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達
摘 要:文章通過對“電子學案”簡要分析,明確了“電子學案”與“普通學案”相比所具有的六個基本特征,即學習目標層次化、學習資源多樣化、學習路徑個別化、學習反饋及時化、學習評價導向化和學習記錄全程化,并對每一個特征的特點及如何在設計中體現做了簡要說明。
關鍵詞:學案;電子學案;特征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2-0087-03
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經過多年改革實踐,一批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改革成果不斷涌現,其中以“學案”作為成果之一的研究受到重視,“學案導學”成為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道亮麗風景。當前,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影響下,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成為研究熱點,以“電子學案”為代表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這對建立“深化課程改革,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教育新常態(tài),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對電子學案的認識
為了研究的方便,以便建立交流的共同話語體系,我們有必要對什么是“電子學案”做進一步明晰。查詢中國知網發(fā)現,對于“電子學案”的研究成果相對不足,以“電子學案”作為“關鍵詞”查詢,僅有4篇文獻,其中碩士論文1篇、期刊文獻2篇,會議文獻1篇。但對于“學案”的研究成果相對豐富,以“學案”作為“關鍵詞”查詢,有14941篇文獻資料(查詢日期:16年4月10日)。
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關于“學案”的界定并不統(tǒng)一,主要有三種觀點[1]:學案即學習方案,學案就是學習材料,學案就是案例。這三種觀點雖然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學案,但對學案本質的認識而言是一致的,那就是重視學生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因此,對學生來說,學案是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學、課后復習所使用的工具與方案,是學生主動學習所依據的材料。對教師而言,它是教師啟發(fā)講解的工具與方案。[2]
電子學案可通俗地理解為是基于數字化環(huán)境下的學案。它是電子化(數字化)的學習活動方案,是教師基于對數字化學習的理解,依據學生現有認知特點和知識背景,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意義建構而精心編制的學習活動方案。電子學案的主體是學案,用信息技術來擴充“學案”的功能,使“學案”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3]普通學案與電子學案的關系見表1。
從學案到電子學案實現了四個轉變:從靜態(tài)學案設計轉變?yōu)閯討B(tài)學案設計,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從傳統(tǒng)學案設計轉變?yōu)殡娮訉W案設計,引導學習教材變?yōu)榻M織和幫促學生自我發(fā)展;從針對全體學生的集體統(tǒng)一設計,轉變?yōu)槊嫦蛎總€學生的個性化設計;從重視學習結果評價,轉變?yōu)閭€體能力發(fā)展評價。[5]
因此,電子學案是以支撐學生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下如何有效學習為設計的基本理念,以提升學生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下的有效學習能力為核心,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變革,面向學生終身發(fā)展,切實提升學生的信息化學習素養(yǎng)為目標指向,它是推進課程深化改革的有效抓手。電子學案具備普通學案的一般特征,但并不是普通學案的簡單數字化,而是基于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的學案設計,有其自身的特征。本文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研究電子學案所具備的基本特征及在設計中如何體現。
二、電子學案特征分析
電子學案具有十分顯著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學習目標層次化、學習資源多樣化、學習路徑個別化、學習反饋及時化、學習評價導向化和學習記錄全程化等方面。
1.學習目標層次化
在進行目標設計時,傳統(tǒng)學案也會考慮分層的要求,但限于課堂教學現狀,大多只是完成了基礎性目標,拓展、提升目標往往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完成的時空。而以電子學案為載體的學習,可以較為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在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學習有更大自主性,可以自己確定學習的要求、節(jié)奏,這樣教師就可以設計對應不同學習目標要求的多項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性,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就有了達成的可能。傳統(tǒng)課堂上,師生是“一對多”的關系,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學生,而基于電子學案的學習,可以有效改變這種對應關系,實現學案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關系,不同的學生可以達成不同的目標要求,在達成基本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獲得更大提升。
2.學習資源多樣化
(1)從表現載體上來看
學習資源的表現載體包括文字、圖像、動畫、音頻、視頻、虛擬環(huán)境等,這也是與普通學案的一個根本區(qū)別。而且,這些載體充分體現了網絡學習的特征,如文本資源可以體現出超文本的特性,在一些關鍵詞匯上實現“超鏈接”,動畫資源可以實現交互功能等。從另一角度來看,在設計這些載體時也應該充分體現其特征。如,操作學習可以設計為一種虛擬環(huán)境,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進行操作學習,針對性更強,因為在虛擬環(huán)境下,無關操作是被禁止的,這對于技能的掌握會更加有效。
(2)從資源功能上來看
學習資源承載的功能可以是學習內容,也可以是學習工具。對應核心學習內容,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載體準備多種學習資源供學生選擇學習。這里可以有兩類思考方案:一是對應核心學習內容,可提供多類型資源,如學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史,可以是文字資源、圖片資源,也可以是視音頻資源,這些資源可由學習者自主選擇使用。二是多角度提供資源,讓對應核心內容的學習變得更加豐滿。如某一技術的使用,既可以提供技術使用的方法介紹資源,也可以提供技術解決問題的案例資源,還可以是技術使用技巧類資源等。學習工具類資源主要是學習者學習的助手,讓學習者的學習更加方便,一般也有兩種類型:一是直接工具,是指直接用于學習支持的工具,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計算機系統(tǒng)的組成知識,可以將“輸入、輸出、存儲器、運算器、控制器”等學習內容設計成積木,學生可以以類似搭積木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且還可提供判斷對錯功能,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學習可以更加有趣、有效。二是間接工具,一般為非學習的內容,只是學生可以借助于該工具資源進行學習,如對于圖片資源格式的認識,可以借助于“格式轉換”軟件,讓學生將同一素材資源進行格式變化,再進行對比研究,如文件大小、分辨率等等,從而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3)從資源呈現上來看
學習資源包括學生必讀資源、主動選擇閱讀的資源以及學案智能推送的資源。學生必讀資源一般包括了學生學習所包括核心內容,供學生閱讀學習,以達成共同基礎目標要求;學生選讀資源一般為拓展類資源,以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案智能推送資源一般基于兩種情況進行設計:一是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可由學案系統(tǒng)依據學生各種表現,如選擇閱讀的文章類型,所推送的自選實踐作品分類等,從而判斷學生的喜好而推送的。如學生平時喜歡上傳一些小的Flash作品,系統(tǒng)由此判斷學生是對Flash學習有特殊追求的,因此可以有意向其推送一些Flash學習的資源。二是針對學生可能存在問題而推送。如學案系統(tǒng)可以根據學生在測試系統(tǒng)中的表現或問題解決中的表現來判斷學生的不足,而推送相關學習材料。
3.學習路經個別化(分支化)
考慮數字化學習的特點,可以針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細化、加工,對相應的知識點、技能點實現單獨設計,這樣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情況進行選擇學習。如對知識點沒有邏輯層次的平行學習內容,學生可以自行決定先學習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也可以選擇花費不同的學習時間,在學習內容的資源使用上,可以選擇文本性閱讀材料、動態(tài)型的動畫(視頻)材料、音頻材料等等,從而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提供不同的學習路徑,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特點,充分體現出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電子學案學習的可選擇性。一般來說,學習選擇可體現在學習內容、時間分配等方面。從內容的選擇來看,可以有兩種情況:一是根據自己的基礎情況,選擇相應能力要求的學習內容,如基礎性的內容、拓展性內容等。二是對于選擇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學習的起點、學習的知識點、學習的技能點等。如對網絡傳輸介質學習,從知識點來說,主要涉及分類(有線與無線)及特點、有線介質的認識(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等。學習者如果對其中某一部分已知曉,可以選擇不學或少學,對特別有興趣的內容,可以先學。時間分配同樣也可以體現出選擇性,簡單的內容或熟悉的內容可以少花時間,比較難或有興趣的內容可以多花些時間,這都可以依據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選擇。這種選擇正是學習路徑個別化的基本保證。
4.學習反饋及時化
信息時代的學習,及時反饋是一大基本特征?;陔娮訉W案的學習,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實現有效及時反饋,促進學習質量的有效提升。從信息技術課程本身來看,其“所見即所得”的特征本身就是一種及時反饋,錯誤的操作系統(tǒng)可能馬上提示,也得不到正確的結果;從測試上來看,通過在線測試系統(tǒng)有效實現測試結果反饋及時化,不單是學生本人,教師也可以通過測試系統(tǒng)獲得全體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這為有效組織后續(xù)學習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對于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電子學案本身提供的幫助系統(tǒng)解決,如相關資料、微課、學件等,也可以利用在線工具得到老師、同學甚至其他人的在線支持,甚至獲得學習系統(tǒng)(如智能代理技術)的支持,實現反饋的及時化。
5.學習評價導向化
評價應立足于發(fā)展,強調運用多元評價,實現內容、形式、主體、反饋的多元化,充分發(fā)揮診斷、調節(jié)、反饋、激勵的作用,達到促進發(fā)展的目標[6]。即通過評價,要發(fā)現學習中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指明學生后續(xù)學習的方向,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所以,評價應該是基于過程的,也是基于發(fā)展的。有學者將這種基于過程的評價喻為學習行程中的指路牌,在現代技術支持下,這種“導向”變得更加可能。在評價設計上,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情況,并提供進一步的學習支持,如根據學生完成試題的情況初步判斷學生出現錯誤的問題所在,從而給出進一步的學習建議,如某個知識點掌握不好,可以建議再看一看,而且在技術支持下,可以對不同學生給出不同建議,實現“因材施教”,充分體現出評價的“導向”價值。另外,通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都能給學生的學習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方向。
6.學習記錄全程化
基于電子學案下的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技術支持下進行,可以被有效記錄,從而為有效地分析學習、指導學生提供重要信息。如學生在閱讀相關電子材料時,可以從材料中提取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以一定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這些記錄的信息就能有效呈現。如通過學生提取的信息可以分析學生對關鍵信息的獲取能力,從而判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再如,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一般通過學生最后的實踐作品來分析,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屏幕錄像的方法全程記錄學生的操作過程,從而進一步分析學生的操作行為,有效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學生參與各類互動所留下來的發(fā)言、進行系統(tǒng)測試的應答等都可以成為學習過程資料而被保存,體現出學習記錄的全程化。
三、結束語
這里,我們抽取了電子學案的六個基本特征,其中學習目標層次化是設計的基礎,學習資源多樣化既是對學習目標層次化的響應,也是對學習路徑個別化的支持,學習反饋及時化、學習評價導向化和學習記錄全程化是對學習支持系統(tǒng)的要求,因此,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效地服務于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基于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會成為常態(tài),對學校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在課堂教學中,以“電子學案”的設計與應用為抓手,對于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十分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在設計與應用中更好地體現出這些特征,對于提升學習過程的效果,進而提高教與學的質量無疑具有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裴亞南.學案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66.
[2]趙華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龐海芍.教學信息化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5):34-37.
[4]李凱.基于專題學習網站的電子學案設計模式探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5]萬明高.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25-355.
[6]呂嘯,余勝泉,譚霓.基于發(fā)展性評價理念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評價系統(tǒng)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1(2).
(編輯:魯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