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斑病是河南省周口、商丘、漯河等地的玉米主要病害,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fā)生,中后期發(fā)生嚴重,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苞葉等,在大發(fā)生年份,感病品種平均減產(chǎn)30%左右,嚴重地塊減產(chǎn)可達50%以上。
一、癥狀:
1、玉米大斑病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波及葉鞘和包葉。田間發(fā)病始于下部葉片,逐漸向上發(fā)展。發(fā)病初期為水漬狀青灰色小點,后沿葉脈向兩邊發(fā)展,形成中央黃褐色,邊緣深褐色的梭形或紡錘形的大斑,濕度大時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產(chǎn)生灰黑色霉狀物,致病不縱裂或枯黃萎蔫,果穗包葉染病,病斑不規(guī)則。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證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以上,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guī)則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yōu)榍嗷疑?,最后變?yōu)楹谏範钗铮床【姆稚咦庸<胺稚咦?,嚴重時葉片變黃枯死。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fā)病,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guī)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多雨潮濕天氣,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
2、玉米小斑病癥狀:主要危害葉、莖、穗、籽等,病斑橢圓形、長方形或紡錘形,黃褐色、灰褐色。病斑上具輪紋,高溫條件下病斑出現(xiàn)暗綠色浸潤區(qū),并班呈黃色小點。玉米小斑病的癥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數(shù)量一般比較多。
二、發(fā)病規(guī)律:生長季節(jié),越冬菌源產(chǎn)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約經(jīng)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病害的流行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第一,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第二,存在大量病菌:病原菌依附在病殘組織內(nèi)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種子可能帶少量病菌。由初期染源侵染所致病斑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第三,具有適宜發(fā)病的環(huán)境條件。氣溫適宜,又遇到連陰雨天,病害發(fā)生迅速,易大流行,氮肥不足發(fā)病較重。
三、防治方法
病源:稱玉蜀黍凹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有性階段稱旋孢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1、選用抗耐病品種。首先要選用抗病品種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徑。如先玉335、鄭單958、德單5號、滑玉15、漯單9號等。
2、改善栽培技術(shù),增強玉米抗病性:均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和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低洼地注意田間排水。輪作倒茬深翻可減少菌量,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發(fā)病初期,底部4個葉發(fā)病以前打掉下部病葉,可減輕發(fā)病程度。適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強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種在缺水時也不能表現(xiàn)出其抗病潛力。
3、秋收后及時清理田園,減少田間病株,發(fā)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葉,減少繼續(xù)侵染。
4、藥劑防治: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觀條件限制,可重點對制種田、間作田和高產(chǎn)試驗田等進行藥劑防治。于病情擴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當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左右時,開始噴藥。功效較好的藥劑種類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或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0%克瘟散乳劑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稻瘟凈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必要時隔7天左右再次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