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地與整地
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排灌良好、土壤砂質的中性或微酸性平地與緩坡地塊。忌重茬和選擇茄科作物,最好選玉米、小麥茬。前作施用長殘效除草劑而未過殘效期地塊不能種植馬鈴薯。整地采用深松整地,要淺翻18~20 cm,深松30~35 cm以上,耙、耢、起壟、鎮(zhèn)壓,待播種。
2種薯處理
2.1選種:在選用脫毒種薯的基礎上,選擇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的健康種薯,嚴格除去畸形有病斑的塊莖,人工播種100-120公斤/畝;機械播種120-150公斤/畝。
2.2困種催芽:種薯播前213-25天出窖,放在溫度13-15度房間,黑暗處,平鋪2-3層,將種薯逐漸暴露在散射光下,每隔2-3天翻動一次,使種薯充分見光,催紫芽,當芽長至0.5-1cm左右時,即可切塊。避免陽光直射、雨淋霜凍。10天左右即可萌芽。用0.5-1ppm赤霉素或0.1-0.2%高錳酸鉀浸種,或噴霧,可提高催芽效果。
2.3切塊:切25-40克為宜,采用雙刀高錳酸鉀消毒的方法。
2.4包衣:用百菌清及微量元素(鉬、硼、銅鋅鎂)拌種,放在通風處1-2天,創(chuàng)傷愈合即可播種。防止播后爛種、殺菌、降低田間發(fā)病率。
3適時播種
一是塊莖形成膨大期與當?shù)赜昙鞠辔呛?,同時應躲過當?shù)馗邷仄冢詽M足對水分和溫度的要求。二是根據(jù)品種的生育期確定播種期,晚熟品種應比中晚熟品種早播,未催芽種薯應比催芽種薯早播。播種方法應根據(jù)各地具體隋況而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3.1開溝點種法在已平整好的地塊,用犁按行距開溝,溝深10~15厘米,隨后按株距要求將準備好的種薯點人溝中,種薯上面再施種肥(腐熟的有機肥),然后再覆土。這種方法簡便易行,生產上應用面積大。
3.2機播法播前先按要求調好株距、行距,再用拖拉機作為牽引動力播種,種薯一律采用整薯,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速度快,省工省力,株行距規(guī)格一致。
4合理密植
構成馬鈴薯的產量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shù)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是由單株結薯數(shù)字與單薯重確定的。而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之間是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shù)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與栽植密度存在著一定依存關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圍內,群體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與個體產量兩個相矛盾因素協(xié)調統(tǒng)一。如果密度小時,雖然單株發(fā)育好,產量高,但由于單位面積內總株數(shù)小,結薯較少,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總株數(shù)多,但單薯重很低,同樣產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fā)育良好,又能發(fā)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從群體和個體協(xié)調發(fā)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6000株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5 田間管理
5.1 施基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大。一般施農家肥30~45 t/hm2,推薦施尿素100 kg/hm2、磷酸二銨250 kg/hm2、硫酸鉀100 kg/hm2(禁用氯化鉀)或馬鈴薯專用肥500 kg/hm2。其中,氮肥總用量的70%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基施,其余作種肥。
5.2 中耕
苗出齊后及時鏟趟。苗高10~15 cm左右鏟趟2次,趟第3次,必須在現(xiàn)蕾前完成兩鏟三趟。
5.3 化學除草
播后苗前進行土壤處理。藥劑有90%乙草胺1.5~2.0 L/hm2+70%嗪草酮600~800 g/hm2,或用72%異丙甲草胺1.8~2.5 L/hm2+70%嗪草酮600~800 g/hm2,或用33%二甲戊樂靈(施田補)4.0~6.0 L/hm2。苗后莖葉處理:雜草2~4葉時,最好于大多數(shù)雜草出齊時施藥。用12.5%烯禾啶1.5~2.0 L/hm2或12%烯草酮0.8~1.0 L/hm2防除禾本科雜草。用48%滅草松(48%苯達松)2.5 L/hm2防除闊葉雜草。
5.4 追肥
視苗情及時追肥。追肥方法可采用溝施、點施或葉面噴施,施后及時灌溉?;士捎媚蛩睾土姿岫@混合追施,施用量100~150 kg/hm2,在第1次鋤草結束后結合中耕培土施于根際。葉面肥可選用磷酸二氫鉀等優(yōu)質葉面肥,封壟前噴施[5-6]。
5.5 培土
一般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出齊苗后進行第1次淺培土,現(xiàn)蕾期高培土,封壟前最后一次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
5.6 灌溉和排水
在整個生長期土壤田間持水量保持60%~80%。出苗前不宜灌溉,塊莖形成期及時適量澆水。雨水多時,及時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收獲前7~10 d停止灌水。
6防治病蟲害
6.1地下害蟲 用5%辛硫磷顆粒劑3kg/畝,拌入化肥和農家肥中施入,基本上可使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免受地下害蟲為害。
6.2蚜蟲 在高溫干旱條件下發(fā)生,可采用2000倍樂果乳油,5%敵殺死,25%速滅殺丁或蚜立克等藥劑,7~10天噴一次,為避免蚜蟲產生抗藥性防治,應交替使用不同的滅蚜劑防治。
6.3早疫病 用50%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噴施一次,共噴2~3次。
6.4晚疫病 可采用保護性殺菌劑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防治。也可采用內吸性殺菌劑70%克露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64%殺毒凡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等藥劑防治。
7適時收獲
根據(jù)品種熟性、塊莖膨大情況、市場需求與產值、天氣情況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確定收獲時間。一般早熟品種出苗后55~70天收獲,中熟品種80~90天收獲,晚熟品種100~110天收獲。
(作者單位:154200黑龍江省蘿北縣農業(yè)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