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自誕生以來,就成為紀念“三一八慘案”的至文。因為這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所以筆者對其有理解上的“情感距離”,導(dǎo)致一種“敬而遠之”的閱讀教學怪象:常常對作品中力透紙背的情意,只是無關(guān)痛癢地梳理一番,從未仔細品讀作品語言背后的深刻意蘊。直到今天再次咀嚼這篇經(jīng)典時竟有了“痛徹心扉”,幾度落淚的真實感受。細想一下,這都是因為筆者從未凝神細讀作品細膩多情、飽含血淚的內(nèi)心。
還好,時光又一次把我們帶到作品的面前。
你是個深情的女子——劉和珍君
傳世的文學作品中,光彩照人的女性大多是因為或凄楚或絕美的愛情故事,被鐫刻在文學藝術(shù)長廊上的:比如癡情多舛的白娘子、自尊自愛的劉蘭芝、大膽叛逆的崔鶯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等等。一位普通的女學生在中國文壇的作品中占據(jù)一個無法替代位置的,大概就數(shù)劉和珍君了。
我們匆匆而過的腳步時常忽略劉和珍君眼中飽含的深情,差一點因為自己“看客”般的冷漠而辜負了這么一位堅毅勇敢的女性用鮮血澆筑的深切情意。
你有追求真理的火熱情懷——“在這樣的生活艱難里毅然預(yù)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了”。關(guān)于“這樣的生活艱難里”,既有物質(zhì)的困窘,更有社會環(huán)境的逼迫,因為《莽原》一書是由魯迅編寫的進步書刊,在當時的境況下是受到當局者的強力壓制和打擊的,是在黑暗社會中艱難前行的作品,所以“刊行一向寥落”。而熱愛知識、追求進步、向往真理的劉和珍君就在這樣的“生活艱難里”毅然預(yù)定了全年的作品,魯迅先生記取了這樣火熱的情懷,筆者今天有幸重溫了這份滾燙的深情。
你有奮然前行的執(zhí)著無悔—— 一些進步師生在外賃屋授課“偏安于宗帽胡同”時,“她始終微笑著”,在這樣的生活艱難里奮然追隨師長和母校,這是怎樣的執(zhí)著和愛戀!
“始終微笑和藹”的劉和珍君慮及母校前途時“竟然黯然至于泣下”。這個細節(jié)被所有的閱讀者提及。直到今天重讀文章時,筆者才真正被這個細節(jié)擊中。這位“始終微笑和藹”的女子,在被學校強行拖走的那一刻未見其驚恐失措,在踏上死地的槍林彈雨中未見其臨陣退縮,可是慮及母校前途時竟至于“黯然至于泣下”!詩人艾青說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大概就是劉和珍君留在她最敬愛的師長心中最疼痛的深情吧!
一個22歲的年輕女子,在花一樣美好年華里不做關(guān)于自己前途的美夢,卻為“肆意驅(qū)趕”自己的母校前途暗淡黯然泣下,請問這樣深沉的憂與愛,在“這樣的生活艱難里”能有幾人?更何況是一個并不“桀驁鋒利”的弱女子呢!這個擁有赤子之心的深情女子,在民族危亡之際,“捐軀赴國難”就不是一時沖動。深沉博大的憂患與愛戀讓這些個鮮活的生命“蹈死不顧”,在槍林彈雨中用自己的熱血把這片飽經(jīng)苦難的土地澆灌。
凝神細讀處,全是你滴血的深情!
這讓一向理智冷靜的魯迅先生“長歌當哭”,醒來吧,民族的良心!“讓茍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p>
您是位“長歌當哭”的猛士——魯迅先生
您那獨自徘徊的背影——“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作品開頭“那一天,獨在禮堂外徘徊”的背影,深深打動了筆者的心。讀到這樣文字,筆者的眼前浮現(xiàn)這樣的畫面:“在禮堂外長長的走廊上,寂靜無聲,只有迎面吹來的寒風刮動樹梢偶爾發(fā)出一兩點聲響。先生獨自徘徊在那里,手里夾著一支燃燒的煙,先生大多是低著頭默不作聲,偶爾也會抬起頭看看遠方灰蒙蒙的天空,堅毅的臉上沒有什么表情,只是空氣異常的沉默著?!贝丝蹋P者似乎開始漸漸體會到魯迅先生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悲痛、憤怒、焦灼、憤慨、悲哀、痛惜等等。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獨自徘徊的背影,詮釋的都是無法一下子傾訴的深情!
您那無法抑制的淚水——“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皾夂诘谋瘺觥保f盡的是那個黑暗社會給作者帶來的傷痛和悲哀:殺人者,國人;被殺者,國人;看殺人者,國人!“最大的哀痛”“我的苦痛”,這些也許會讓敵人快意,但“我”依然不懼,只慚愧這是“菲薄的祭品”,其中的敬意和傷痛溢于言表。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yīng)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我”的“躊躇”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自己身為師長的一種尖銳的反思,“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就是魯迅先生對逝者的贊美和痛悼了。“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中“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就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無情的批判。“她是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兩個“中國”的運用,寫出了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君高度的評價,對她殞身的痛惜,對她臨難從容的敬意,更有痛徹心扉的呼喚:為中國的中國青年,憤怒吧!哭泣吧!前行吧!
此刻筆者已經(jīng)觸摸到魯迅先生滲透在作品中的血淚!
“我平素想……(劉和珍君)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學?;謴?fù)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總之……那一次就是別了?!边@里既有對劉和珍君“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的驚異和欽佩,又有對她“黯然至于泣下”的感慨與贊嘆,更有對她“那一次就是永別了”的傷痛和緬懷,當然還有對殺人者無情的控訴!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yī)院里呻吟……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薄笆冀K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這近于自語的表達流露出魯迅的沉痛和悲傷,一直惜墨如金的魯迅先生運用“繁筆”,在反復(fù)的渲染中,肆意揮灑自己悲傷的淚水,令人不忍卒讀?!皞ゴ蟆币徽Z雙關(guān),既有對中外殺人者的反諷,又有對三個女子在危難時刻從容鎮(zhèn)定,互相救助,殞身不恤的歌詠和欽佩!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边@些文字就是赤裸裸的血淚了。“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蕩氣回腸的哭泣,令人肝腸寸斷?!八廊ズ嗡?,托體同山阿”引用陶潛《挽歌》,寓意“青山有幸埋忠骨”,劉和珍君的英靈永存。
魯迅先生在這里把耿耿丹心奉獻給了最值得欽佩的中國的青年們,對此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p>
您那哀憤不已的“說與不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但是,現(xiàn)在,卻只能如此而已?!薄翱墒俏覍嵲跓o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边@樣的句子就是對黑暗社會的無情鞭撻和控訴了。
在“實在無話可說”的憤怒之后,更深的憂慮埋在作家的心頭:“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shè)計……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边@個“似人非人世界”到處都是“庸人”,他們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淡忘曾經(jīng)的傷痕,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淡漠曾經(jīng)的悲哀,繼續(xù)茍活,維持著扼殺進步、扼殺民主、扼殺自由的非人世界。這才是最讓魯迅先生不能容忍的切膚之痛。當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痛苦不會讓魯迅袖手旁觀,只會鼓起他更大的勇氣,“怒向刀叢覓小詩”,“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就是這份感情的明證了。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慘象”和“流言”讓“我”無法忍受,衰亡民族的衰亡讓“我”戰(zhàn)栗痛苦,但是“我”依然選擇在這樣黑暗的屋子里大聲吶喊,以期喚起孱弱的靈魂,去改變這衰亡民族岌岌可危的命運。“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表達了魯迅先生對被壓迫的大多數(shù)保持沉默的悲哀,對沉默的民族的衰亡的不甘,對沉默的大多數(shù)可以抗爭的呼喚和期待!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那就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寫出了魯迅先生對殺人者憤怒的控訴,這在沉默黑暗的中華民國十五年的艱難時刻,是時代的最強音,魯迅先生選擇了爆發(fā)!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樣鐵骨錚錚的誓言,是魯迅先生胸膛迸出的火焰,灼痛筆者的每一根神經(jīng)。歷史用它的年輪碾出深深的車轍,上面寫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壓迫和蹂躪依然奮然前行,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血淚史。
對祖國深情的表白之后,作品在“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紀念劉和珍君”中戛然而止。
以前的筆者,認為該作品中的魯迅先生有點不似平常的“魯迅”,直到今天才略略明白:先生正是在看似重復(fù)、矛盾、糾結(jié)的吞吞吐吐中表達他對中國青年的愛,對民族的愛,還有對不爭的民族的憤怒和悲哀,對黑暗勢力的痛恨,對壓迫我民族的殺人者的抨擊和抗爭!一切的一切交織在一起,形成悲憤難抑的情感洪流噴薄而出,匯成時代的號角聲,響徹中華大地,久久回蕩在歷史的天空。
總之,不管是那個“獨自在禮堂外徘徊”的哀悼者,還是那個痛定思痛的清醒師長,還是心中飽含“憂與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個人都是我們民族永恒不滅的良心,都是民族不倒的鋼鐵脊梁。
魯迅先生不僅是時代的斗士,更是中華民族“真的猛士”。他用“精衛(wèi)填?!钡膱?zhí)著精魂,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沉勇氣魄,塑造了民族永遠的豐碑。
這一切的情意都是筆者凝神細讀作品后才漸漸發(fā)現(xiàn)的。
所以,走進作品的內(nèi)心,需要你我細讀的深情。
作品發(fā)表于1926年4月12日。時光流逝,歷史緩緩走到90余年后的今天。冥冥之中筆者有幸重溫經(jīng)典,終于約略體會到這份滴血的深情。筆者就把這作為后來者“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天空,讓先哲在自己的土地上盡享后世的敬意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伍佑中學)
(欄目責編:葛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