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為孩子經(jīng)常跟別的孩子攀比傷透了腦筋。教育專家表示,孩子攀比時,家長不能簡單說“不”,要學會“借題發(fā)揮”,用一顆平常心來應對。
家長不應武斷制止
其實人群中攀比心理很常見,當孩子提出要求,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先耐心聽聽他們到底想什么。孩子天真幼稚的天性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礎(chǔ)。由于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學習模仿對象提出各種要求,比如別人有了漂亮的書包、衣服、玩具,他(她)也想要。通常在大人看來孩子這樣提要求無理取鬧,幾句“不行,不能買,要聽話”就將孩子打回去了。
武斷地阻止孩子,會讓他們因害怕被批評,而越來越不敢說實話,變得謹小慎微,家長從而喪失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相反,如果孩子沒主動提要求,將心思藏起來,未必是好事。
攀比心理或是源自家長
孩子攀比的內(nèi)容有各式各樣,可能比誰有好吃的、玩具高級,也可能攀比成績、攀比交際能力。
對于純粹提出物質(zhì)要求的孩子,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幫助其建立更強大的內(nèi)心,內(nèi)心不夠有力量的孩子,往往不夠自信,容易因一兩件小事物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獲得自信。
有時候,孩子內(nèi)心不夠有力量很可能源于自己父母。有些家長本身很要強或是家中經(jīng)濟不太寬裕,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讓人瞧不起。當孩子說某某有什么東西時,父母便迫不及待為自己的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導致孩子產(chǎn)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要學會問問題
以手機為例,當孩子要攀比買貴重的物品時,家長要學會多問問題,盡量科學合理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在一件看似簡單的買手機的舉動中收獲更多。
“你買這個手機要做什么用呢?”弄清孩子的動機很重要,家長有時候想不到,孩子要買手機,或許是用在合理途徑。如果孩子是班長,學校活動多,有手機方便和其他同學聯(lián)系。只要用途合理,家長不要斷然拒絕買手機。
“這部手機太貴,可否想其他辦法?電話費問題怎么解決?”這時候建議先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然后家長引導,比如拿孩子的壓歲錢付費,或者讓孩子通過家務從父母那獲得報酬,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孩子不勞而獲的心理,讓他(她)學會通過自己勞動努力來獲得回報。
“如果買了影響學習怎么辦?”想必這是多數(shù)父母關(guān)心的問題,學生以學習為主,怎么能玩手機?這句話家長最好先藏在心中,不要以責備口吻對孩子說,先讓他們主動思考下,如果影響學習,如何懲罰自己。同樣是懲罰,從孩子和家長嘴里說出來,效果可大不一樣,被動受懲罰容易出現(xiàn)逆反或抗拒心理,變被動為主動,孩子更容易積極努力,不讓買手機影響學習。
因此,家長應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長。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發(fā)展個體,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差異,在激勵自己的孩子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因家長間的攀比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