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間彌生1929年出生于日本長野縣,是目前在世的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也是日本現(xiàn)存的“經典藝術家”,以圓點藝術聞名于世。本文將梳理草間彌生主要藝術作品,以作品為線索,希冀進行比較全面的解讀,借此來揭開草間彌生夢幻、狂熱、悲慘、勇敢的一生。希望通過對她有關時期藝術作品的解讀,能夠深入地走進這位藝術家的精神世界,理解她獨特的藝術語言。
【關鍵詞】:草間彌生;圓點;增殖
一、圓點與增殖的藝術語言特征
1.圓點及其宇宙觀
觀察草間彌生大量作品,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她作品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圓點,這反映出她獨特的宇宙觀,她將筆下的圓點看作是世界的細胞、分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對她來說圓點是構筑萬物的微粒,它是一切的是與非、成與毀、聚與散。點即萬象。她用圓點來改變事物固有的空間感與形式,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刻意地制造連續(xù)性,無窮無盡的圓點,來營造一種無限延展的空間,令人混淆了真實與虛幻的空間,給人以暈眩和迷幻的錯覺。
進入草間彌生的作品《無限鏡室——靈魂波光》在上海當代美術館的展示空間時,你發(fā)覺自己處于一個昏暗的盒狀空間中,其中充滿了色彩絢麗的閃光和懸浮著的光亮。墻上鑲嵌著排列的鏡子,地面鋪滿了水。這個房間,如同銀河般瑰麗,燈的脈動時明時暗,營造了如同太空般的唯美場景。這些LED燈如同璀璨星河里一個個渺小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質,在慢慢進化,在瞬間爆炸,或在漸漸熄滅失去能量。加上鏡子的反射,所有的東西都因為反射而數(shù)量倍增,現(xiàn)實和非現(xiàn)實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整個房間如同一個由聲音、光線和色彩所組成的迷宮,讓人催眠般眩暈,而又欲罷不能。在那個空間里,現(xiàn)實的三維空間已經不存在,就好像回到了宇宙大爆炸后的起源。美好誘人又充滿新奇和迷惑,大概這就是難忘卻短暫的天堂之旅吧。在這個不安定的空間中,你的身體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你也成為了棲息于其中的物體之一。這個裝置喚起了對劉易斯·卡羅爾的作品《愛麗絲漫游仙境》的聯(lián)想,一個有關視覺、幻覺和夢境的顛覆領域,一個歌頌差異性的場所。
所有人都會從“鏡室”那里得到一些感受,關于死亡和后世的想象。當觀眾從草間彌生的天堂走出來時,有的人看到了“飄渺、寧靜和玄寂”,也有的看到了“一種永恒,自己的渺小和萬物的共生”,還有的人欣喜不已:“原來天堂和我的想象很像?!?/p>
2.增殖重復構筑符號化形象
正是這種簡單到純粹的圓點符號,通過藝術家有意識的“重復”,使精神的虛幻和畫面的真實很好地融合,在給人獨特的視覺感受的同時也引領著欣賞者走進草間彌生,感同身受著她的孤獨、彷徨和恐懼。
從草間彌生大量作品的觀察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她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圓點,并通過在事物之間刻意地制造連續(xù)性,無窮無盡的圓點,來營造一種無限延展的空間,混淆了真實的存在,置身在捉摸不定的真實世界與幻境之間。正是這種簡單到純粹的圓點符號,通過藝術家有意識的“重復”達到精神的虛幻和畫面的真實很好的融合,給人獨特的視覺感受的同時也引領著欣賞者走進草間彌生深淵式的精神空間。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高名潞在《另類方法,另類現(xiàn)代》中也談到了“重復”的表現(xiàn)力,“不少中國藝術家采用重復某一動作或某一形式的方法去使那缺失的自我‘常駐’。從另一角度講,使表現(xiàn)自我的妄念在‘形式重復’和動作連續(xù)的‘無意識’操作中退出,只有使自我的表現(xiàn)欲隱退,真正的自我才會出現(xiàn),自由的冥想才能升華與超越,并接近某種純粹的精神性的東西?!?/p>
后現(xiàn)代藝術的主要方式就是復制,拼帖與挪用,草間彌生恰好迎合了這種流行趨勢,復制和繁殖著她的圓點,直到圓點成為一個符號、名稱、圖標。復制表面上看似乎是摒棄了獨創(chuàng)性,實際上對一種特殊符號的復制本身來講,恰恰是在加強一種獨特性。草間的圓點有著不可阻擋的生命力,自1949年以來圓點占據(jù)著她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導地位,更被定義為草間彌生特有的藝術形式。
二、圓點作為一種自我療傷式的藝術語言
1.“精神病”的視覺幻象
草間彌生的藝術來源于夢和幻覺,并非故弄玄虛和嘩眾取寵,草間彌生把藝術看成治愈自己精神疾病的唯一良藥。沒有痛苦就沒有藝術,這種觀點在草間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佳印證,生活的苦悶讓她早早躲進了精神世界,與自然“相依為命”。
童年生活的壓抑加上不斷產生的幻覺和幻聽摧殘著幼年的草間彌生,使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疾病,她被不間斷的幻聽和幻覺糾纏。在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無限痛苦里,畫畫成為她自我救贖的唯一方式。從那時起,她做起一個困擾她一生且無法醒來的夢,并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下來,她習慣把所有看到的都記錄在速寫本上,這種偏執(zhí)成為草間彌生藝術中的靈感之筆:那些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花紋與圖案,完全扎根于她大腦中不斷出現(xiàn)的幻覺——一張巨大無比的網(wǎng),覆蓋著世界。
2.從自我治療到走向世界
草間彌生運用圓點描繪著她的作品,她的故事,她的個性,以及幾乎一切的事物。草間的作品代表著她和外界交流的方式,表達她的想法的途徑。早在十歲時,草間就繪制了大量以圓點為元素的作品,她最典型的符號波爾卡圓點,前期是為了克服病態(tài)幻覺癥而進行的自我治療,不知不覺地將圓點布滿整個畫面,而到了生命的晚期,圓點則成為愛與和平的代表,草間希望圓點能將愛的信息傳遞到全世界。
概括草間彌生的藝術生涯即:“從圓到圓”。草間的藝術就是借用圓特殊的自然魅力。她惶恐,她遁入圓點,她揮霍圓點,她從圓點中解脫,她所有的創(chuàng)作潛意“消融”于圓點作品。與此同時,她用圓點鈣化了自己的身體,把身體融入到浩瀚的宇宙之中,把愛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愛無限的傳承下去,讓圓點與自身皆成為永恒。
參考文獻:
[1]{日}草間彌生.鄭衍偉譯.無限的網(wǎng)[M].臺灣:木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1.
[2]楊洋.當圓點最后消融—草間彌生藝術作品解讀[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3,1.
[3]高名潞.另類方法,另類現(xiàn)代[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