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養(yǎng)殖戶在養(yǎng)殖牲畜的時候存在多重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牲畜養(yǎng)殖并不像畜牧養(yǎng)殖與其他種類的養(yǎng)殖。養(yǎng)殖戶在養(yǎng)殖的時候一旦發(fā)生傳染性疾病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不僅影響了豬只的健康成長還會給養(yǎng)殖戶帶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在眾多的疾病中,豬水皰是傳染性疾病中一種新型的疾病。豬養(yǎng)殖中一旦引發(fā)該種疾病就會迅速的傳播蔓延。本文就豬水皰病的診斷與防制措施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豬水皰??;診斷;防制措施
0.引言
豬水皰?。⊿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在臨床中又被稱作是豬傳染性水皰病,這種疾病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腸道的一種毒性病毒引起的接觸性、急性與熱性傳染病。這種疾病的臨床確診的主要特點就是豬的鼻端、蹄部、口腔粘膜,甚至是乳房皮膚出現了水皰。這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很難與豬水泡疹(VES)、口蹄疫(FMD)和水泡性口炎(VS)相互區(qū)別。這種疾病首次發(fā)生實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在當時這種疾病屬于一種新型的傳染病。
1.病原菌與臨床癥狀
豬水皰皰疹病毒(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SVDV),是一種小核酸病毒科(Picomaviddae)腸道病毒屬(Entervirus)創(chuàng)[1]。這種病毒粒子呈現出球形,經過切片檢查就會發(fā)現球形直徑為23nm左右,使用鱗鎢酸負法進行測定發(fā)現球形直徑為29nm,使用沉降法檢測球形直徑是28.6nm。檢查的時候還發(fā)現病毒粒子在細胞中呈現出晶格排列,在病變細胞內的呈現出環(huán)形串珠狀排列。經過細胞病理學檢查就會發(fā)現病毒主要是由裸露的二十面體對稱衣殼與含有單股的RNA組成。即使病毒不會催乙醚產生敏感性,那也就可以充分說明無類脂質囊膜。這種病毒在低溫環(huán)境下可以長期的保存。在檢測的時候就會發(fā)現病毒可以在污染的豬舍中存活2個月以上的時間,患病豬只的肌肉、腎臟與皮膚保存在零下20℃的時候,即使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觀察的時候就會發(fā)現病毒并未出現任何的變化。經過3個月的時間仍舊可以在病毒豬肉中檢測出病毒,使用3%的NaOH溶液在33℃的環(huán)境,經過24h可以殺死水皰中的病毒,而在1%的過氧乙酸環(huán)境內就經過1h就可以殺死病毒。
患病豬只的初期階段主要表現為跛行,患病豬只在硬質地面上行走會表現的非常明顯,通常情況下會弓背行走。如果出現疼痛的情況下或者是臥病不起的時候,豬只個體會表現出明顯的增大情況。在患病的時候豬只體溫通常都會高于正常體溫的3℃左右。這種疾病的損傷部位主要發(fā)生在蹄交叉間、蹄冠部,同時也有可能擴展到蹄的底部,部分患病豬只還會伴隨著蹄殼脫落,甚至是脫殼的情況[2]。水皰與繼發(fā)性潰瘍也有可能會出現在鼻鏡部、乳頭、口腔上皮與舌部。通常情況下,接觸感染在經過3d左右的潛伏階段就會出現原發(fā)性水皰。豬只在發(fā)病的3周左右就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這種疾病的發(fā)病概率產生的差別也會體現在爆發(fā)點上,有的情況下會超過10%,同時也有的情況可以達到100%,這種疾病的死亡率較低。在對哺乳母豬進行實驗感染的時候發(fā)現,其哺育的仔豬發(fā)病概率與死亡率都比較高。針對已經確診的感染豬只與其他接觸的豬都可能會產生較高的抗體,并且可以維持至一個月的時間。自然感染的時間通常為3d左右有的情況下會延長至7d甚至是更長。人工感染的時間最早是36h。
2.鑒別診斷
這種疾病與水皰疹、口蹄疫以及水皰性口炎非常相似,單純的口蹄疫會引起牛、樣、駱駝等偶蹄動物發(fā)病。水皰性口炎不僅可以傳染給牛、羊、豬還能夠傳染給馬。而水皰疹以及水皰病只能將病毒傳染給豬,不會對其他的家禽進行傳染。因此,臨床在確診這種疾病的時候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首先,動物接種。將這種病毒分別接種在2日齡的小鼠與7-9d日齡的小鼠上,如果兩組小鼠全部死亡,則可以確診為口蹄疫,但是如果2日齡的小鼠死亡,7-9日齡小鼠不死,就可以確診是豬水皰病。將景源君在PH3-5的緩沖液中處理半小時,接種1-2日齡小鼠,小樹死亡就可以確診是豬水皰病,反之則為口蹄疫。其次,可以進行病毒分離與鑒定。最后,血清學診斷。經常食用的包括了反向間接血凝實驗、補體結合實驗以及免疫熒光實驗。
3.防治措施
針對豬水皰病癥,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夠避免該種疾病繼續(xù)蔓延,同時有效減少養(yǎng)殖戶的損失。首先,封閉養(yǎng)殖場[3]。一旦發(fā)現存有該種病毒,且有豬只已經患有該種疾病就需要封閉養(yǎng)殖場。制定和執(zhí)行各項防疫措施。嚴格控制外來人員與進出車輛。對豬舍需要定期滅鼠、滅蟲與滅蠅燈,加強養(yǎng)殖場內的消毒凈化,避免外來病原菌侵入到養(yǎng)殖場中。其次,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養(yǎng)殖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血清免疫學監(jiān)測結果,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通過免疫程序來達到豬群免疫效果。對于注射疫苗母豬在懷孕的初期階段與分娩前的1個月需要分別接種1次,在仔豬40日齡與80日齡的情況注射一次,就能夠獲得比較強的免疫力。再次,加強免疫檢疫與效果監(jiān)測工作。在購買仔豬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可在病區(qū)購買,這樣非常容易將病毒引入到養(yǎng)殖區(qū)域內。仔豬購買后還需要進行接種,免疫。最后,加強健康豬群的觀察。在患病期間需要不斷加強對健康豬群的觀察,如果存在可疑的患病豬只,需要進一步確診。
3.結語
總而言之,在養(yǎng)殖戶養(yǎng)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對豬疾病的預防,尤其是針對比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麗萍,朱仕炯.豬水泡病診斷要點和控制方法[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2,13(6):79-80.
[2]陳慶勛,孫凌志,榮兵,等.豬水皰病的綜合防治[J].中國豬業(yè),2013,3(12):39-40.
[3]尹慶東,于曉東,姜秀剛,等.豬水泡性疹病的診斷及防治[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0,18(8):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