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土高原地區(qū)的人民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水土流失,在與水土流失長時間的斗爭當中,當地人民發(fā)現淤地壩能夠有效的攔截泥沙,并且在保持水土不受流失的基礎之上利用淤地進行造田工程,有效的增加糧食的產量,對水土保持工程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文章主要對淤地壩建設的作用和現狀進行概括分析,面對淤地壩建設中水毀問題的原因進行探討,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淤地壩;水毀問題;措施
黃土高原的淤地壩建設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對淤地壩工作規(guī)范化建設進行不斷的完善,因此在黃土高原的淤地壩建設當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生態(tài)和經濟、社會效益。雖然現如今黃土高原地區(qū)的淤地壩建設十分的成功,幫助黃土高原地區(qū)大多數的人民解決了糧食問題,但是歷年來水毀問題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所造成的影響還未解決,導致淤地壩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因此要想大規(guī)模的建設淤地壩,就需要有效的解決淤地壩建設中的水毀問題。
1 淤地壩水毀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超標準暴雨洪水
淤地壩的垮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超標準洪水導致的,在上個世紀末的1994年,黃土高原地區(qū)就受到了兩次暴雨洪水的沖擊,由于部分地區(qū)的降雨量遠超過50mm的面積,并且有部分地區(qū)降雨量超過了100mm,超過了現有淤地壩的防洪標準,當地的暴雨中心是黃土高原中的綏德縣,暴雨過后綏德縣的水毀淤地壩接近八百座,占到全縣總壩數的五分之一。而引發(fā)淤地壩水毀問題的暴雨洪水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雨量大;二是強度高;三是面積廣,由于當年降雨量高于歷年,導致當地人民沒有開展任何的淤地壩防護措施建設來抵御超標準的暴雨洪水。
1.2 缺少骨干工程
在對被暴雨洪水影響的眾多淤地壩進行調查后發(fā)現,若是有防洪骨干工程建設的則沒有出現干溝垮壩的情況。例如山西省的南曲溝中就建設了全攔全蓄的淤地壩,當日降雨達到了93mm的情況下全縣的其他沒有建設防洪骨干工程的淤地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而建設防洪骨干工程的淤地壩則沒有出現任何損毀現象。其他的干溝內雖然建設著大型的淤地壩,卻大部分被淤泥堆滿,無法發(fā)揮出攔洪的作用,因此當暴雨洪水來臨的時候上游壩被沖毀之后,立刻引起了連鎖的反映,導致下游壩庫出現了損毀情況。
1.3 滯洪能力不足
由于黃河流域的淤地壩在長時間的利用中,其庫容基本被淤泥堆滿,因此其滯洪能力受到了嚴重的降低,并且由于大部分的淤地壩沒有提供完善的泄洪設備,所以只要遇見較大的洪水或者暴雨,就容易導致淤地壩的損毀,引發(fā)一系列的事故產生。大多數的淤地壩庫容淤滿后,經受暴雨后只能依靠蒸發(fā)來排放洪水,但是所耗時間較長,若是沒有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補救,可能出現潰壩的情況。
1.4 建筑物質量較差
大部分的淤地壩建設時間較長,由于當時的資金不夠充足,防水設施的建設一般都利用埋線膠管或是陶瓷管來進行,或者是采用土溢洪道來進行排水泄洪,容易在泄洪中導致涵管淤塞的情況,也可能發(fā)生溢洪道底部被洪水拉深沖長,導致淤地壩水毀。
1.5 坡面治理差
大多數垮壩的溝道都存在有坡面治理差的問題,相對水毀損失較少的流域坡面治理都比較高,由于坡面的治理程度比較高,林草植被的保護較好、梯田坡面較多所以對泥沙徑流的攔蓄作用較強,溝道的壩系基本處于安全的狀態(tài)之中,可以說明流域的坡面治理能夠有效保證流域溝道壩系的安全利用。
1.6 管護工作不到位
由于各個地域對于壩地的使用權不一致,所以經常出現基層干部變動的情況,在進行農業(yè)生產的時候,市場出現掠奪性經營的情況,不重視維修工作和養(yǎng)護,任職期間,當工程出現問題的時候,無法及時找出原因,處理速度較慢。
2 解決淤地壩水毀問題的措施分析
2.1 提高淤地壩設計洪水標準
為了幫助淤地壩的快速發(fā)展,就需要淤地壩在洪水設計方面具有更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通過綜合分析淤地壩在設計洪水標準的各個方面,對工程的投資、效益和安全進行設計分析。現如今大多數的洪水標準設計都采用十年至三十年一遇,但是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這種設計標準不符合現代人們對淤地壩的設計需求,利用經濟計算的方式從投資回收期和使用年限等方面來設計大、中、小三類的淤地壩洪水標準。首先對于不計劃加高的淤地壩設計,需要將最低洪水標準設定為50年一遇;其次對于失事后的淤地壩,若是對下游的小型淤地壩不會產生較大的威脅,則采用10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最后針對失事后可能對下游淤地壩造成較大威脅的淤地壩則采用30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
2.2 提高工程設計的標準
在設計淤地壩工程的時候很難得出概化的模式,受到淤地壩所處地形和地址條件等的影響,設計者需要從經濟的角度出發(fā),對淤地壩的不同配套形式進行綜合的分析,討論其投資和收益是否成正比,將壩體、泄水洞和溢洪道這種方案與壩體和泄水洞方案進行對比,選擇投資少而收益高的方案來進行淤地壩的工程設計。而在工程設計的時候,由于利用壩地的前期溢洪道基本不起任何的作用,當淤地面接近溢洪道的底部后,溢洪道已經無法起到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只有泄水洞能夠提高耐淹的時間。
2.3 落實淤地壩的管理管護責任制
在建設溝道壩系的時候,需要考慮到淤地壩的規(guī)模和功能,將分級投資建設貫徹落實到實際當中。淤地壩的建設管理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行業(yè)管理體系,只有相關的行業(yè)主觀部門對淤地壩的規(guī)劃設計和立項施工以及驗收進行有效的行業(yè)管理,各個地區(qū)部門以及行業(yè)在水利水保部門當中接受統(tǒng)一的指導,以此來建設淤地壩,結合治溝骨干工程的經驗和淤地壩產權制度改革的經驗提高建壩和管壩的積極性。
2.4 對淤地壩壩坡面采取適當防護措施
在調查分析后發(fā)現,只有當淤地壩的坡度達到15°左右的時候,受到的侵蝕逐漸加大,受到侵蝕的主要坡度為10°到70°之間,由于斜坡下距離壩頂的距離不斷的增加,導致坡面上的徑流不斷累積,以此加大了徑流的侵蝕和輸移能力。但是目前的淤地壩坡度和坡長對壩坡坡面的侵蝕程度比較嚴重,對壩體的安全有較大的影響,所以針對坡度和坡長對淤地壩的影響,需要對壩坡進行防護措施的設置,有效的減少侵蝕,從而有效地提高壩體抗水毀的能力。
2.5 參照水工臺階式效能原理,打造臺階狀下游坡面
當洪水彌漫到淤地壩的頂部時,上述的措施都采取后依然沒有達到預計的目標,那么就可以利用最后的防線降低損失。將壩體的下游坡面打造成為臺階狀,對傳統(tǒng)的下游坡面要求進行改變,加大糙率,以便于在水流滑行的時候在每個臺階的隅角內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漩渦,從而導致水流剪切的產生,自動形成動量的交換。當水流跌落之后就可以通過自由下跌的形式,將水流流入到下一級臺階之中,導致大量的摻氣形成,會消減較多的水流能力,所以該方法在淤地壩的設計之中能夠發(fā)揮較大的成效。
3 結束語
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淤地壩所能夠發(fā)揮出的作用是巨大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淤地壩的建設速度逐漸的加快,并且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在淤地壩建設當中必須要分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文章主要分析了淤地壩建設中水毀問題及解決措施,淤地壩在黃土高原中的作用較大,關系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對生態(tài)的保護,因此通過對淤地壩水毀問題原因的分析,弄清楚水毀的機理提出有效的措施來解決淤地壩的水毀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正杰.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3,21(4):1-3.
[2]方學敏,萬兆惠,匡尚富.黃河中游淤地壩攔沙機理及作用[J].水利學報,2002,26(10):49-52.
[3]田嘉寧,等.臺階式溢洪道的消能問題[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2,18(4):34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