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勇 編輯/張美思
金融危機:反思仍需更進一步
文/傅勇 編輯/張美思
這輪危機引致的變革遠不能望“大蕭條”之項背。這使得我們心有不滿,同時也滿懷期待。
從很多方面看,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足以與1929—1933年“大蕭條”相提并論;但就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展而言,這輪危機引致的變革遠不能望“大蕭條”之項背。這使得我們心有不滿,同時也滿懷期待。
在宏觀經濟學領域,伯南克認為,“解釋大蕭條是宏觀經濟學的‘圣杯’”。實際上,現(xiàn)代宏觀經濟學本身就肇始于那場危機?!按笫挆l”將古典經濟學打出了一道缺口。1936年,凱恩斯以“大蕭條”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版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經濟學著作之一——《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隨后,眾多宏觀經濟學流派群起逐鹿,但無一不需要回應來自“大蕭條”的詰問。圍繞著“大蕭條”,經濟學家從有效需求不足,到人性心理規(guī)律,再到金本位制、貨幣供給、預期、真實沖擊等各視角給出了系統(tǒng)性解釋和政策建議,至今仍是我們的饕餮大餐。
“大蕭條”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重要背景,還促成了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重構。這個體系以美國經濟和美元為核心,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為支撐,旨在加強全球政策協(xié)調,減少不平衡發(fā)展帶來的經濟和軍事危機風險。
相比之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雖然在經濟政策和經濟理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缺乏系統(tǒng)性。
從經濟理論的演進來看,學者對這輪國際金融危機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觀點一是貨幣政策失誤,觀點二是金融創(chuàng)新過度和監(jiān)管失敗,觀點三是經濟金融存在順周期性,觀點四是全球經濟失衡??傮w上,這些解釋仍未擺脫危機之前的理論框架,也沒有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系統(tǒng)的分析模式。
從經濟政策的發(fā)展來看,一方面,金融危機催生了國際上新一輪金融監(jiān)管體制改革,包括巴塞爾Ⅲ的推出,美國《多得-弗蘭克法案》的出臺和美聯(lián)儲權限的擴充,歐洲推出新的統(tǒng)一監(jiān)管框架,英國變革了傳統(tǒng)的分業(yè)監(jiān)管等;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金融政策協(xié)調性增加,G20取代G7成為全球主要的政策協(xié)調平臺,并與IMF等國際組織一起,更加重視主要經濟體的再平衡。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是反思這輪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集大成者。宏觀審慎旨在從順周期性和傳染性兩個維度控制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包括加強對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jiān)管、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增加逆周期調控措施等,同時也包括加強對會計、評級等市場中介機構的管理。
雖然如此,關于此輪國際金融危機,仍至少有兩個問題還需要考量。
一是金融系統(tǒng)在經濟金融危機中的作用。與1929—1933年的“大蕭條”相比,在這輪國際金融危機中,金融系統(tǒng)的作用越來越具有獨立性。傳統(tǒng)觀點認為,金融是經濟的表象,金融問題源自經濟問題。然而,次貸危機前,美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明顯問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主要是利率長期低水平運行、金融信用擴張的結果。如果沒有這些金融條件,次貸問題不會系統(tǒng)性地爆發(fā)。
二是新時期的資本流動和國際貨幣體系對許多經典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泰勒規(guī)則建議,政策利率要盯住一般物價、經濟增長等指標;但在開放條件下,短期政策利率和長期利率可能出現(xiàn)背離,導致泰勒規(guī)則在長期利率一端無效。在資本大量流入時,原有的短期利率到中長期利率關聯(lián)密切的利率期限結構被打破,即便短期利率水平合意,中長期利率水平也可能已經偏移。這要求把資本流動、長期利率水平等加入泰勒規(guī)則等貨幣政策框架中加以考慮。
同樣,在開放條件下,利率平價理論也難以解釋資本流動。美國在1998—2004年間,低利率與高資本流入現(xiàn)象并存,即低利率水平并未阻止資本流入,也沒有起到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
此外,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認為,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具有獨立性(同時匯率政策可以保持穩(wěn)定)。但對于國際儲備貨幣國來說,充裕的國際資本有持續(xù)流入傾向,進入國內債券市場,壓低中長期利率,并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將利率走低的壓力傳導至短期利率,從而對中央銀行收緊政策利率造成困難。
總之,從更廣泛的層面上看,綜合考量金融系統(tǒng)日益獨立而重要的作用、以及國際貨幣體系、資金流動、長短期利率、資產價格等關鍵變量之間的關系,是我們反思這輪國際金融危機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需要重建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性框架,幫助我們完成傳統(tǒng)框架和新框架之間的對接和對話。
作者系經濟金融學者,博士、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