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福
編者按:70年前,中國政府派遣高級軍政官員,率海軍艦艇編隊赴南海接收日本在二戰(zhàn)期間非法侵占的南海諸島。1946年11月24日,中國海軍“永興”號、“中建”號軍艦抵達西沙群島;12月12日,“太平”號、“中業(yè)”號軍艦抵達南沙群島,分別在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島上舉行了接收儀式,并立碑紀念,派兵駐守。隨后,中國政府重新核定命名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個群島及各個島、礁、沙、灘的名稱,編制和公開出版南海諸島地圖。一度被外國非法侵占的南海諸島重新回到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
日本入侵南海,非法占島
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fā)現、命名和開發(fā)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中國通過行政設治、水師巡視、資源開發(fā)、天文測量、地理調查等手段,最早并持續(xù)、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和在南海的相關權益。在20世紀前,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未遭遇任何挑戰(zhàn)。
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同年9月,日本派兩艘軍艦侵占東沙島,將島上氣象臺工作人員俘虜至臺灣。1939年2月28日日本入侵海南島,3月1日占領西沙群島,3月30日占領南沙群島,4月9日由日本駐臺灣總督府在一份政府公報中宣布,東沙、西沙和南沙群島已劃歸為日本帝國領土,屬臺灣高雄縣管轄。
為了永久強占南海諸島,日本首先對島礁進行更名,妄圖抹去歷史痕跡。比如,將中沙群島更名為“金輪堆”,南沙群島的中業(yè)群礁更名為“千津礁”,中業(yè)島更名為“三角島”,鄭和群礁更名為“千里礁”,舶蘭礁更名為“東北礁”,安達礁更名為“東礁”,鴻庥島更名為“南小島”或譯作“南依島”,南薰礁的西北礁更名為“三角礁”,東南礁更名為“西南礁”,等等。
其次,筑立永久性標志。日軍摧毀南沙群島中最大島嶼太平島上中國漁民房屋、墳墓、廟宇,將該島更名為“長島”,并刻立石碑,上書“大日本帝國”及菊花型國徽。
其三,建設軍事設施。日軍在西沙永興島、南沙太平島和南威島建筑完備的軍事設施,包括軍用碼頭、潛艇根據地、飛機降落站、電臺、棧橋、蓄水池、庫房、輕便鐵路、醫(yī)院、氣象站、發(fā)電機組等。這些軍事設施成為日本進攻新加坡、越南、爪哇、婆羅洲的作戰(zhàn)前哨。
其四,掠奪資源。日本在國內大肆宣傳,鼓勵私人投資、開發(fā)南海諸島,并責成臺灣的拓殖會社協(xié)助經營。在日據時期,南海諸島大量礦產、水產、植物等資源被日本席卷而去。
接收西沙、南沙群島的準備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投降。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根據盟軍最高統(tǒng)帥的命令,中國負責南海各島嶼的受降事務。1945年8月中旬,南海諸島上的日軍撤至海南島榆林港,候命遣返回日。8月26日,日本人完全退出其占據的南海諸島。中國戰(zhàn)區(qū)司令命令已從南沙群島自動撤退到榆林港的日軍向駐扎在榆林港的中國駐軍投降。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收復臺灣后,著手組織以海軍為主的力量,以南下正式接收西沙、南沙群島。臺灣省氣象局于12月8日派員自高雄出發(fā),先后前往西沙群島的林島(永興島)、林康島(東島),并“植牌豎旗,以示西沙失土重歸版圖”。
1946年8月1日,行政院院長宋子文訓令廣東省政府暫行接收東沙、西沙、南沙(今中沙)、團沙(今南沙)各群島,隨后又令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等部門協(xié)助廣東省政府進行接收工作。
9月13日,內政、外交、國防三部開會商談有關接收工作的具體措施。會議形成如下決議:1、由國防部協(xié)助廣東省政府從速接收團沙群島,至于接收之地理范圍由內政部擬定;2、關于該群島之地理位置及所屬各島名稱應由內政部繪制詳圖重新擬訂呈行政院核定;3、目前不必向各國提出該群島之主權問題,惟為應付將來可能發(fā)生之爭執(zhí)起見,應由內政國防兩部暨海軍總司令部將有關資料即送外交部以備交涉之用;4、以上各點由外交、內政、國防三部會同呈復行政院。
9月25日上午,內政部召集有關部門開會,就接收工作作出如下決定:1、關于接收南海各島應如何劃定接收范圍案,決議依照內政部擬制之“南海諸島位置略圖”所示范圍呈由行政院核定令廣東省政府遵照;2、內政部擬譯南海諸島名稱一覽表請公布案,決議修正通過仍呈請行政院核定;3、有關南海各島資料應如何搜集俾供接收之參考案,決議請海軍總司令部廣為搜集送內政部匯轉備用;4、本案籌商進行情形應如何呈復案,決議請內政部呈復;5、各島接收后應如何有所標志案,決議由廣東省政府于出發(fā)接收前,預制石碑,以備豎立于長島、雙子島(即二子島)、斯普拉特島等處及其他適當島上,俾顯示為我國領土,并將石碑豎立地點式樣及碑文等函內政部備查;6、接收后各島礁灘沙名稱應如何改定案,決議由內政部參照現有中西譯名擬定,呈行政院核定后仍由內政部制為詳細圖說公布周知;7、關于接收南海各島消息應否暫守秘密案,決議在未完全正式接收前,概不發(fā)表;8、接收軍艦應如何派遣案,決議請國防部迅予派定。會后,內政部將會議決議上呈行政院,并附呈南海諸島位置略圖、南沙群島圖、南沙群島概況、南海諸島名稱一覽表等。
10月3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手令參謀總長陳誠,應派陸軍由海軍運輸前往進駐東、西沙群島。10月5日,陳誠向蔣介石書面報告了有關接收情況,指出東沙島已派兵進駐,目前亟須派員進駐西沙及南沙群島,后者國防價值尤大。隨后蔣介石批示“西南兩沙群島不論如何應先派兵各一排,攜帳幕,限一個月內進駐勿誤,至前往巡視,自可同時并舉也”。
接到蔣介石的手令和批示后,國防部于10月9日召開“進駐南海群島會議”,討論進駐西、南沙群島計劃書。經過討論,會議作出如下決議:1、對南沙、西沙及團沙等三群島應在10月13日前后進駐,與偵察同時實施;2、初步進駐計劃由海軍總部擬定實施具報并由內政部、空軍總部、聯(lián)勤總部、廣州行轅等機關派所要人員協(xié)助進駐,惟對三個群島以同時上陸為原則,務于一個月內(11月7日前)完成進駐工作,進駐部隊由海軍總部酌量決定之;3、永久建設計劃俟進駐完成了解當地實際狀況后,由海軍總部、內政部與廣東省政府會同擬訂之;4、外交準備由外交部辦理,主權問題暫不向各國提出;5、爾后各群島之軍事暫歸廣州行營指揮。
10月12日,行政院院長宋子文正式發(fā)出了關于接收東沙、西沙、南沙、團沙群島的訓令。至此,經過內政、國防(海軍總司令部)、外交等部門的密切會商,中國政府接收西、南沙群島的政治、法律、外交等方面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
“美國贈艦”,揚帆南下
中國政府做出接收東、西、南沙群島的決定后,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國防部負責制訂和實施具體的接收、進駐計劃,并負責安排接收的艦隊和進駐部隊。海軍總部調遣驅潛艦“永興”號、坦克登陸艦“中建”號、護航驅逐艦“太平”號和坦克登陸艦“中業(yè)”號,組建“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又稱前進艦隊)。林遵上校為艦隊總指揮,并負責接收南沙群島的工作,姚汝鈺上校為副指揮官,負責接收西沙群島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四艘軍艦皆由美國建造、美國贈送,艦上人員也是在美國培訓??谷諔?zhàn)爭期間,美國依據《租借法案》向中國政府提供了包括海軍裝備在內的軍火援助,其中就包括九艘軍艦(原為八艘,后又加入一艘補給艦)。1945年初,國民政府派出官兵1000余人赴美培訓。
前進艦隊總指揮林遵出生于福建一個海軍世家。父親林朝曦曾供職于北洋海軍,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zhàn)。此外,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林則徐的侄孫。1924年,年僅19歲的林遵考入煙臺海軍學校,五年后又考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934年畢業(yè)回國,歷任國民黨海軍槍炮員、航海官、副艦長等職。1937年赴德國學習海軍潛艇技術,1939年學成回國。1939年1月,國民黨海軍戰(zhàn)時總司令部正式組建布雷總隊,把失去軍艦的水兵重新組織起來,以對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水雷游擊戰(zhàn)。熟知海軍指揮業(yè)務的林遵臨危受命,出任第2布雷游擊總隊第5大隊中校大隊長。他指揮所部在長江中游水域布設水雷,封鎖航道,給日軍艦隊以沉重打擊。中國海軍開展的布雷游擊戰(zhàn),使日軍在占領宜昌數年間無法溯江而上進犯四川。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林遵被任命為民國政府駐美國大使館海軍副武官。1946年,林遵率完成訓練的官兵將九艘艦艇駛回中國。
國民政府對西沙、南沙群島的收復工作十分重視,除抽調最先進的軍艦和派遣國防部及海軍總司令部的官員參加外,還特地派遣有關中央部門代表隨同艦隊前往視察和勘查。鑒于西沙、南沙群島隸屬于廣東省管轄,中央政府明確上述軍艦和軍政人員的任務是協(xié)助廣東省政府南下收復西沙、南沙群島。廣東省政府指派了西沙接收專員、南沙接收專員參加行動,廣東省民政廳、實業(yè)廳、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業(yè)考察人員、測量人員也參加接收行動。
據“太平”號護航驅逐艦副艦長何炳材回憶,當時艦隊主要面臨著四大難題。一是缺少航海資料。當時西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可以在航路指南查到,但南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不論中外航路指南均無闡述,只說這是“危險地帶”。更危險的是,南沙海區(qū)沒有燈塔或航標,海面上常有二戰(zhàn)時遺留的漂雷出現。二是航行海域氣候惡劣。西沙、南沙海域春季風力一般在4、5級,夏、秋季多雨多臺風,而冬季多強風,風力可達7級以上。三是氣象預報不準。當時,在抗戰(zhàn)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復,無法給艦隊提供及時可靠的氣象預報。四是航行途中缺少避風錨地。雖說西沙群島的錨地尚可,但南沙群島底質多為碎石、沙子和珊瑚,容易走錨。在此情況下,前往南海需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艦隊中不少官兵顧慮重重。但林遵堅持認為,收復南海主權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唯有克服困難,爭取在限期內完成任務。
前進艦隊除攜帶長途航行所需的通訊設備、生活補給和南海地理、氣象資料外,還準備了派駐島上的衛(wèi)戍兵力及其生活必需品,包括一個連官兵居住的活動房屋,以及計劃在島上繁殖的豬、牛、羊等牲畜和蔬菜種子等。為防止途中意外事件發(fā)生,林遵特意下令各艦備足槍炮彈藥,增設高射機槍,并在吳淞口海面進行了一次演習。
1946年10月24日,前進艦隊從上海黃浦江口出海向南航行。根據出行計劃,艦隊的第一目的地為廣州,第二目的地為海南島,最終目的地為南沙群島。
(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兼職研究員。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