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國家防總公布了一組數(shù)字: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雨量為104毫米,較常年偏多二成二,列1961年以來第二位。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今年洪澇受災面積、倒塌房屋分別偏少18%、61%,受災人口、死亡人口、直接經(jīng)濟損失分別偏多3%、43%、136%。從偏少與偏多中,我們可以看出局部地區(qū)汛期的形勢嚴峻。
對于各地而言,一年一度的汛期似乎等同于一次“趕考”。防汛基礎設施、隱患排查、防汛物資儲備、防汛值班和監(jiān)測等,都會在汛期中接受“洗禮”。有一點不可否認,“功課”做得越足,最后獲得的“分數(shù)”就會越高。
近年來,無論是防汛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各地都有了顯著的進步,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的能力與以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每年汛期,都會有一些地方險情迭起,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除了預測不到的客觀因素之外,主觀上的誤區(qū)也理應“刨一刨”。
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眼里,“防汛”似乎和“救汛”畫上了等號,淡化了汛前的“防”,聚力于汛中的“救”、遇險時的“搶”。汛期,堅持“搶”字當頭,“救”字至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chǎn)不受損失、少受損失固然是我們做好防汛工作的底線。然而,假如我們更多地立足于“防”,平時多建一些防汛抗洪設施,多儲備一些搶險物資,多鍛煉基層群眾的應急轉移能力,許多悲劇或許就不會發(fā)生,也可以減少防汛的負擔。只有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真正結合,科學嚴謹?shù)刈龊梅姥磽岆U救災工作,才能確保我們在這場大考中得高分,不失分。
汛期水患是古今中外的難題。每次汛期之前,各地都在馬不停蹄地查隱患、補短板,惡補過去所欠下的舊賬。然而,要想在一個汛期內(nèi)完成清欠,恐怕很難實現(xiàn)。每年一季的搶險、救災,只是還上了舊賬的利息。要想真正連本帶利達到“兩清”,還需要在平日工作中慢慢補上缺口。古人說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就是這個意思。
防汛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好時機并不在汛期,防汛工作的治本時機也不在汛期。與其在汛期號召全民皆兵,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倒不如把功夫下在平時,一點一滴,苦練內(nèi)功,提升防汛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笆钟杏嗉Z,心中不慌”。如此,汛情來臨,我們才能多一點從容,少一點盲目;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