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楊絳與錢鐘書結(jié)婚后,同到牛津大學(xué)求學(xué)。兩位書生遠離家鄉(xiāng),漂洋過海,飲食起居難免手忙腳亂。
剛到英國時,房東一日供四餐——早餐、午餐、午后茶和晚餐。錢鐘書飲食習(xí)慣保守,洋味兒的不大肯嘗試,總吃不飽。于是,楊絳想租一套有家具、能做飯的房間。錢鐘書則不以為然,認為楊絳又不會做飯,現(xiàn)在至少還能吃現(xiàn)成。
后來,楊絳還是說服了錢鐘書,搬進了一位愛爾蘭女房主的家。有了自己的廚房,錢鐘書就說想吃紅燒肉。在牛津常來往的俞大縝、俞大絪姐妹略懂一點烹飪,便指導(dǎo)說,先把肉煮一下,然后把水倒掉,再加生姜、醬油等佐料。生姜、醬油都是中國特產(chǎn),在牛津是奇貨,又貴又不新鮮,楊絳就找來替代品湊合。
食材有了,卻沒有菜刀、砧板等廚具,楊絳只好到房東家借來一把大剪刀,剪出了像模像樣的方塊肉,然后照俞氏方法,如法炮制。
迫不及待的兩人把電力開到最大,一個勁兒猛煮。水干了,加水;肉沒熟,加水。結(jié)果,第一次做紅燒肉以失敗告終。隨后,楊絳想起媽媽做橙皮果醬是用“文火”熬的,一下恍然大悟。再做紅燒肉時,她就改用文火燉肉,湯也不倒掉,只撇去沫子。改良之后,就有點媽媽的味道了,錢鐘書吃得津津有味。
一法通則萬法通,從此,紅燒、白煮,楊絳皆用文火燉。錢鐘書吃得面色紅潤,而又心有愧意,于是賦詩一首《贈絳》:“卷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湯。憂卿煙火熏顏色,欲覓仙人辟穀(谷)方?!?/p>
(摘編自《人民政協(xi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