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地塊,前造不宜是茄科作物和花生,并符合NY 5010 的規(guī)定。
11月~1月播種育苗,2月~3月定植,秋種6月下旬~7月上旬播種育苗,7月下旬~8月定植,冬種8月下旬~9月上旬播種育苗,9月~10月定植。
品種選擇
選擇安椒系列中耐熱、抗病、豐產(chǎn)、果肉厚、耐貯運的品種。推薦選用安椒12號、安椒15號和安椒16號等。
育苗、播種前的準備
育苗設施
根據(jù)育苗季節(jié)、氣候條件的不同選用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陽畦等育苗設施,有條件的可采用穴盤育苗和工廠化育苗,并對育苗設施進行消毒處理,創(chuàng)造適合秧苗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
4.2.1.2 營養(yǎng)土
因地制宜選用無或少病蟲源的田土,腐熟廄肥,按7‥3配制,此外,每立方米營養(yǎng)土中再加入過磷酸鈣1kg,硫酸鉀0.25kg,尿素0.25kg,將配制好的營養(yǎng)土均勻鋪于播種床內(nèi),厚度 10cm。
4.2.1.3 播種床
按照種植計劃準備足夠的播種床。每667m2栽培面積需準備播種8m2~10m2。
4.2.1.4 床土消毒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比例混合后,按每m2用藥10g與過篩細土混合成藥土,播種時一半鋪在苗床上,另一半用以覆蓋種子。
4.2.2 種子處理
4.2.2.1 種子質量
符合GB 16715.3—1999中2級以上要求。
4.2.2.2 消毒處理
在浸種之前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10%的磷酸三鈉浸泡25min~35min或用1%硫酸銅溶液浸泡5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3次~4次,放于20℃~30℃的溫水中浸種8h~10h。
4.2.2.3 催芽
將消毒浸種后的種子置于25℃~30℃的條件下催芽,每天翻動種子4次~5次,并用清水搓洗1次,6d~7d露白即可播種。
4.2.3 播種
4.2.3.1 播種量
根據(jù)種子大小及定植密度,一般每667m2大田用種量50 g~60g。
4. 2.3.2 播種方法
將播種床上的營養(yǎng)土整平澆足底水,水滲下后將催出芽的種子均勻撒在床面上,覆藥土1cm左右。
4.2.4 苗期管理
4.2.4.1 溫度
冬春育苗靠塑料小拱棚或塑料大棚進行保溫,夏季育苗用遮陽網(wǎng)或水簾來通風降溫。
4.2.4.2 光照
冬春育苗盡可能增加光照時間,可采用在棚內(nèi)架設日光燈的方法。
4.2.4.3 水分
視苗床干濕情況適當澆水。結合防病噴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次~2次。
4.2.4.4 分苗或間苗
幼苗在2葉1心到3葉1心期,分在營養(yǎng)缽中,每缽1株,分苗前1天,澆足起苗水,不分苗的要在幼苗4葉1心時進行間苗,使苗距達到3cm。
4.2.4.5 分苗后肥水管理
分苗后1周內(nèi),為促進根系恢復生長,要保持較高的地溫,適溫為18℃~20℃,白天氣溫要求25℃~30℃,夜間盡量保持在18℃~20℃,約1周后發(fā)出新葉。緩苗結束,為防止幼苗徒長,需逐步通風降溫,白天氣溫25℃~28℃,夜間15℃~18℃,最低不應低于15℃。分苗以后到新根長出前一般不澆水,在生長過程中,如果睛天上午11時至下午2時葉片出現(xiàn)萎蔫,要適當澆水。苗期追肥2次~3次,每隔7d~10d一次,以淋施三元復合肥為主,濃度為0.5%以下。
4.2.4.6 煉苗
早春栽培時,定植前7d~10d進行低溫煉苗,白天溫度可降至20℃左右,夜間降至10℃~12℃。
4.2.4.7 壯苗指標
植株健壯,苗子具有12片左右展開葉,株高20cm,莖粗0.4cm,節(jié)間短,葉深綠,無病蟲害,植株頂端已顯花蕾。
4.3 定植
4.3.1 整地施基肥
深耕細耙,每667m2施堆肥1000 kg~1500 kg,過磷酸鈣50kg,石灰50 kg~70kg,也可適當施入一些鉀肥,如硫酸鉀30 kg~40kg,或直接施入優(yōu)良商品綠色有機肥150 kg~200kg。
4.3.2 定植方法及密度
種植規(guī)格一般為1.3m左右包溝,畦高25 cm,每畦兩行,品字型栽植,畦內(nèi)行距40cm,株距30 cm~40cm,每667m2定植密度3000株~4000株。
4.4 田間管理
4.4.1 肥水管理
定植成活后,約4d~5d進行追肥,前期用0.4%的左右的尿素淋施,在座果前,應控制灌水,淺中耕,并在根際培土,防止植株后期倒伏,坐果后特別是大量結果時,必須加強肥水管理,保證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均衡發(fā)展,在緩苗后每667㎡追施尿素10kg,過磷酸鈣10kg,結果初期可追施商品綠色有機肥20kg~25kg。之后每采收兩次,追肥一次,每667㎡追施三元復合肥10kg~15kg。
4.4.2 整枝?
摘除門椒以下長出的側枝,到后期要摘除下部老葉,提高通風效果。
4.5病蟲害防治
4.5.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控制原則。
4.5.2 農(nóng)業(yè)防治
針對當?shù)刂饕∠x控制對象,選用高抗多抗的品種,實行嚴格輪作制度,不與茄科蔬菜連作;可與禾本科作物、十字花科蔬菜輪作3年以上;可與大蒜套種,減輕發(fā)病。采用高畦栽培,使用配方施肥。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肥和鉀肥;清潔田園,發(fā)病初期及時消除病株、病葉、病果,并攜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
4.5.3 物理防治
溫湯浸種;利用性引誘劑誘殺成蟲;高壓汞燈、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殺滅成蟲。
4.5.4 生物防治
4.5.4.1 天敵
積極保護利用天敵,防治病蟲害。
4.5.4.2 生物藥劑
采用病毒、線蟲等防治害蟲及植物源農(nóng)藥如藜蘆堿、苦參堿、印楝素等和生物源農(nóng)藥如齊墩螨素、農(nóng)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農(nóng)藥防治病蟲害。
4.5.5 主要病蟲害與藥劑防治
4.5.5.1 藥劑防治的原則和要求
使用藥劑時,嚴格按照GB 4285《農(nóng)藥安全使用標準》、GB/T 8321《農(nóng)藥合理使用標準》的規(guī)定執(zhí)行,農(nóng)藥用量和安全間隔期按附錄A的規(guī)定執(zhí)行。
4.5.5.2 主要病蟲害與藥劑防治
4.5.5 .2.1 猝倒病
可用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上述藥劑交替使用。
4.5.5.2.2 立枯病
發(fā)病初期用5%井岡霉素1500倍液。若猝倒病、立枯病并發(fā),可噴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加50%福美雙粉劑800倍液。
4.5.5.2.3 病毒病
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2%好普水劑 600倍噴霧,隔10d左右1次,連續(xù)防治3次~4次。
4.5.5.2.4 炭疽病
用30%琥膠肥酸銅(DT)400倍~500倍液,或50%葉斑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倍~500倍液,或50%施保功粉劑1500倍液,每隔7d~10d噴一次,連續(xù)2次~3次。
4.5.5.2.5 灰霉病
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每隔7d左右噴一次,連噴2次~3次。
4.5.5.2.6 瘡痂病
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4000倍或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每隔7d~10d噴一次,連續(xù)防治2次~3次。
4.5.5.2.7 疫病
發(fā)病初期噴灑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75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每隔7d~10d噴一次,連續(xù)2次~3次,病害嚴重時需隔5d~7d噴一次,連續(xù)2次~3次。
4.5.5.2.8 早疫病
發(fā)病初期可選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上述藥劑交替使用,每隔7d左右噴一次,連噴2次~3次。
4.5.5.2.9 枯萎病
可用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2.5%適樂時懸浮劑500倍液灌根,每穴灌藥液0.5L,視病情連灌2次~3次。
4.5.5.2.10 青枯病
進入發(fā)病階段,預防性噴淋可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300倍液,或?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隔7d~10d一次,連續(xù)防治3次~4次。
4.5.5.2.11 棉鈴蟲、蚜蟲
可2.5%功夫乳油3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2000倍~3000倍液噴霧,在2齡以前用藥。
4.5.5.2.12 白蜘蛛、茶黃螨
可用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8%蟲螨克乳油2000倍液噴霧。
4.5.5.2.13 煙青蟲
可用5%美除乳油1500倍液, 或40.7%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2.5%菜喜膠懸劑1000倍液、交替使用,在下午至傍晚噴藥。
采收
當果實已充分長大,果肉厚,堅實,有光澤時可采收。植株下部的果實成熟后應及時采收,以免影響上部的果實的生長。采收時要細致,不要損傷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