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云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商貿系,福州 350108)
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設計研究
——基于學生感知的視角
鄭秀云
(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商貿系,福州 350108)
目前許多高職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的維度設計仍停留在教學管理視角,難以體現(xiàn)作為課堂教學評價主體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文章從高職學生感知視角出發(fā),提出重新設計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設想從有形維度、內容維度、技能維度、互動維度、效果維度這五個方面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把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學生評價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職課堂教學;隨堂評價;維度;學生感知
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高職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非常必要的途徑就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由于學生評價課堂教學能激發(fā)學生自身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自覺意識,學生評價課堂教學可以促進教與學兩者的統(tǒng)一,因而學生評教成為了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目前許多高職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維度的設計仍停留在教學管理視角,只著眼于教師教學的規(guī)范化,學生作為評價者卻極少參與評價表的設計過程。在這種情形下所誕生的評價維度必然無法真正體現(xiàn)評價者(學生)的感覺,勢必導致學生無法從自身感知視角進行把握和評價,也必然對評價結果的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應基于學生感知的視角,重新思考高職學生評價課堂教學的維度。也就是說,應重新設計高職學生的“隨堂評價”表。
(一)高職學生評教
高職學生評教是指高職在校學生以其個體的認知水平和鑒別能力為基礎,對直接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表現(xiàn)(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態(tài)度等)和常規(guī)教務表現(xiàn)(如教學管理、作業(yè)批改、師生溝通等)加以評定[1]??梢?,高職學生評教的重心是學生針對教師的表現(xiàn)給予評價,評價的范圍包括教師課前、課中及課后的表現(xiàn)。
目前,我國學者和一線工作者對高校學生評教緯度的研究較多,但并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意見,且內容各異。張凡迪研究結果得出普通高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六個主要維度:教學價值、教學風格、教學組織、積極個性、教學熱情和學識水平[2];林森、白世國的實證研究認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由教學技能、學識、風格、人格特征、師生關系5個維度構成[3];錢胤嘉則認為課堂教學評價由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效果5個元素構成[4];趙軍、曾婉珍所建立的學生評教指標認同度量表包括教學狀態(tài)、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4個維度[5];蔡紅梅、許曉東提出,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包括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素質5個方面[6]。
可以看出,盡管學者們都提出了學生評教的多個維度,并給出了一些概念框架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但筆者認為,這些維度下的學生仍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課堂教學,學生難以用學習主人的積極心態(tài)參與教學活動,難以用自身的體驗和感受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這些評價緯度無論是4個、5個或是6個,都側重于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而且都是從學生感知視角出發(fā)的。所以說,這些維度尚不足以構成一個獨立完整、充分而有必要的評價標準體系,不適合直接用于進行高職學生“隨堂評價”。
(二)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的內涵
評價課堂教學,方法、指標、因素有很多,但最終還是要通過學生真正的收獲和自身的感知來衡量。高職教育是一項以培養(yǎng)高職人才為核心的活動,它不僅具有教育的特性,而且具有服務的特性,高職學生與高職院校也存在著“服務接觸”關系。課堂教學時間是高職學生接受服務的關鍵時刻,也是高職學生產生感受的重要瞬間。因此,本文將立足高職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自身感知情況而對課堂教學給出自身感覺的界定,稱為“高職學生基于感知視角的隨堂評價”,簡稱“隨堂評價”。具體來講,“隨堂評價”就是高職學生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表現(xiàn)(教態(tài)、語言等)、授課內容以及自身學習感悟等方面的感覺進行評分。也就是說,只有把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測量評價課堂教學才有意義。
盡管“隨堂評價”與學生評教,都屬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一部分,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但兩種評價的重點并不相同。學生評教重點是學生對教師課堂內外各方面表現(xiàn)的評價,而“隨堂評價”重點則是學生自身對課堂教學過程感知狀態(tài)的評定。也就是說,學生評教評的是教師的表現(xiàn),“隨堂評價”評的是學生的感覺;學生評教評的是教師課內外表現(xiàn),“隨堂評價”評的則是學生對課堂的感覺。因此,“隨堂評價”表所涉及的內容也必然與學生評教表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將學生評教表作為“隨堂評價”表,而應該重新基于學生感知視角進行“隨堂評價”表的設計。因此,應重新基于學生感知的視角,設計出適合高職學生的“隨堂評價”維度。
(一)要基于學生感知的視角進行維度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學生本人對課堂教學有著最切身的感受,只有學生自己才知道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感受是什么。因而,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必須要從學生感知的視角出發(fā),立足于學生感知視角構建“隨堂評價”維度,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體驗,評價問項采用的應是“我覺得、我感到、我愿意……”這樣的表達方式。
(二)所設計的維度應關注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質量的高低并不完全由教師決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和課程性質來決定選擇怎樣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也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知是當下的一種感知狀態(tài),“隨堂評價”作為一種即時性的評價,只有圍繞課堂教學過程設計評價維度才能真正反映當下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知。因此,所設計的維度應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狀態(tài)、授課內容、技能掌握等。
(三)所設計的維度應突顯高職課堂教學特點
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的特點是將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入課程改革的設計之中,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行動導向的教學探索,更強調教、學、做相結合,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職業(yè)素質的養(yǎng)成。因此,筆者認為,在設計“隨堂評價”表的構成維度時必然要考慮這些要求,突顯高職課堂教學特點。
(一)高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分析
美國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高職學生對高職課堂教學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對課堂內容吸引力的需求。高職學生對自我能力和知識的欠缺比較了解,他們渴望通過課堂學習得到較大改善和提高。因此,他們希望課堂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希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掌握知識和內容。因此,教師應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課堂內容呈現(xiàn)出來,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好奇心,使學生心理處于積極狀態(tài),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僅愉悅了身心,而且能較好地獲得知識和能力。
2.對課堂內容技能性的需求。有學者調查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學生在一入學就會開始關注所學專業(yè)與將來就業(yè)、學校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聯(lián)性,具有很強的職業(yè)需求[9]。高職學生把技能的難易程度作為知識有用或無用的重要參考指標,同時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也使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技能、技術”在求職就業(yè)和個人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說,高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技能性要求特別高,他們要求課堂內容都能真正體現(xiàn)出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特性,他們希望通過課堂內容的學習獲得行業(yè)企業(yè)歡迎和社會認可的能力和素質。因此,高職課堂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就業(yè)實際的需要,讓高職生將來具備一定的生存技能,更好地解決所要面臨的現(xiàn)實生存問題。
3.對課堂良好環(huán)境的需求。這實際上是學生的安全需求。在課堂上,他們渴望整個課堂氛圍是良好的,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下他們才有安全感,他們才更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對課堂內容的學習。所以說,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以滿足高職學生對課堂良好環(huán)境的需求。
4.在課堂上受到尊重的需求。每一個高職學生都是有自尊的,同樣也都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在課堂上,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使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而且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對教學過程、內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在課堂上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及建議,切實站在學生層面上考慮他們的感受,并給予適度的贊揚和肯定,讓他們感受到自尊與得到他人的尊重。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組建小團隊的學習形式,讓學生在完成團隊作業(yè)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培養(yǎng)自尊和歸屬感。
5.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我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需求,是不大容易得到滿足的。為滿足高職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我的需要,教師要努力提供給每個學生同等發(fā)展機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創(chuàng)設互動交流機制,創(chuàng)造讓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機會,讓每位學生能主動參與、主動發(fā)言。比如,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輪流發(fā)言、課堂答辯、集中指導、個別輔導、專題匯報等形式,鼓勵每位學生去表現(xiàn)自我。
(二)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的設想
盡管因為種種原因,學者們還沒有對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進行研究,但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已有學者從學生感知視角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研究。胡子祥認為高等教育顧客感知服務質量是指高等教育服務的固有特性滿足顧客明確的或潛在的要求的程度,它包括六個特性:有形性、形象性、過程性、內容性、情感性和可靠性[7];顧佳峰的研究提出高等教育服務質量衡量的六個維度,分別是互動性、可信性、價值性、保證性、關懷性和外觀[8];董秀霞、劉春梅等人提出學生感知臨床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有6個緯度,分別是教學效果、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師生互動、授課內容和其他[9];李悅基于學生視角提出重新建立的學生評教一級指標,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效果、教學態(tài)度、對學生及其學習的責任[10]。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來看,學生感知視角的評價維度不僅關注了教師因素,還關注了學生因素;不僅關注了教學內容,還關注了師生互動。研究并借鑒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結合高職學生對課堂需求的特點,從學生感知視角出發(fā),采用“頭腦風暴法”從某高職院校抽取20名學生,讓他們寫出自己對課堂教學具有實際感受的諸多內容,將這些信息和內容進行整合,本文把“隨堂評價”維度假定為有形維度、內容維度、技能維度、互動維度、效果維度這五個方面,并設置了相應的內涵和要點。
1.有形維度。高職學生在課堂上有受到尊重的需求,課堂上教師良好的外在形象以及行為表現(xiàn),體現(xiàn)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基本尊重。本文將有形維度界定為: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直接看到的教師外在形象及行為,比如學生能觀察到的教師的著裝是否端莊、教師能否嚴格遵守教學安排按時上課、是否有動聽的聲音和熱情的語調。有形維度是學生最能直觀感受到的,該維度衡量的是學生在高職課堂上通過視覺、聽覺就能感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內容。
2.內容維度。高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本文將學生能感受到的授課內容是否有趣、授課內容是否易于理解和掌握等,稱為內容維度。
3.技能維度。高職學生對課堂內容不僅要有受到吸引的感覺,更要有技能性的需求。因為高職學生具有強烈的解決即將面對的就業(yè)問題的需要。因而,本文將學生在課堂上所能感受到的富有高職課堂教學特點的方面,比如案例討論、技能操作等,稱為技能維度。
4.互動維度。為了滿足高職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互動的情境,使學生在與同學及老師的互動過程中體會到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樂趣。互動維度體現(xiàn)的不僅是學生所感受到的與教師之間的互動狀態(tài),而且還體現(xiàn)在學生對課堂教學氛圍的感受。比如,教師是否能及時解答學生疑問、教師對學生的現(xiàn)場指導、課堂上學生的主動發(fā)言情況、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的情形等。
5.效果維度。不論課堂教學如何,能否最終讓學生有所收獲才是最重要的,而衡量學生是否有收獲可以通過學生是否樂意完成作業(yè)、是否愿意再來聽課等方面來判斷。本文將學生是否有收獲感,稱為效果維度。
在這些維度設置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及對應問項的設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這5個維度涵蓋了高職學生所能感知的“隨堂評價”的各個方面,也體現(xiàn)了多維度設計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的三大原則。
表1 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及對應問項的設想表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全程參與和接受知識的主體,對課堂教學自然有著最全面的接觸和最深切的了解,所以說應基于學生感知視角進行“隨堂評價”維度的設計,這樣的“隨堂評價”才具有全面、客觀、真實的特點?!半S堂評價”的應用效果取決于學生在隨堂進行評價時對“隨堂評價”維度內涵的理解。因此,應設計易于被學生理解且能夠做出準確判斷的評價維度,這是提高評價結果可信度的關鍵。本文通過理論上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高職學生“隨堂評價”維度,目的是為今后建立客觀有效的高職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奠定基礎,真正體現(xiàn)學生對高職課堂教學的感覺。只是本文所提出的“隨堂評價”維度還未進行實證驗證,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必須通過因子分析法等客觀的實證研究方式來驗證所提出的“隨堂評價”維度的適用性,并進一步通過調查問卷的設計、數(shù)據的收集、數(shù)據的整理等對“隨堂評價”表進行驗證性調查研究。
[1]謝青松,徐娟.高職學生評教偏差及合理化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50-52.
[2]張凡迪.高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維度結構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3(3):59-60.
[3]林森,白世國.高師院校學生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指標體系的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5):73-77.
[4]錢胤嘉.高職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 2012(29):102-103.
[5]趙軍,曾婉珍.地方高校學生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研究:以A校為例[J].教學研究,2013(6):39-43.
[6]蔡紅梅,許曉東.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77-180.
[7]胡子祥.高等教育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實證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35-141.
[8]顧佳峰.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10-15.
[9]董秀霞,劉春梅.學生感知臨床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J].當代醫(yī)學,2016(16):159-161.
[10]李悅.基于學生視角淺析“學生評教”指標體系[J].高教研究,2011(7):192-193.
(編輯:張雪梅)
Research on Dimensionality Design of Evaluation on the Class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Perception
ZHENG Xiu-yun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108,China)
Currently,the dimensionality design of students’evalu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mong mos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ill st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which is hard to reflect the experience and feel of students who acting as the main body in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The paper put forth redesign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evaluation on the class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perception,and carrying out teaching evaluation from physical dimension,content dimension,skills dimension,interaction dimension and effect dimension,closely linking the teachers’activities to students’activities,and effectively enhancing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via students’evalu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valuation on the class,dimensionality,students’perception
G 423.04
A
1671-4806(2016)06-0066-05
2016-11-03
福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課題(2015C02);福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4E301)
鄭秀云(1971—),女,福建福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服務營銷、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