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2日通道會議召開。由于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fā)言權。此后,周恩來多次支持毛澤東的意見,為毛澤東的崛起之路創(chuàng)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1934年長征之初,中央高級干部的去留,均由博古、李德決定。張聞天作為政治局常委,也只能依照他們的通知行事。毛澤東是博古、李德排擠、打擊的對象,所以不在參加長征人員之列。
能勸動博古改變主意的,自然只有周恩來。周恩來找博古作了一次長談,最終博古無奈之下才答應毛澤東隨軍長征。李德知道后,指責博古“這是一個后果嚴重的錯誤”。這就是說,是周恩來據(jù)理力爭,毛澤東才得以參加長征的。
后來有另一種說法:毛澤東自己想留在中央蘇區(qū)。這源自博古后人的回憶,金一南《浴血榮光》中也有相應的介紹。是周恩來連夜趕去勸說,毛澤東才同意參加長征。這一說法也有可信之處。一是中央蘇區(qū)是毛澤東親手領導創(chuàng)建的,感情深,不愿走或走得不甘心;二是受博古、李德長期排擠,他的正確意見得不到采納,想留下來繼續(xù)開展游擊斗爭,把根據(jù)地再搞出個樣子來。
無論哪種說法,都印證了一個事實:毛澤東是經(jīng)過周恩來努力才隨軍長征的。如果毛澤東沒有參加長征,“中國革命不知道要推遲多久”。單從這一點講,周恩來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居功至偉的。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紅軍占領湖南通道縣城。12日,周恩來力主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轉移的行軍方向,這就是通道會議。圍繞是否要到湘鄂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會上爭得非常激烈,毛澤東等人否定原定計劃的意見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但博古、李德則堅持西進會合。這次臨時會議時間短促,雖然未能扭轉博古、李德的主張,但正確意見已開始在中央領導層占了上風,實現(xiàn)了“通道改向”,部隊西進黔東而不是立即北上湘西。更為重要的是,這是自寧都會議后的兩年來,由于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fā)言權。
12月15日,紅軍攻占貴州黎平。18日由周恩來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繼續(xù)討論紅軍今后的戰(zhàn)略方向問題。博古、李德堅持折入黔東,然后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勢必會陷入敵人的羅網(wǎng)。周恩來果斷決定采納毛澤東等人的意見,到川黔邊建立根據(jù)地。會議放棄原定計劃,西進貴州遵義。黎平轉兵,是重大的戰(zhàn)略轉變的開始,在風雨中撥正了黨和紅軍的前進方向。
1935年1月1日,周恩來又在甕安的猴場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黎平會議決議,決定搶渡烏江、攻占遵義。以遵義為中心建立川黔邊地區(qū)根據(jù)地,然后再向川南發(fā)展。這次會議,實際上取消了李德對紅軍獨斷專行的指揮權。周恩來主持召開的通道會議、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實現(xiàn)了紅軍轉移的戰(zhàn)略轉變,擺脫了陷入絕境的危險,也為遵義會議糾正“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錯誤打下了基礎。這三次會議可以視為是遵義會議的前奏,為毛澤東的崛起之路創(chuàng)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周恩來是這次會議的主要籌備者、關鍵組織者和領導者。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毛澤東說過:“這次會議開得很好,恩來同志起了重要作用?!睏钌欣フf:“恩來同志不計個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聲望,全力推舉毛澤東參與領導中央紅軍今后的行動,對形成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具有決定性的意義?!?/p>
遵義會議的召開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從通道會議開始,中央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猶如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推動了中國革命的轉折和前進,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貫穿著周恩來的關鍵性努力和作用。盡管當時黨內軍內對軍事上的瞎指揮有爭論、有怨氣,盡管毛澤東的思想智慧和軍事才能廣為人們認可,但如果沒有周恩來促成和主導這一系列會議召開,毛澤東的正確意見就沒有機會被采納,他的領導地位也就難以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周恩來為黨和中國革命推舉了自己的領袖。
(責任編輯:黃夢怡;參考資料:《黨史博采》2012年第8期;作者:尹廣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