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晞謀
自我中心范圍理論的存在性與可能性
◎黃晞謀
人類乃至生物個體均是以自我為中心,隨著對世界認知加深,自我中心范圍不斷擴張,受環(huán)境所控制,受個人所主導,受行為所影響。而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交流行為,即是自我中心范圍之間的重疊交互。綜上,自我中心范圍對人類的一般行為和社會行為起到決定性影響。
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個體,無論年輕年老,也無論學識地位,從根本而言,他所理解所認知的世界,是從他各人視界出發(fā),由其各人發(fā)現(xiàn)見識所得來的。
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上生物個體對世界的認知是不盡相同的。而雖然存在物種,地域,宗教,文化以及社會地位等的差異,有一點仍然是恒定不變的——
他們,都是從自己本體的角度出發(fā)來認知并理解世界。
甚至說非常可惜的,就算他們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但終究做不到代替他人看待世界。
換言之,每種生物個體,在認知并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其行為及語言方式,也同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而“自我中心”這個詞,即是本文重點。
主觀性擴張。就像水不斷滲入周圍的土地一樣,自我中心范圍也隨著個體對世界的了解不斷擴張。但與水的滲入不同,主觀意義上的自我中心范圍擴張是有定向選擇性的。
舉個例子:文質彬彬的書法家是不會突然參加極限摩托挑戰(zhàn)賽的(除非他腦袋確實很特殊)。而這種主觀意義上自我中心范圍擴張的定向選擇,實際上也是由自我中心來決定的。
個體的興趣愛好,對自身有利的發(fā)展方向,以及對這個世界已經的了解(即已經擴張部分的自我中心),這些無時無刻不左右著自我中心范圍的擴張方向。
客觀性擴張。客觀意義上的自我中心范圍擴張其實在整個擴張過程中只占據(jù)了很少的部分,但這一小部分起到的卻是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個體處于嬰幼兒時期,并沒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意識時,自我中心范圍擴張受到的就大多是來自客觀上的影響。例如父母的教育,成長的環(huán)境以及學習文化程度。這些客觀上的知識面擴張對個體影響是重大的,甚至在日后進行主觀上的自我中心范圍擴張上也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但這種客觀意義上的擴張,在成人之后,就鮮少能夠發(fā)揮作用了。畢竟與幼時不同,成人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對世界有更深層次的認知,主觀上的自我中心范圍擴張已經占據(jù)了主導權,而客觀方面也就只能在偶爾情況下發(fā)揮作用了。
擴張的定向模式。首先,自我中心范圍是受環(huán)境所控制。一個人的生活和行為,不可避免的會受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這即是上述客觀性擴張的一部分。有了客觀環(huán)境,才有了自我中心范圍擴張的基礎(正如要吃一張餅,首先得有一張餅一樣)??陀^環(huán)境會決定一個生物個體自我中心范圍擴張的起點,于動物,這種植物好吃而那里的水不能喝;于人類,最先接觸的是籃球運動或是語文寫作。
甚至是之后的擴張,環(huán)境都在客觀方面起到了一個控制的作用。比如炎熱的天氣應該盡量保持涼爽,而下雨天應該需要遮蔽物等。
而自我中心范圍的擴張既然受環(huán)境所控制,但最終仍舊是受個人(思想,信念,期望等)所主導。比如在籃球運動和語文寫作間,我可以隨著自身的愿望而做出選擇。炎熱天應該保持涼爽,我可以選擇空調或者風扇;下雨天需要遮蔽物,而我可以選擇是雨衣或者雨傘等等。
綜上所述,雖然客觀環(huán)境給了自我中心范圍擴張的基礎,但主要擴張方向還是又個人所主導的。
比如強壯的運動員在運動健身方面擴張了很遠,卻在文化方面少有發(fā)展;而文人墨客固然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卻少有運動方面的達人一樣。
上述例子并無惡意,只是為了說明一點:個體都會選擇在自身的自我中心范圍內進行活動。當然偶爾也有飽讀詩書的運動員與體壯如牛的作家,那也不過是他們的自我中心范圍涉及到了那個領域罷了。
而在這個范圍內行事,雖然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完全自我中心,做事只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但既然是在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圍內,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就必然或多或少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
請大家接著想象上文舉出的“攤雞蛋”例子(額,果然放棄靶子好了),如果說雞蛋黃所在的部位即是個體的自我,也就是完全自我中心的范圍,那周圍攤開的雞蛋白(嗯,不規(guī)則這一點也很形象)便是自我中心范圍的擴張。
綜上所述,研究自我中心范圍對于個體行為模式,也是極有意義的。
不可避免的是,處于社會之中,人類之間的交集。而這種交集定然會帶來二者三者甚至更多人之間自我中心范圍的重合。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因為范圍內行為的交集成為知己摯友甚至伴侶,同時卻又因為二者的自我范圍沒有交集而淪為路人。
但更有趣的不只于此:前文有提到,在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圍內的語言行為,或多或少(扎雞蛋扎雞蛋)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為了自己的自我中心。但當這件事成為二者三者甚至更多人的共同目的時,人們就要開始斟酌了:做這件事有幾成是為了我自己,幾成是為了別人呢?
當然大部分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但是他們會在自我中心范圍的交集圈內找到一個點來進行作業(yè),以達到同時滿足雙方自我中心的目的。
當然,那些不管不顧只考慮到自己的自我中心范圍而忽視他人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利己主義”了。綜上所述,在人類群居及社會行為中,自我中心范圍理論依然適用。
首先與利己主義不同,自我中心范圍理論是更加普遍,應用面是更加廣泛的。而利己主義相比較而言更具有特殊性,甚至可以算是自我中心范圍理論的一個分支。(正如上文提到的,選擇只在自己的中心范圍內行事而不考慮他人的中心范圍。)
而且與利己主義不同,把握好自我中心范圍的優(yōu)勢,是可以達到雙贏的。比如說,小朋友為了得到小紅花而達到自我滿足所以積極發(fā)言,而老師為了教導出好孩子而達到自我滿足所以給小朋友小紅花。適度用自我中心范圍的事來考慮事件,是具有極大的實際意義的。
綜上所述,自我中心范圍理論涵蓋了利己主義,并且更加普遍而且存在雙贏性。
(作者單位:成都市第七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