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莖、莢及種子。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和子葉片出現(xiàn)圓形或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氣候干燥時,病斑擴展緩慢。當氣候適宜、低溫多雨時,病斑可蔓延至生長點,使幼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后,初現(xiàn)褪綠色小圓斑,逐漸發(fā)展成為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狀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潮濕時,葉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發(fā)病重時,病斑布滿整個葉片,病斑融合,導(dǎo)致葉片枯死脫落。莖部染病后產(chǎn)生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變成淡灰色,從皮孔中又長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處密布小黑點莢斑圓形或橢圓形,邊緣紅褐色,中央灰色,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豆粒上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也有的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輕病粒上僅產(chǎn)生褐色小點。
藥劑防治: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葉部發(fā)病初期噴藥1次,花莢期再噴1次,噴灑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多菌靈膠懸劑5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田間第1次施藥的關(guān)鍵時期是始莢期至盛莢期。
二、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以植株上部葉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這時病株的莖部已斷續(xù)發(fā)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縱剖病株莖部,則見內(nèi)有黑色圓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莖中空皮層往往爛成麻絲狀,病株外部菌核易脫落。莢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結(jié)莢,最后全莢呈蒼白色,輕病莢雖可結(jié)粒,但病粒腐爛或干縮皺癟。大豆菌核病菌屬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莖上形成的菌核圓柱形或鼠糞狀,不規(guī)則形。外部黑色,內(nèi)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組織狀。菌核在多雨、潮濕并有光照條件下才能萌發(fā)形成子囊盤。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種子間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環(huán)境適宜時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成為田間初侵染來源。菌核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fā)生重,地勢低洼、重茬地種和向日葵茬地發(fā)生重;此外,施氮肥過多,大豆生長繁茂,莖桿軟弱,倒伏地段發(fā)病重。過度密植地,以及鄰近向日葵的豆田發(fā)病較重。
藥劑防治:在大豆開花期,大豆菌核剛開始萌發(fā)出土至子囊盤形成盛期,即發(fā)病初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農(nóng)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噴灑防治,每隔7d噴1次,共噴2~3次,防效可達85%以上。
三、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俗名小紅蟲,屬鱗翅目小卷葉蛾科。以幼蟲蛀入豆莢食害豆粒,輕者蟲食率2%~5%,重者達7%~10%以上,嚴重影響大豆品質(zhì)和產(chǎn)量。成蟲是暗褐色小蛾,體長5~6mm,翅展12~14mm,前翅雜生灰、黃、褐色,前緣有外斜的10余條黑紫色短斜紋。卵為橢圓形,稍扁平,黃褐色。初孵化的幼蟲淡黃色,頭部黑色;入莢后的2齡幼蟲體色乳白;4齡幼蟲逐漸變?yōu)轷r紅色;脫莢入土后的幼蟲由紅變黃。蛹為長紡錘形,赤褐色,體長5~7mm。繭有越冬繭和羽化繭之分。
藥劑防治:當田間成蟲盛發(fā)期,連續(xù)3d累計100m雙行蛾量達100頭以上,或平均100莢卵量達20粒開始防治。①敵敵畏熏殺成蟲。在8月5日左右成蟲盛發(fā)期防治,方法是將玉米瓤每1cm分斷成1節(jié),浸入敵敵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將吸足藥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壟、每前進5步的密度夾在大豆分枝上。②防治幼蟲。于8月中旬用2.5%敵殺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靈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對水150~300kg/hm2噴霧1次即可。
四、紅蜘蛛
紅蜘蛛屬蜱螨目葉螨科。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葉背面吸取汁液。被害葉初呈黃白色斑點,以后漸變成銹褐色大斑,嚴重時全葉變黃卷縮,枯焦。造成植株枯死,減產(chǎn)嚴重。雌性成螨橢圓形,體長0.4~0.6mm,紅褐色,體背兩側(cè)各有黑褐色長斑1塊,有時分隔成前后2塊。雄螨體長0.25~0.35mm,體色紅、黃、綠或黑綠色。卵圓球形,光滑,初產(chǎn)時無色,漸變暗紅黃色。幼螨近圓形,有足3對。初孵時無色透明,取食后變?yōu)榘稻G色。若螨有足4對,紅色,體側(cè)有明顯塊斑。
藥劑防治:用2%阿維菌素2 000~3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 000倍液,或73%克特乳油2 5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d噴1次,連噴2~3次。
五、大豆蚜蟲
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黑龍江最為嚴重。大豆蚜蟲以成蟲和若蟲聚集在嫩葉、嫩枝上吸取汁液為害,作物受害嚴重時葉片卷縮,生長停滯,植株矮小,結(jié)莢稀少,百粒重降低,是大豆生長期的重要害蟲;如不及時防治,常導(dǎo)致植株死亡,一般減產(chǎn)20%~30%,甚至減產(chǎn)50%以上。蚜蟲又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常造成混合侵染。
藥劑防治:用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1 000倍液,或40%克蚜星乳油800倍液,藥效可維持10 d左右?;蛴?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
六、地老虎
地老虎俗名截蟲,屬鱗翅目夜蛾科。以幼蟲為害大豆,將莖基部咬斷,造成作物嚴重缺苗斷壟,甚至毀種。白邊地老虎成蟲體長15~18mm,翅展42~45mm,灰褐色。前翅有明顯的灰白色寬邊,環(huán)形紋、腎形紋皆為灰褐色。幼蟲體長43~46mm,腹部背面毛片后面2個比前面2個稍大,臀板黃褐色,體表光滑無顆粒。
藥劑防治:①毒餌誘殺。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0.5 kg、豆餅50kg、水50kg配成毒餌。先將豆餅粉碎、炒香,然后用水溶化敵百蟲,再與豆餅混拌均勻,于傍晚撒在被害田,用量15~20kg/hm2。幼蟲夜出活動取食毒餌后中毒死亡。②用總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藥劑總含量10%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作者單位:150300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種子服務(w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