指示?!敝芏鱽砥届o地說:“中央批準零時定在15時,祝你們成功。”
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員按下了啟動電鈕,10秒鐘后整個系統(tǒng)進入自控狀態(tài)。原子彈開始了爆轟、壓縮、超臨界、出中子、爆炸——頓時,金光噴發(fā),火球凌空,蘑菇云騰空而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了!
防化兵進入現(xiàn)場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那座100多米高、用無縫鋼管焊成、重80噸的鐵塔,在原子彈爆炸中化為一小攤細細的“面條”;周圍的沙礫卵石在熔解之后重新凝固成一顆顆紫色玻璃球;機群已變成一具具“骷髏”;坦克則像回爐的赤色毛鐵……相當于幾萬噸TNT炸藥威力的核爆炸產生的地震波,繞地球轉了好幾圈,以致遠在萬里之外的國際權威——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觀測臺也測到了它的存在。
原子彈試爆成功后,張愛萍極為興奮地打電話向周恩來報告,周恩來第一句話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張愛萍繼續(xù)報告:“我們已看到蘑菇云正在上升,鐵塔已經(jīng)消失……”
周恩來當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彈研制和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隨即趕到人民大會堂報告毛澤東。毛澤東問:“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繼續(xù)查清楚?!?/p>
得知消息無誤后,毛澤東讓周恩來向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的同志們宣布這個消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xù)播放了《新聞公報》,《人民日報》印發(fā)了號外。
美聯(lián)社和路透社也相繼進行了報道?!都~約時報》1964年10月17日、18日兩日關于中國原子彈的報道多達幾十篇。很多評論承認,盡管事先有所預料,但在中國發(fā)生的事仍實實在在是個“重磅炸彈”。有西方媒體預言,中國核爆炸將打破國際均勢,中國將比過去更加期待獲得對第三世界的領導權。
有的國家衷心祝賀核爆炸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歡欣鼓舞,也有國家表示反對,發(fā)出抗議。如,美國迅速調整關于核擴散問題的策略,企圖通過新的條約來限制中國的核武器發(fā)展水平,同時拉攏蘇聯(lián)并利用和平旗幟博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張全面禁止核試驗國家的支持。日本“政府、自由民主黨、社會黨,都掩蓋不住困惑的表情,而且,同經(jīng)濟情況和社會情況聯(lián)系起來,政局驟然顯得緊張起來”。亞非國家和英、法的輿論都普遍認為,中國已經(jīng)成為亞洲國家的核武器大國,不能再被忽視。國際上要求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首次進行核試驗取得成功,在國際上引起了“地震”。
中國第一艘自制潛艇:毛澤東唯一視察過的潛艇
1954年6月19日,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潛水艇獨立大隊,在青島某軍港正式成立。
今天,回顧新中國潛艇部隊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有一艘非同尋常的潛艇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新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下決心要結束中華民族有海無防的歷史。在1949年9月21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毛澤東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將不但要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要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p>
1951年4月20日,海軍從陸軍選調出275名優(yōu)秀官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習大隊,進駐蘇聯(lián)紅軍太平洋艦隊駐旅順潛艇分隊學習。經(jīng)過37個月文化、技術的攻關,1954年6月28日,完成學業(yè)的我國第一代潛艇兵,獨立操縱著從蘇聯(lián)人手里接收的兩艘舊式中型潛艇,從旅順老虎尾起航駛抵青島,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潛艇獨立大隊,新中國的潛艇部隊初具雛形。
新中國雖然開創(chuàng)了擁有潛艇的歷史,可蘇聯(lián)提供的二戰(zhàn)時期的老掉牙潛艇,難以擔負起保衛(wèi)共和國的重任。1954年4月,在蘇聯(lián)的幫助下,我國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首次裝配制造新一代03型潛艇。03型潛艇較之蘇式老潛艇在許多技術上都作了重大改進。最大的區(qū)別是,潛艇可以在水下利用空氣筒航行充電,從而結束了潛艇水下工作時間短、易暴露的歷史。但是,這對新中國薄弱的民族工業(yè)是一個考驗。
1956年1月10日上午,工人和技術人員像往常一樣緊張地忙碌著。10時左右,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毛主席!”“毛主席來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聲。只見毛澤東在上海市長陳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來。
毛澤東圍著靜臥在船臺上的潛艇整整轉了一圈,聽取技術人員匯報潛艇的建造情況,不時提出一些問題。工人和技術人員表示,“我們不但要學會裝配,而且要自己制造,還要趕上和超過別的國家”,毛澤東高興地笑了。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視察潛艇。
1956年3月26日由我國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下水,舷號為“115”號。
1969年的1月10日,在慶祝毛澤東視察“115”號潛艇13周年之際,海軍特授予該艇56—110榮譽舷號,成為海軍迄今為止唯一授予榮譽舷號的潛艇。
56—110號潛艇曾連續(xù)5年擔任一號作戰(zhàn)值班艇,先后4次圓滿完成海軍重大遠航巡邏任務,并成功地突破第一島鏈到太平洋訓練,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軍、師職領導干部。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張守群等老首長,都曾在56—110號艇戰(zhàn)斗過。
1983年11月14日56—110號潛艇退出現(xiàn)役,走完了她27個輝煌春秋。如今,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潛艇部隊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但擁有了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二代、第三代潛艇,而且還有了核潛艇。
第一臺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沒有超長波電臺就沒有真正的海軍
1965年11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萬里海疆: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大功率超長波發(fā)射臺成功了!
艦艇遠離基岸,特別是潛艇,潛航在大洋深處,必須依靠無線電通信與指揮機關保持聯(lián)系,只有超長電磁波傳播距離遠、能量消耗少,能夠穿透深深的海水,使指揮機關與潛艇聯(lián)系暢通無阻,實現(xiàn)遠距離作戰(zhàn)指揮。正是基于此,可以說,沒有超長波電臺,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潛艇部隊,沒有真正的海軍。
還在新中國第一支潛艇部隊建立的同時,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就著手抓超長波電臺的建設,并于1955年前后建起了3個小型超長波電臺。隨著潛艇部隊的發(fā)展和遠航任務的增加,原有的超長波電臺已遠遠不能滿足作戰(zhàn)訓練的需要。1957年,蕭勁光提出建設大功率超長波電臺的問題,并委婉地向蘇聯(lián)顧問提出了給予援助和支持的要求。
蘇方提出在中國境內“共同建設一個超長波電臺”,“所需費用,由蘇聯(lián)負擔”。投資辦法是,蘇方70%(技術設備和材料),中方30%(土建)。超長波電臺建成后,由中蘇共管,蘇方派一個15人的小分隊常駐電臺。電臺使用權按投資比例分配。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在史料中,中蘇“長波電臺”事件的基調是不愉快的。
后來,赫魯曉夫訪華時說,電臺的所有權屬于中國,蘇聯(lián)只是要求通過協(xié)議,允許蘇聯(lián)使用這個電臺。經(jīng)過幾次交涉,8月3日,兩國政府簽署了相關協(xié)定。
1960年,中蘇兩黨兩國關系惡化,蘇聯(lián)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國務院副總理羅瑞卿作出決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繼續(xù)干下去,背水一戰(zhàn)!蕭勁光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當即指示:請郵電局、廣播事業(yè)局、三機部等單位協(xié)助海軍攻克難關,組織國內力量研制配套所需設備器材。
1965年9月,經(jīng)過4年多的艱苦拼搏,超長波電臺工程完成整機調試,終于順利竣工。11月進行了首次對潛通信試驗,試驗證明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效果良好。電波傳遍了五洲大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的第一座大型超長波電臺誕生了!
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11月28日,新中國第一座大功率超長波電臺投入使用,開始擔負訓練任務。1966年2月,超長波電臺正式參加通信執(zhí)勤任務,人民海軍裝備發(fā)展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第一艘核潛艇:核潛艇試驗時如果發(fā)生意外,現(xiàn)場參試人員將和整個裝置一起化為灰燼
1958年6月13日,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達到正常運行水平,聶榮臻果斷向中央建議,啟動研制可攜帶導彈的核潛艇(時稱“原子潛艇”)。8月,中共中央下發(fā)了《關于發(fā)展海軍潛艇新技術問題》的文件,至10月,制造核潛艇的各項籌備工作相繼落實,核潛艇工程在中國大地上秘密拉開了序幕。為保守機密,核潛艇工程代號為“07”工程(后改為“09”工程)。
當時參研人員誰也沒有見過核潛艇。即使是常規(guī)潛艇,中國也尚在研制中。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lián)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不少幫助,但在核潛艇研制上一直守口如瓶。
1959年國慶節(jié),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向他提出了希望幫助研制核潛艇的問題。赫魯曉夫說:“核潛艇技術復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蘇維埃國家的海軍擁有這種戰(zhàn)略武器,同樣可以保衛(wèi)你們的國土。”接著,他還宣布了準備撤回援華專家的決定。毛澤東冷靜地回答了赫魯曉夫:撤不撤專家是你們的事;核潛艇研制,我們自己試試!
時過不久,毛澤東在與周恩來、聶榮臻、羅瑞卿等人談到尖端武器研制時,斬釘截鐵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有人說核潛艇啟動時是“三無”:無圖紙資料,無專家權威,無外來援助,完全是“自己探索著干,摸著石頭過河”,這話一點兒不假。但不到兩年的時間,各項研究都有了重大進展。1960年7月,研制導彈原子潛艇領導小組正式向國防科委提交了《核潛艇動力工程初步設計方案》。
可惜的是,由于連年自然災害和政策上的失誤,加之中蘇關系惡化,國民經(jīng)濟出現(xiàn)嚴重困難。嚴峻形勢下,黨中央調整了國防科研工作方針,決定“縮短戰(zhàn)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1962年春節(jié)前夕,國務院決定,為了集中財力、物力保證原子彈和部分急需裝備的研制,核潛艇工程暫時下馬。但保留少數(shù)骨干,繼續(xù)對幾項技術復雜、周期長的關鍵項目的研究。
轉眼三年,在這期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國家政治、經(jīng)濟形勢明顯好轉。核潛艇研制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1965年8月1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會議,宣布核潛艇研制重新上馬,加快進行。
然而,正當研制工作突破重重難關進入攻堅階段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全國政治形勢惡化,重新上馬的核潛艇研制工作,面臨著夭折的危險。
中央分工抓核潛艇研制工作的是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聶榮臻。當時聶榮臻被誣為“二月逆流的黑干將”,受到?jīng)_擊和批判,處境相當困難。但面對全國各地核潛艇研制單位“人員被揪,研制難以繼續(xù)進行”、“工廠停產,無法按時交貨”的一封封急電,聶榮臻毅然決定立即召開核潛艇工程協(xié)調會議,并且規(guī)定:所有接到通知的人員,不管是誰,即使正在被批斗,也必須按時到會。聶榮臻說:“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7年6月25日,協(xié)調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核潛艇研制單位的300多位廠長、所長、黨委書記及專家、技術人員等濟濟一堂。聶榮臻說:核潛艇工程是關系著國家安危大計的重要工程。這一工程是毛主席親自批準的,是黨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任何人都不準以任何理由沖擊研究院、所、生產車間,不準以任何借口停工、停產!我可以告訴大家,毛主席非常關心這項工程,中央也全力支持這項工程。這項工程,不能等,不能停,必須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一切干擾、延誤這一任務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都是不能允許的!
會議結束后不久,中央軍委下發(fā)了毛澤東簽署的《特別公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軍委發(fā)出的第一個《特別公函》,要求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響核潛艇研制工作。這把“尚方寶劍”給了核潛艇工程最大的支持。主持核反應堆總體設計的核動力專家和設計人員,得以安然地集中到一個海島,“全封閉”地向核動力裝置設計發(fā)起最后“沖刺”。全國承擔了核潛艇研制任務的數(shù)以千計的科研單位,在空前的政治風暴中基本上可以正常運轉。
1970年7月18日,核潛艇研制進入最后關頭——核潛艇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起堆試驗。此次試驗非常關鍵且驚心動魄。核潛艇試驗與原子彈試驗不同,人無法遠離現(xiàn)場用無線電操縱,核潛艇操作必須坐在跟前,一旦發(fā)生意外,現(xiàn)場參試人員將和整個裝置一起化為灰燼。周恩來強調了16個字:“充分準備,一絲不茍,萬無一失,一次成功?!背蔀橐院蠛藵撏а兄平ㄔ旒笆褂弥械木Z。
在人們激動而焦灼的期待中,40天過去了,8月28日,反應堆達到了額定功率,核動力裝置成功!現(xiàn)場參試人員一陣歡呼,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周恩來立即送去祝賀和慰問。
試驗成功的喜訊傳到核潛艇總裝廠后,大家無不歡欣鼓舞,開始晝夜不停地進行設備安裝。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這天,新中國海軍裝備的“頭生寶貝”——反潛魚雷核潛艇,勝利舉行了下水典禮。
按照計劃,魚雷核潛艇進入試航階段。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核潛艇先后出海20多次,累計航行6000多海里,順利地完成了碼頭、水面,淺水、深水等階段200多個項目的試驗,為完善、改進和定型建造,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數(shù)據(jù)和經(jīng)驗。
然而1971年9月,“四人幫”一伙再次揮起大棒,妄圖干擾破壞核潛艇航行試驗,進而把矛頭指向周恩來。葉劍英等識破了他們的陰謀,通過有理、有力的斗爭,保證了核潛艇試航的正常進行和進一步改進、完善。
1974年8月1日,中央軍委頒發(fā)命令:中國第一艘魚雷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授予軍旗,正式編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人民海軍進入了核海軍的行列。
按照核潛艇研制分兩步走的規(guī)劃,接下來是研制導彈核潛艇。在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這一工程再次受到嚴重沖擊和干擾。直至粉碎“四人幫”后,進程才得以大大加快。1981年4月30日,我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剪彩下水;翌年10月12日,首次進行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等你的發(fā)動機搞成了,到我們蘇聯(lián)去試車”,如果這樣,中國的導彈事業(yè)就永遠受制于人了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負責籌建的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
1957年12月,時任國防部五院總體技術室主任的任新民奉命前往滿洲里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去接回一枚蘇聯(lián)提供的“P-2”教學導彈。臨行前,院領導對任新民和隨行人員說:“這次任務是一次重要的秘密行動,誰也不能告訴任何人?!?/p>
那時,蘇聯(lián)的鐵路是寬軌,我國的鐵路是標準軌,雙方車輛不能接通,“P-2”導彈及其裝備需要調換車皮。為了保密,調換車皮的工作只能在夜晚進行。寒冷的深夜,中方技術人員與蘇軍士兵壓低聲音,打著手勢,相互配合著裝卸導彈。
“P-2”導彈轉運到北京后,被送進了京郊的一所學院內。由于學院只有一幢4層樓房,擋不住這枚20多米高的導彈,大家在導彈四周搭起一個大席棚,把導彈圈在當中。五院的技術人員全部集中到學院,一邊學習,一邊進行仿制工作。當大家看到眼前的龐然大物時,都驚呼起來:“原來導彈就是這個樣?”“這家伙能飛兩百多公里嗎?”“這東西像根大竹筍似的?!?/p>
1958年8月,科技人員在結束了“P-2”導彈的圖紙、技術資料的翻譯和復制工作時,突然發(fā)現(xiàn)沒有發(fā)動機試車及試車臺資料。任新民認識到這是一個致命問題。他立即去詢問蘇聯(lián)的有關專家,得到的回答是:“你別著急,等你的發(fā)動機搞成了,到我們蘇聯(lián)去試車?!比涡旅裥睦锖苊靼祝喝绻寻l(fā)動機拿到蘇聯(lián)去試車,那中國的導彈事業(yè)就永遠受制于人了。任新民和同事們決定,自己設計建造試車臺,自己摸索試車技術。當時,蘇聯(lián)專家組長施尼亞金很支持中國自己建造試車臺。他是蘇聯(lián)導彈發(fā)動機工廠的總工程師,對試車臺的管理、電路、土建工程等,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蘇聯(lián)方面多次警告他不要管中國搞試車臺的事,但施尼亞金沒有聽。他回國后受到了嚴厲的處分。
1960年3月,中國科技人員終于建成了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大型液體火箭發(fā)動機試車臺,并于1960年10月17日,成功地進行“P-2”導彈發(fā)動機的90秒典型試車。這是決定導彈能不能出廠、投入發(fā)射的關鍵之一。
按照計劃,第一枚國產導彈確定在酒泉發(fā)射基地發(fā)射。“P-2”在進入發(fā)射階段時正式命名為“東風一號”
臨近發(fā)射時,在發(fā)射場因為燃料使用問題,引起了一場風波。本來導彈發(fā)射要使用蘇聯(lián)提供的推進劑,然而,因西伯利亞液氧廠發(fā)生意外事故,蘇方不能履行合同,生產推進劑的任務只好由我國承擔。早有準備的吉林化肥廠以第一號任務晝夜生產,5天完成了32噸的液氧生產任務。
液氧送達基地后,特燃庫化驗室在蘇聯(lián)專家指導下,及時作了取樣化驗,完成了全樣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生產的液氧質量很高,完全符合導彈加注使用的技術指標。可是,發(fā)射現(xiàn)場的蘇聯(lián)專家組長契爾柯夫對化驗報告不屑一顧:“我們蘇聯(lián)的液氧是專門生產火箭推進劑的工廠生產的,你們是化肥廠生產的,讓人不放心。”由于導彈試驗的決定權掌握在蘇聯(lián)駐華軍事顧問團手中,基地只好將這些國產液氧全部報廢。
事隔不久,蘇聯(lián)撤走全部專家。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用國產燃料發(fā)射導彈,時間確定在1960年11月5日。
1960年10月24日,蘇聯(lián)拜克努爾發(fā)射場發(fā)生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悲劇:一枚洲際運載火箭點火后,未脫離發(fā)射臺就發(fā)生了猛烈爆炸,在現(xiàn)場的蘇聯(lián)元帥、火箭部隊司令米·伊·涅杰林和幾十名專家、官兵葬身火海。
蘇聯(lián)的悲劇絕不能在中國上演。聶榮臻元帥親臨發(fā)射場,坐鎮(zhèn)指揮,叮囑大家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要緊張。
11月5日9時整,隨著一聲“點火”的口令,“東風一號”導彈噴射出一團烈焰,從發(fā)射塔上拔地而起,直刺蒼穹,沿著預定彈道向目標飛去。10分鐘后,彈著區(qū)向首區(qū)報告:彈頭準確落在理論彈著點附近。
當晚,在基地舉行的慶祝酒會上,聶榮臻激動地向參加試驗的科技人員和官兵祝酒:“今天,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后,我們有了自己的導彈。”
第一枚探空火箭:火箭頭、體分離的定時機構是用市場上7元一只的小臺鐘改裝研制而成
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人成功地把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斯普特尼克”號送上了太空,令世界矚目。美國也于1958年1月31日,將名為“探險者一號”的衛(wèi)星送入太空。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p>
要放衛(wèi)星,火箭先行。當時研制人員甚至還不知道“火箭”為何物。第一枚深空火箭負責人、國際宇航院院士楊南生就一邊給大家上課,一邊指導大家開展研究,“摸著石頭過河”。有位新來的大學生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黑板上畫了個想象中的“火箭”,豪情滿懷地寫道:“今天畫在紙上,明天拿在手上,將來飛在天上!”
根據(jù)火箭技術現(xiàn)狀和國情,楊南生決定先從研制T-7M火箭開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想要成功研制T-7M,必須嚴、慎、細、實,一絲不茍。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回憶當年研制探空火箭的那段歷史時說,那時研制條件十分艱苦,設計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如計算彈道,用的是手搖計算機,二三十個人白天黑夜連軸轉了兩個多月才計算完。又如容器貯箱的設計也一直通過試驗來驗證,讓其不斷在加壓中承受壓力,一直到爆炸為止。而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只要做個仿真試驗就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再如發(fā)動機試車,是在一個抗戰(zhàn)時期留下來的廢舊碉堡里進行的,一次試驗做下來,科技人員都灰頭土臉。
科學家們將普通小電珠的玻璃敲碎,取出里面的燈絲,再裹上硝化棉制作成點火裝置;控制火箭頭、體分離的定時機構是用市場上7元一只的小臺鐘改裝研制而成;他們用自行車打氣筒加注火箭推進劑,人拉肩扛矗立起簡易發(fā)射場……1960年2月19日,火箭呼嘯著沖上天空,終于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
1960年5月28日晚,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上海新技術展覽室,觀看了T-7M火箭。
講解員匯報說:“T-7M是在沒有蘇聯(lián)專家?guī)椭]有現(xiàn)成資料的條件下搞出來的?!?/p>
毛主席指著火箭微笑道:“這家伙能飛多高?”
“8公里!”講解員回答。
毛主席輕輕“哦”了一聲,仿佛有點遺憾,但他很快揮了揮手中的產品說明書說:“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們就要這樣,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
王希季說,沒有探空火箭研制發(fā)射打下的基礎,1970年我國第一顆衛(wèi)星的發(fā)射可能會被拖延;而且當時的生物火箭回收技術研發(fā),對于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的研制,以及后來神舟飛船的成功返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另外,在研制過程中用到的照相技術、紅外地平儀、發(fā)動機高空點火技術等,都對我國航天事業(yè)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第一顆衛(wèi)星:質量超過了蘇、美、法、日四國第一顆衛(wèi)星質量的總和
航天對于國防安全有重大意義。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fā)展,各種軍用衛(wèi)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zhàn)場軍事系統(tǒng),并將在聯(lián)合戰(zhàn)役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此外,太空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奪取信息權,建立戰(zhàn)場信息系統(tǒng),保持信息優(yōu)勢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所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由于其他設施只能配置在本國領土上,而滯留在軌道上的航天器則根據(jù)國際外層空間法享有超越國界的權利,因此利用天基系統(tǒng)可以最有效地對全球備戰(zhàn)情況進行不間斷的監(jiān)視,能及時發(fā)現(xiàn)敵方發(fā)動的導彈和空間襲擊,確保及時發(fā)出警報和對部隊實施指揮,而其他設施則只能望“天”興嘆。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緊接著他幽默而風趣地說:“我們要拋就拋兩萬千克的。也許要從較小的拋起,但像美國那樣只有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國防科委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發(fā)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方案,很快得到中央批準。1967年初,國防科委正式確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要播送《東方紅》樂曲,讓全世界都聽一聽中國的聲音。年底,國防科委又為這顆衛(wèi)星正式命名為“東方紅一號”。1968年1月,國家正式批準了“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任務書?!伴L征一號”運載火箭成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外形為球形多面體,直徑一米。這個“大晶球”,從1965年論證,到1970年發(fā)射成功,歷時4年多。
萬事俱備,“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輝煌時刻就要到來了。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使衛(wèi)星的升天計劃險遭擱淺。雖然國防科委向中央提出的發(fā)射時間是1970年或1971年,其實,到1968年春,中國就已經(jīng)有能力將衛(wèi)星送上太空了。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宇航員已乘著阿波羅號飛船登上了月球。西方媒體報道,宇航員從太空看地球,中國的萬里長城是用肉眼看到的較少的人造景觀之一,他們稱之為偉大的奇跡。然而,僅憑這,就能讓長城內外的中國人自豪嗎?1970年2月,日本本島升起了亞洲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當時,與中國同時進行衛(wèi)星發(fā)射研制工作的國家共有4個,除去日本,還有英國、以色列和印度。日本為了能奪得亞洲第一,不惜借用美國生產的零部件。
這一切,不能不叫中國震驚了。周恩來、聶榮臻等沖破重重人為阻力,親自處理了“文革”給研制工作帶來的問題,“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發(fā)射工作,終于進入到了“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地段。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的托舉下,進入太空。
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yè)局報告,收到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祖國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入軌了!
法新社當日刊發(fā)電文:“中國把它的第一個人造衛(wèi)星射入軌道的這個大成就,使西方觀察家們驚訝得目瞪口呆。他們不顧中國在核物理學方面所取得的飛快進展,特別是中國一再試驗氫彈,一直堅持認為中國和西方相比,在技術方面是落后的?!?/p>
“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質量超過了蘇、美、法、日四國第一顆衛(wèi)星質量的總和,極大縮短了我國運載火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伴L征一號”和“東方紅一號”在我國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實現(xiàn)了泱泱中華對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擊,成功開啟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第一臺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提前一年完成研制,經(jīng)費只用了原計劃的五分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原“哈軍工”的基礎上組建國防科技大學,并點名要國防科大承擔首臺巨型計算機的研制工作。
為什么要研制自己的巨型計算機?鄧小平的講話擲地有聲:“中國要搞四個現(xiàn)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
參與和領導“銀河-I”首臺巨型計算機研制的國防科大原計算機研究所副所長胡守仁曾說,改革開放前,由于沒有高性能的計算機,我國勘探的石油礦藏數(shù)據(jù)和資料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處理,不僅費用昂貴,而且受制于人。當我國提出向某發(fā)達國家進口一臺性能不算很高的計算機時,對方卻提出:必須為這臺機器建一個六面不透光的“安全區(qū)”,能進入“安全區(qū)”的只能是巴黎統(tǒng)籌組織的工作人員。外國人明擺著是在卡我們的脖子?。?/p>
國防科大雖然是國內最早研制計算機的單位,但此前為遠望號測量船研制的“151”機,每秒運算速度只有100萬次,而現(xiàn)在要研制每秒運算一億次的機器,計算機運算速度一下要提高100倍,其困難不言而喻。困難沒有嚇倒我們,當時,大家只有一個信念,全力以赴造出自己的巨型計算機。大家把它叫“爭氣機”,就是要爭一口氣,不讓外國人再卡我們的脖子。
5年沒日沒夜的頑強拼搏,以慈云桂為代表的科研人員,闖過了一個個理論、技術和工藝難關,攻克了數(shù)以百計的技術難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雙向量陣列”結構,大大提高機器的運算速度,提前一年完成了研制任務,系統(tǒng)達到并超過了預定的性能指標,機器穩(wěn)定可靠,且經(jīng)費只用了原計劃的五分之一。
1983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正式通過國家技術鑒定,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科技領域的一個重大成果。張愛萍親自揮筆命名為“銀河”,并題詩一首:“億萬星辰匯銀河,世人難知有幾多。神機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p>
消息傳到北京后,鄧小平親自簽署命令,為研制者們榮記集體一等功,稱贊計算機研究所是一支“國防科研戰(zhàn)線上敢于進取,能打硬仗的先進集體”。
“銀河”巨型計算機填補了國內巨型計算機的空白,標志著中國進入世界能研制巨型計算機的國家的行列。2010年11月17日,國防科大自主研發(fā)的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計算機“天河一號”以每秒2566萬億次的持續(xù)速度,登上了超級計算的“珠穆朗瑪”,成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個速度是前世界紀錄保持者——美國“美洲虎”——的1.45倍。
中國第一艘航母:“中國首艘航母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斗準備”
2011年7月27日,中國國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軍方第一次正式承認了“瓦良格”號的存在。從8月上旬開始,關于中國第一艘航母“即將試航”的消息不脛而走。
2012年9月25日,這是一個注定被歷史牢記的日子。這天上午,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的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成為海軍戰(zhàn)斗序列中的一名新成員。我國從此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航空母艦。
自2012年9月,遼寧艦正式交付中國海軍,入列僅四年,遼寧艦已經(jīng)連續(xù)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11月,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成功降落遼寧艦,一舉突破了滑躍起飛、阻攔著艦等飛行關鍵技術。此時距離遼寧艦入列只有兩個月。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某軍港起航趕赴南海,并在南海海域開展科研試驗和軍事訓練活動。這是該艦入列后首次組織跨海區(qū)的長時間航行訓練。
2015年12月和2016年8月,先后有兩批飛行員駕駛殲-15飛機在遼寧艦上成功完成了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考核,并通過航母飛行資質認證。中國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隊伍不斷壯大。
2016年11月16日,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在其官網(wǎng)頭條位置刊發(fā)報道,稱“中國首艘航母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斗準備”。美聯(lián)社則報道稱,對于正在大踏步走向遠海的中國海軍來說,遼寧艦形成戰(zhàn)斗力是一個重要里程碑。美聯(lián)社分析稱,這可能暗示遼寧艦的定位不再是科學實驗平臺。
中國軍事專家尹卓表示,遼寧艦平臺本身已經(jīng)形成作戰(zhàn)能力,但遼寧艦的艦載機以及飛行員數(shù)量還沒有達到整裝作戰(zhàn)的戰(zhàn)役戰(zhàn)術指標,還有一段路要走。尹卓表示,遼寧艦現(xiàn)在主要擔負科研實驗任務,相對中國今后其他的自研航母,起到一個種子的作用。艦上各部門的艦員今后可以派生到其他艦艇上作為核心成員,培養(yǎng)新一代航母人。但是,遼寧艦在建造過程是按照作戰(zhàn)航母來建造的,不僅僅是實驗平臺。艦上部署的相關武器,也說明其反導、反艦能力都已形成?!斑|寧艦是一個作戰(zhàn)平臺,這是毫無疑問的”。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jié)點之一,第二艘航空母艦由我國自行研制,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參考資料:《風展紅旗如畫——人民軍隊軍旗史話(一)》《黨史縱橫》2007年第8期、《首套紅軍軍服誕生始末》《黨史天地》2013年11期、《人民兵工的始祖——中央紅軍兵工廠》《黨史文匯》2012年2期、《軍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誕生記》《廣安日報》2013年11月7日、《鐵甲雄風——人民解放軍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傳奇》《北京日報》2015年2月10日、《人民軍隊第一輛坦克——“功臣號”》《解放軍報》2007年7月3日、《新中國建造的第一艘潛艇》《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6月18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內幕》新華網(wǎng)2014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記》《黨史博覽》2014年3期、《中國青年報》2002年1月26日、《紀念封上的首枚探空火箭》《軍工文化》2016年第1期、《獨家揭秘“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始末》環(huán)球網(wǎng)2016年4月25日、《改革開放30年:“銀河-Ⅰ”計算機研制成功》《解放軍報》2008年10月8日、《航母計劃出臺始末》《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30期等;作者:劉中剛、賴晨、廖春梅、袁和平、王尤起、吳殿卿、劉程、魯晨、伏萍、游本鳳、韓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