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jīng)典名著《百年孤獨》開篇有一段非常迷人的描寫,神秘的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在表演了磁鐵的神奇魔力后,對老布恩地亞說:“任何東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喚起它們的靈性?!闭Z文閱讀教學,貴在喚醒,喚醒的不只是文本中文字的“視覺色彩”,還有潛伏在文本中的“情感姿態(tài)”。
《蔚藍的王國》是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經(jīng)典課文,出自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八麅扇P一勾勒,大自然就散發(fā)出芬芳的氣息。”(托爾斯泰語)蔚藍的王國是作者想象中的大海,文章語言經(jīng)典優(yōu)美,詩一般的語言如流水一樣舒暢,讀來酣暢淋漓,頗有一種沁人心脾之美,近乎天籟;想象豐富奇特,情感真摯熱烈,因其簡約唯美而備受公開課的青睞。平心而論,《蔚藍的王國》這樣的散文詩篇幅不長,短文長教雖如和面一樣容易上手,但要做到軟熟、勁道,也并非如想象中那樣容易駕馭,往往會落了窠臼,乏了新意,要想讓教學設計洗掉俗套的痕跡,必然要另覓津梁。
一、喚醒文字的“視覺色彩”
張愛玲曾言:“文字本身在視覺上有色彩?!闭Z文閱讀教學,貴在喚醒文字本身的“視覺色彩”。正如陸小曼評價才子徐志摩的詩歌一樣:“他的詩比一般的來得俏皮,真是像活的一樣,字用得特別美,神仙似的句子,叫人看了神往,忘卻人間有煙火氣?!痹囅?,如果師者在教授《再別康橋》時用幾張“精心網(wǎng)羅”的花式圖片來取代學生對文字本身“視覺色彩”的揣摩與品賞,那該是多么大煞文字風景的舉措!幸聞一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對《蔚藍的王國》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意建構與智慧點撥,于無疑處設疑,發(fā)人之未發(fā),頓覺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創(chuàng)意,有時是于無疑處設疑。我們不妨回溯至文題:文題中的“蔚藍”一詞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可能會有教者和學生難以言達?!拔邓{”屬于藍色色系,還表示“寧靜”“秀麗清新”等,代表的含義是“安撫色”。如此豐富的“視覺色彩”,怎么就被我們生生忽略了呢?如果我們嘗試著從“蔚藍”的“視覺色彩”去串聯(lián)起散布在文本中的珍珠,那就滋生了一番雅趣。如在教學中學生反復品讀的這一小段文字:“況且我也沒有對他們多加注意?!抑豢吹剿闹苁且黄瑹o邊無際的蔚藍的海,海面上閃爍著金鱗似的細浪,頭頂上是同樣無邊無際的、同樣蔚藍的海——在那兒,和煦的太陽愉悅地露著笑臉。”此句中諸如“蔚藍”“金鱗似的”“和煦”等形容詞的理解便有了著落。文本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宜單純地去理解一個詞在句中的意思,還需要把這個詞放在句段與篇章之中加以理解,這樣就不會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也不至于在詞意的理解上“跑偏”。其實這一小段文字是作者圍繞“蔚藍”中的“寧靜”的色彩展開描摹與想象的,描繪的是一片無邊無際、單純寧靜的海。至于“金鱗似的細浪”在海面上閃爍,這又是一種以動襯靜的手法,以達到“鳥鳴山更幽”的效果,最終還要歸于“蔚藍”中所含的“寧靜”之色。再如“蔚藍”之外,作者營構了一個多彩的意象群落,如“風帆、玫瑰和鈴蘭花的白”“細浪的金”“仙島的晶瑩”“璧玉寶石的光艷奪目”“長翼鳥兒的五彩繽紛”,點綴在“蔚藍”之中,色彩的巧妙搭配,無不點染了“蔚藍”所含的“秀麗清新”之義。作者以色彩的詩意變化沖擊著讀者的視覺感官,交織出“蔚藍”視覺色彩的盛宴。又如“我們看到一些島嶼,晶瑩明澈的仙島,島上的璧玉寶石光艷奪目?!蓫u隆起的岸上飄來醉人的芳香;一些島上像下雨似的朝我們身上飄灑白玫瑰花和鈴蘭花”這一段,作者塑造了“明澈多彩”的島嶼,“一些島上像下雨似的朝我們身上飄灑白玫瑰花和鈴蘭花”,這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安撫色”,用白玫瑰花和鈴蘭花來安撫作者焦渴、勞頓的心靈,最終還要歸于“蔚藍”中所含的“安撫色”。
時下的公開課,有教者喜歡用流光溢彩的PPT或圖片取代文字本身的“視覺色彩”,一味流連于圖片華美的虛表,忘卻了帶領學生潛心欣賞文字本身流淌的“視覺色彩”之美,這種教學行為稀釋了學生欣賞文字的耐心,沖淡了學生對文字本身“視覺色彩”的品鑒力。我們要有一雙能發(fā)現(xiàn)文字本身“視覺色彩”的“火眼金睛”,不能為虛華的圖片表象蒙蔽了明亮而智慧的雙眸;我們要潛心品鑒文本的咳珠唾玉,體悟文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攝人心魄的魅力。
二、喚醒潛伏的“情感姿態(tài)”
色彩和情感鍛造了作品歷久彌堅、經(jīng)典不朽的生命力。錢鐘書曾言:“從飛沙、麥浪、波紋里看出了風的姿態(tài)?!闭Z文閱讀教學,貴在喚醒文本字里行間潛伏的“情感姿態(tài)”。
智慧,有時就是發(fā)人之未發(fā)??傆[《蔚藍的王國》全文,我們要厘清這個問題:何為“王國”?讓我們再次回溯至文題,文題中的“王國”為何意?這個非問題的問題可能會被大多數(shù)人所忽略,但蘇教版教材下方的注釋赫然注明著:“王國,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國家,這里比喻相對獨立的領域。”看似無足輕重的注釋恰恰是揣摩作者屠格涅夫“情感姿態(tài)”的最佳突破口。這里“相對獨立的領域”是指獨立于現(xiàn)實之外而虛構的理想中的領域,這應該是“王國”的意蘊所指。作者為何要營造一個理想中的“王國”?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我們要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入手,帶領學生掀起屠格涅夫情感世界的一角,以喚醒潛伏在文本中的“情感姿態(tài)”。
《蔚藍的王國》創(chuàng)作于1878年6月,屠格涅夫(1818-1883)當時已處于晚年,遠離祖國,旅居巴黎,垂垂老矣,病魔纏身,但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他的這首散文詩精致玲瓏、晶瑩透亮,是他逝世前五年里在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心血與成就。這一時期的抒情小品仿佛一面面明鏡,映照出屠格涅夫晚年復雜的情感世界。與《蔚藍的王國》創(chuàng)作于同一個月的還有一篇散文詩《老人》,作者就毫不掩飾地向讀者剖開了自己的心靈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姿態(tài)”,讓我們仿佛看到一位站在生命終點的老人對這個世界無限的依戀和感慨,對美好生活的回憶。他努力掙扎,然而死神卻又必然要降臨,他感到自己還有許多未竟的事業(yè),正如作品《無巢》中所表現(xiàn)的這種心態(tài):回顧一生,竟然連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巢也沒能筑下。現(xiàn)實失守,屠格涅夫只能退守回憶。
《蔚藍的王國》是作者在現(xiàn)實之外虛構的理想的“王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他對美好生活無限深情的回憶,文章描寫了種種美好的景物和快樂的人們,通篇洋溢著激情,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懷。正因為于現(xiàn)實中無法覓得,屠格涅夫才寄情于“王國”之境(文章首尾都提到“在夢中”),這就是“相對獨立的領域”的意蘊,是相對獨立于現(xiàn)實之外的領域,即理想中的“王國”,表現(xiàn)了一位熱愛生命的老人對于青春、幸福、光明、自由的永恒追求?!帮L景大師”屠格涅夫在現(xiàn)實的裹挾下,以纖敏的筆觸營構出蔚藍的“王國”,放膽地去幻游和夢想,以此安撫自己晚年勞頓的心靈,這就是屠格涅夫的“情感姿態(tài)”。
小雅見于細節(jié),大雅不囿疆土。喚醒語文閱讀教學的靈性,做一個眼中有“色彩”、心中有“姿態(tài)”的語文人。
(作者單位: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