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摘 要] 社會科技發(fā)展速度非常快,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手機、電腦等被廣泛使用,人們的學習和通訊都更方便了。在這樣的發(fā)展趨勢下,教育部門也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研發(fā)出新型的教學方式,慕課和微課就是兩項新型的教學方式,將這兩種教學方式運用到高職教育中,定能取得豐厚的教學成果。
[關 鍵 詞] 新環(huán)境;高職教育;慕課;微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42-01
近幾年來,社會科技發(fā)展速度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科技變化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信息,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隨時進行學習,網絡的應用幾乎貫穿了人們生活的全部,在這樣的趨勢下,慕課和微課誕生了,在高職音樂教學中被廣泛使用,并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也非常顯著。
一、慕課的定義
慕課教學又稱碎片教學,是將教學內容細分成幾個章節(jié)和段落,每一部分的時間一般是在十五分鐘左右,慕課能夠使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學習內容以及內容的難易程度,并且在學生學習完一個章節(jié)之后還會有相應的測試題,學生將測試題完全做對了才能夠跳過這一知識點,去學習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慕課還具備自己的評價體系,并且非常多樣化,能夠結合每天的課程測試和平時學生互相給予的評價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二、微課的定義
微課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講解一個知識點的視頻或音頻。微課的特點是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讓學生不產生疲勞感,教學內容主要是突出教學中某個學科的知識點,或者是針對課堂中某個教學主題的教學活動,雖然微課的資源容量很小,但是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利用微課學習必須要有網絡的支持來播放視頻。
三、新環(huán)境下高職學生具備的特點
在高職音樂教學中,使用慕課和微課進行教學之前,應先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情況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慕課和微課進行教學。
(一)學生缺乏人文知識
藝術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薄弱的現(xiàn)象,這對學生掌握知識和理解知識都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對學習知識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學習期間注意力也沒能完全集中,這對學生學習非常不利,不利于學生綜合發(fā)展
(二)學生缺乏理論知識學習
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學校大多數(shù)教育都集中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忽視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而高職學校教育是三年制,學生最后一年都不在學校而是出去實習,這樣使學生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
(三)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藝術院校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堂教學,但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一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佳,沒有將足夠的精力用在學習上,也不能主動學習,這種學習習慣非常不好,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大學生的思想都比較成熟,如果不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那么在畢業(yè)后步入社會工作中將影響工作積極性,無法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價值。
四、新環(huán)境下高職教育中慕課與微課的有效應用
(一)將慕課與微課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針對慕課和微課的優(yōu)勢,如果能在高職教育中將其運用起來,就能讓學生充分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而且通過以上對慕課和微課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都存在一些優(yōu)勢,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將能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教育中,如果只是單獨使用慕課進行教學,這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時間減少。例如,在學習民族音樂的時候,慕課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許多階段,學生在學習之后還要進行階段測試,這幾乎就會占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但是如果利用微課來進行教學,運用簡短、精煉的視頻將民族音樂特點展現(xiàn)出來,學生就能很快掌握民族音樂的要點,教師在課堂剩余時間內可以講解知識,使學生學習到精髓。通過這樣的對比發(fā)現(xiàn)如果能將慕課和微課結合起來運用到教學中,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運用慕課和微課進行教學
慕課和微課在教學中結合起來運用雖然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也能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教師在備課方面也減輕了很多負擔,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度依賴慕課和微課,要注重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有發(fā)揮自我才能的機會,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慕課與微課在高職教育中發(fā)揮出了巨大的價值,教師應合理、科學地運用慕課與微課進行教學,真正將學生的技能提升上來,使學生得到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顏偉華.基于新環(huán)境的高職教育中慕課與微課的應用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5(24):48.
[2]王斌.新環(huán)境下慕課與微課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5(29):222.
[3]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4]鄧心強,魏薇,郝舒暢,等.論慕課與微課對當前高校教學的多元啟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3):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