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紹原是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興趣濃厚,《發(fā)須爪—關于它們的迷信》 是其研究的代表作。在對發(fā)須爪相關迷信做了詳細分析之后,江紹原闡述了自己對迷信等民間信仰的見解。同時也認為,與之相對立的科學具有相對性,因此,對待迷信等傳統(tǒng)信仰應更理性,重視與思考其背后的社會意涵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江紹原;發(fā)須爪—關于它們的迷信;民間信仰
很多傳統(tǒng)民間信仰長期以來被人們視作迷信,常為人們所不屑,而對其進行研究者,江紹原先生可算作是第一人,其著作《發(fā)須爪——關于它們的迷信》是中國“迷信”研究真正意義上的開端,通過以《發(fā)須爪》為代表的一系列相關著作,江紹原對中國“迷信”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引領了中國學術界對迷信等民間信仰的空前關注。周作人對其研究做出了這樣的高度評價:“紹原的研究于闡明好些中國禮教之迷信的起源,有益于學術之外,還能給予青年一種重大的暗示,養(yǎng)成明白的頭腦,以反抗現(xiàn)代的復古的反動,有更為實際的功用。[1] ”
一.江紹原與《發(fā)須爪》迷信研究
江紹原先生在16歲去美國求學,三年后因病回國,成為一名北京大學旁聽生。1920年江紹原被北京大學選派,再一次到美國學習。1923年江紹原回國,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此后,江紹原將研究重心便開始轉移到民俗學上。1927年,江紹原在魯迅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州中山大學開設了沒人敢講的《迷信研究》課程,1930年秋天又在北京大學開設了《禮俗迷信研究》。
《發(fā)須爪》一書,是江紹原進行迷信研究的代表作品,通過描寫和分析前科學時代的人對發(fā)須爪三物的迷信觀念與迷信行為,從而揭示前科學時代人們的道德觀、宇宙觀。這本共150頁的書仍令人折服,在出版后引起不小的轟動?!栋l(fā)須爪》的研究對象只是細小的發(fā)須爪相關的迷信,全書內(nèi)容不多,但是整本書分析和考究細致縝密,占較大篇幅的書中注解也頗有趣味,因此讓閱者讀完之后也覺內(nèi)容詳實,主要內(nèi)容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六個部分:發(fā)須爪可作為藥物治病,從“小兒吻瘡”,到很嚴重的多年吐血;頭發(fā)會使人生病,如果頭發(fā)不小心進入了人胃,不僅沒辦法消化,還會被認為在腹中的頭發(fā)會變成蟲蛇,為人大患;發(fā)須爪與人有同感,如果發(fā)須爪不幸受到蹂躪、折磨,那么發(fā)須爪的主人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發(fā)須爪可以作為人的替代品;修剪發(fā)須爪必須在適宜的時日,要先問人或查書問吉兇;死者的發(fā)須爪,必須將其謹慎埋藏。
二.所謂迷信
所謂“迷信”,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中的一部分,離民眾的生活很近,深入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小之事物,“迷信”中還包含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觀、宇宙觀,因此對此類民間信仰進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前科學時代的人們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封建禮教、三綱五常等觀念控制著社會大多數(shù)人。以魯迅先生的兩部作品為例:《藥》,小茶鋪的老板華老栓為了給兒子小栓治病,花了一大筆錢向劊子手購買了人血饅頭,原因是以華老栓為代表的社會低層人物缺乏科學文化知識,認為人血可以醫(yī)治重病。故事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華小栓還是死了,人血饅頭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蹲8!罚魅斯窃隰斔睦蠣敿易鍪碌南榱稚?,最初祥林嫂死了丈夫到魯鎮(zhèn)魯四老爺家做工時很受歡迎,但祥林嫂被婆家人抓回去,并逼迫其改嫁。當她的第二任丈夫和孩子死后再次回到魯四老爺家做事時,待遇卻完全不同了,因為有改嫁行為,被視為不貞潔,魯四老爺家里的正式場合都會避開她,并且祥林嫂還被告知自己死后一個人會被兩個丈夫爭,于是祥林嫂花掉自己多月的工資,去廟里捐門檻等一系列在現(xiàn)代的我們看起來很荒謬的行為,在祥林嫂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卻是十分有必要的,最終可憐的祥林嫂在一片悲涼中死去。直到故事的最后,這兩部作品中的人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些很愚昧無知的事,而且始終被一種可稱之為迷信的民間信仰所控制。迷信就是用這種隱形的、不易被察覺的控制方式,給人們和社會造成影響。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高速發(fā)展、科學日漸昌明,但依然留存有傳統(tǒng)“迷信”思想,有的甚至生命力正旺盛,尤其是在經(jīng)濟文化不甚發(fā)達的地區(qū)。一位中年婦人眼睛疼,于是剪上一個小紙人,掛到灶頭上,第二天就說不疼了;有小孩子出生,產(chǎn)婦坐月子期間吃的雞蛋留下蛋殼,被婆婆扔到人多的路口,蛋殼被越多的人踩,小孩以后的命運就越好;有小孩子晚上哭鬧不停,第二天清晨便有孩子的父親拿著一張紙貼到路邊的電線桿上,紙上用歪歪扭扭的毛筆字寫著“天黃地綠,小兒夜哭···”;有人結婚,作為親友得要送禮,決定送四百,左邊人說四百的“四”(諧音“死”)不吉利,得送五百,右邊人說五百不吉利,結婚送禮得送雙數(shù)四百;吃飯之前,筷子不能直立插在米飯上,因為其形式如同祭祀上香,這樣會被人斥責不吉利……很有意思的一些小事件,人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做法和想法,或許是因為傳統(tǒng)民間信仰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被長久流傳并留在了現(xiàn)代人們的記憶中。
這些迷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大概是由于當出現(xiàn)一些自己不能解釋的奇聞,如先人托夢、見到鬼火等,于是妄加揣測、加以夸張,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一個社會的常識。其他人怎么會直接相信呢?你不信,可別人相信,受他人強烈影響,也許你也會相信一點;或者,你本來不相信,但如果當你遇到類似情形時,你會怕萬一是真的怎么辦?于是你干脆還是信了,等等一系列過程下來,這樣的事情就真的成為大家共同信服的東西了。
三.結語
傳統(tǒng)民間信仰中包含的部分內(nèi)容對社會具有危害性,使民眾受控制,做出愚昧舉動,因此,人們嗤之為封建落后的“迷信”。江紹原最初研究迷信的目的在于了解迷信真面目,在此基礎上破除迷信,迎接科學文化的洗禮。然而,江紹原在迷信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迷信的背后,是社會的道德觀念和精神支撐,如果將迷信毫不猶豫的破除,那時又該如何填補社會失去迷信之后的“空虛”。此外,江紹原最初對迷信的定義是以科學為參照,但江紹原先生后來意識到了科學也只是相對的概念,也許今天的科學在將來的社會里會被當做與迷信一樣的愚昧無知。
因此,迷信并不單純只是應被破除的迷信,還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文化意義與社會價值。江紹原堅持對“迷信”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找出迷信中包含的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爭取找出其中所包含的超越科學的那一縷“真理”,即迷信作為民間信仰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 江紹原.發(fā)須爪:關于它們的迷信[M].中華書局,2007.
[2] 江紹原.中國禮俗迷信[M].天津:渤海灣出版公司,1989.1.
[3] 蔣明智.略論江紹原的迷信研究[J].民間文化,2000(11-12).
[4] 吳銀玲.迷信何為?——讀江紹原《民俗與迷信》有感[J]. 西北民族研究,2009.3.
[5] 舒瑜.發(fā)須爪中的迷信與道德[J].西北民族研究,2009.
[6] 王文寶.江紹原[J].民俗研究,1990(3).
[7] 李瑋峰.試論江紹原的民俗學研究思想:基于《發(fā)須爪》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1).
[8] 子安余加子.江紹原與Folklore[J].魯迅研究月刊,2002(8).
[9] 方繼孝.江紹原與周氏兄弟[J]. 魯迅研究月刊,2002.
[10] 趙世瑜.江紹原與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J].民俗研究,199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