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一個案例,通過特征對比來確定發(fā)明的區(qū)別特征和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再通過判斷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有改進動機),由此判斷該文獻是否能作為合適的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即通過“三步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來推斷第一步選擇的合理性,以幫助審查員選擇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
關鍵詞:三步法;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改進動機
引言
《專利法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指出,審查創(chuàng)造性時,通??砂凑找韵氯齻€步驟進行:確定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區(qū)別特征和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對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否顯而易見(改進動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步法”。
《專利法審查指南》中指出,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是指現(xiàn)有技術中與要求保護的發(fā)明最密切相關的一個技術方案,它是判斷發(fā)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的基礎。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例如可以是,與要求保護的發(fā)明技術領域相同,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效果或者用途最接近和/或公開了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最多的現(xiàn)有技術,或者雖然與要求保護的發(fā)明技術領域不同,但能夠實現(xiàn)發(fā)明的功能,并且公開發(fā)明的技術特征最多的現(xiàn)有技術。
在實際案例的審查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存在多篇文獻不知道如何確定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的情況。文章通過一個案例,通過特征對比來確定發(fā)明的區(qū)別特征和發(fā)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再通過判斷要求保護的發(fā)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即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否有動機改進該文獻并獲得要求保護的發(fā)明,由此判斷該文獻是否能作為合適的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即通過“三步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來推斷第一步的選擇的合理性。
1 案例分析
一種數據訪問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將磁盤中的所有數據加載到內存的過程中,接收數據訪問請求,所述數據訪問請求包括訪問數據的標識;
若所述所有數據未全部從所述磁盤加載到所述內存,則查詢定位表,判斷所述訪問數據的標識對應的訪問數據是否加載到所述內存中;其中,所述定位表用于記錄從所述磁盤加載到內存的數據的標識;
若所述訪問數據未加載到所述內存中,則將所述磁盤中與所述訪問數據的標識對應的訪問數據加載到所述內存,并從所述內存中對所述訪問數據進行訪問處理;
根據所述訪問數據的標識,更新所述定位表。
通過對權利要求的解讀,本申請是通過對數據進行提前/優(yōu)先加載以解決數據訪問延時的問題。檢索到一篇專利文獻1(CN102222107A)和一篇非專利文獻2(“內存數據庫的研究及應用”)。
其中,文獻1公開了以下特征:
第二判斷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用戶標識判斷所要訪問的用戶數據是位于內存數據庫,還是位于磁盤關系數據庫,若判斷獲知所述用戶數據位于內存數據庫,并從所述內存數據庫中讀取所述用戶數據,否則所述用戶數據位于磁盤關系數據庫中,則首先將所述用戶數據讀取至所述內存數據庫,然后再從所述內存數據庫中讀取該用戶數據。
文獻2公開了以下特征:
在內存數據庫中,所有的數據都在內存中,數據訪問方式直接通過內存地址訪問數據,通過建立索引、數據分區(qū)可以加快數據訪問的速度,由于內存數據庫在啟動時需要將全部數據裝入內存(從磁盤裝入內存),在內存中重新組織數據和建立索引,數據量越大,啟動時間越長。
通過分析可知,文獻1和文獻2都是一種數據訪問處理方法,與本申請的技術領域相同,從特征對比上看,文獻1比文獻2公開了更多的特征。那么在選取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時是否文獻1比文獻2更合適呢?
若選取文獻1作為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那么權利要求1與文獻1的主要區(qū)別特征為:該方法是在將磁盤中數據加載的內存的過程中進行的,基于該區(qū)別特征,權利要求1相對于文獻1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數據訪問效率。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面對該技術問題時,是否有動機對文獻1進行改進以獲得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呢?
再來看文獻1,其背景技術中提到現(xiàn)有技術中,一旦內存數據庫啟動,內存數據庫的容量和內存數據庫處理數據的能力就固定了,不能根據內存數據庫的使用情況自動伸縮內存數據庫的空間,因此通過將一部分數據(經常使用的)放在內存中,另一部分數據(不經常使用的)放在磁盤中,以伸縮內存數據庫空間。這種數據訪問方式不涉及內存數據庫的重啟問題,因此,雖然文獻1公開了權利要求1的大部分特征,但在該文獻1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是沒有動機對其進行改進以得到本申請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的,因此文獻1不能作為評述本申請新創(chuàng)性的有效對比文件。
若選取文獻2作為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那么權利要求1與文獻2的主要區(qū)別特征為:在將所有數據加載到內存的過程中接收數據訪問請求,若該數據還未被加載到內存,則將磁盤中的相應數據加載至內存供訪問處理,基于該區(qū)別特征,權利要求1相對于文獻2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節(jié)省用戶等待時長以提高數據訪問效率。這時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面對該技術問題時,是否有動機對文獻2進行改進以獲得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呢?
文獻2實際上公開了本申請背景技術內容,并進一步提到了這種方式存在“數據量越大,啟動時間越長”的問題,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有動機對文獻2進行改進,結合一篇對數據進行提前/優(yōu)先加載的技術方案來評述本申請權利要求1的創(chuàng)造性。
2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進行實際案例的審查時,當有多篇文獻技術領域與本申請都相同或相近時,并不是公開特征越多的文獻越適合作為最接近的現(xiàn)有技術,還是需要看在該文獻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是否有動機改進以得到本申請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楊杰.個性化推薦系統(tǒng)應用及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作者簡介:汪安(1990,03-),女,漢族,研究生學歷,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xié)作湖北中心,專利審查員,研究方向:圖像識別與計算機信息檢索,主要從事圖像識別以及計算機信息檢索方面專利審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