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是日常廚房里的必備之物,北方以大蔥為主,它不僅可作調(diào)味之品,而且能防治疫病,可謂佳蔬良藥。大蔥多用于煎炒烹炸,南方多產(chǎn)小蔥,是一種常用調(diào)料,又叫香蔥,一般都是生食或拌涼菜用。這里主要講的是產(chǎn)于北方的大蔥。 大蔥,屬百合科蔥屬,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又稱菜伯、和事草等。主要以葉鞘組成的假莖和嫩葉供食用。原產(chǎn)于中國西部和蘇聯(lián)西伯利亞,是由野生種在中國馴化選育而成,后經(jīng)朝鮮、日本傳至歐洲。
一、概述?大蔥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為我國北方的特產(chǎn)蔬菜之一,是北方人民喜愛的一種調(diào)味品。從黃河流域到東北各地都有栽培。近年來,南方的栽培面積也在逐年擴大。
大蔥食用部分是肥大的假莖蔥白和嫩葉,富含蛋白質(zhì)和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C含量也比較高,還含磷、鐵等礦物質(zhì),特別富含辛香風味的硫化丙烯,有殺菌、預防風濕及防治心血管病等功效。大蔥可以周年供應,產(chǎn)量高,栽培較容易,病蟲害也較少,既耐貯藏又耐運輸。它在一般氣候、土壤條件下均能生長良好,它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蔬菜和重要的調(diào)味品,不僅暢銷國內(nèi),出口量也逐漸增加。我國大蔥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和歐美國家,部分銷往港、澳地區(qū)。日本國內(nèi)年產(chǎn)約54萬噸,近年來,從中國進口數(shù)量劇增。蔥由外貿(mào)加工企業(yè)收購后,進行保鮮或加工后運銷海外。特別是發(fā)展迅速的出口日本的保鮮蔥,見效快,收益高,頗受廣大外貿(mào)企業(yè)和農(nóng)民的歡迎。
二、類型和品種
1.類型:依據(jù)大蔥分蘗習性的不同,可分為普通大蔥和分蘗大蔥。普通大蔥 植株高大,營養(yǎng)生長期間無分蘗。按假莖形態(tài)又可劃分為長白型、短白型和雞腿型。①長白型:假莖高大,長/粗比值大于10。產(chǎn)量高,需要良好的栽培條件,大蔥是蔥類蔬菜之一,產(chǎn)量高,栽培容易,病蟲害較少,既耐貯藏又耐運輸。它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蔬菜和重要的調(diào)味品,不僅暢銷全國,并可大量出口換回外匯。大蔥適于pH6.5-7.5的壤土栽培。育苗地要求肥活疏松,底墑充足。出苗期要防止表土板結,幼苗開始迅速生長時追肥一次,定植前10-15天控制土壤水分,防止徒長倒伏。6月至7月定植,長白型品種行距70cm,短白型和雞腿型品種行距50cm左右,株距均為5cm左右。為了增加假莖入土深度,長白型品種開溝深(地平面以下)15cm,短白型品種開溝深10cm左右,刨松溝底,蔥苗栽于溝內(nèi),入土深5-7cm,正常生長的大蔥1000公斤需吸收氮2.7公斤、磷0.5公斤、鉀3.3公斤。生長期間土壤水解氮低于80ppm時需追施速效氮肥。補充磷、鉀肥可提高產(chǎn)量和改進品質(zhì)。
三、播種 大蔥種子細小,種皮堅厚,子葉出土,幼苗生長較緩慢,苗期長。為縮短占地時間,便于管理均進行育苗移栽。苗床地不可重茬。前作收獲后,深翻施肥,一般做成寬(連溝)1.4米的高畦。苗床應精細整理,播前床面滲透水,用新籽撒播,每畝大田用種量為75—100克。播種后覆土2厘米,然后覆蓋稻草或薄膜,以增溫保濕,加快出苗。苗期管理 一般播后6—8天苗出齊時揭去覆蓋物。幼苗期植株生長量少,葉片蒸騰小。出苗后到三葉期,要控制肥水,使根系發(fā)育健壯。幼苗期要間苗1—2次,除去過密的弱苗,苗距7—10厘米,并拔除雜草。定植 大蔥定植一般在(6月上旬)到小暑(7月上旬)期間。當蔥秧長到高30—40厘米,橫徑粗1—1.5厘米時正適于移植。移栽前1—2次苗床滲透水,起苗時要對種苗進行選擇及分級。摘去枯葉,剔除病蟲傷苗,選粗壯、不分叉的苗,并按苗大小分別栽植,定植密度,一般行距100—120厘米,株距2.5—3厘米。苗株數(shù)2.2萬株。載植的深度以露心為宜。
四、田間管理?定植后進入炎夏季節(jié),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理機能減弱,生長緩慢。此時,如不過于干旱不宜多澆水。雨后排水防澇,以免引起爛根、黃葉和死苗。應多次中耕、松土、除草,促進根系發(fā)育。高溫季節(jié)的管理,主要是防澇和除草保苗,旺盛生長季節(jié)要求充足的土壤水分。培土防止蔥棵倒伏,軟化假莖,是大蔥栽培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植株開始旺盛生長,假莖高度超過地平面時,結合追肥進行雍土平溝。當假莖高于地面10cm左右時培土。長白型品種培土兩次,假莖入土30-40cm。短白型和雞腿型品種培土一次,假莖入土20cm左右。如果生長期間沒有培土,可在收后將植株直立排放在軟化床內(nèi),從假莖間隙填撒沙土,床底保持濕潤,上部防雨淋。溫暖季節(jié)25天,冷涼季節(jié)40天左右即可完成軟化。此法軟化損耗較大,但栽培期間可以密植,易獲高產(chǎn)。大蔥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從幼苗到抽薹前均可收獲食用。除在秋季培育充分生長的大蔥外,各地還在其他季節(jié)栽培收獲小蔥(營養(yǎng)體未充分長成的蔥)。采種。有成株和半成株兩種采種方式。成株采種:以秋季充分成長的大蔥做種株,便于嚴格選種,但成本高。
秋季是蔥葉和蔥白生長盛期,須及時澆水、追肥、培土,促進蔥白迅速生長。澆水應勤,要經(jīng)常保持蔥田土壤濕潤,收獲前1周停止?jié)菜榱耸[白的生長和軟化,8—9月份要追肥和培土3—4次。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增施過磷酸鈣和草木灰,一般每隔15天左右施1次。每次畝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15公斤。培土須在上午露水干后,但土壤尚涼爽時進行,每隔半個月培土1次。最后培成高壟,每次培土以不埋沒蔥的心葉為度。大蔥主要病害有紫班病和霜霉病等,主要蟲害有蔥薊馬和蔥蠅等,發(fā)生后要及時用藥防治。
五、收獲 大蔥收獲時,可用四齒或鐵锨將蔥壟一側(cè)挖深,露出蔥白,用手輕拔即可拔出蔥株。收獲時忌猛拔猛拉,避免損傷假莖,拉斷莖盤或斷根,而降低商品蔥的質(zhì)量。收獲后的大蔥應抖凈泥土,攤放在地里,每兩溝蔥并成1排,在地里晾曬2—3天。待葉片柔軟,須根和蔥白表層半干時,除去枯葉,分級棒捆,每捆7—10千克。不可隨便堆放,以防發(fā)熱腐爛。大蔥收獲時還應避開早晨霜凍,應待日間氣溫上升,蔥葉解凍時再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