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露貞
在習慣摁亮手機屏
在習慣摁亮手機屏幕看時間之前,人們用鐘表來彰顯時間的概念,鐘表發(fā)明之前則使用圭表、日晷與漏刻,詩意的中國人以“一炷香”“一盞燈”為時間量詞,西方人曾隨身攜帶沙漏計時。時過境遷,傳統(tǒng)鐘表逐漸被冷落,設計師們嘗試用概念時鐘、創(chuàng)意燭臺與插香座、沙漏臺燈以及日歷等家居小物件呈現光陰荏苒之美,讓悄然流逝的歲月可見可感可碰觸,打撈沉淀在歷史深處的碎片,撫平創(chuàng)傷與鄉(xiāng)愁,休憩身心慰藉性靈,重現時間的價值與力量。
抽象主義背后的禪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藗兞晳T用論語中這句話形容時間像江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世事變幻。美國設計師DanTaylor設計了一款名為“晝夜”的鐘表,以電子紙作為鐘面,全無時間刻度,僅一根表針隨時間變化而走動旋轉,鐘面上的黑白二色也隨之呈現不同比例的晝夜分野。設計師Zdf Koelman同樣來自美國,他創(chuàng)作的一款名為Ferrolic的流體時鐘,則傾力呈現時間如流水一般的面貌。Zelf利用鐵磁流體既具有液體流動性又具有磁性這一特質,創(chuàng)造出時刻變幻出水墨流動效果的時鐘。黑色納米級顆粒的游動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Ferrolic流體時鐘仿佛書桌上永不落幕的迷你戲臺。
土耳其Begum Ayoskon、Bike Ayaskan二人組屬意于唯美地呈現時光的形狀與顏色。受愛因斯坦時空概念和日本禪宗花園的啟發(fā),Ayaskon設計工作室出品的沙盤時鐘充滿了禪意和思考。黃銅表盤上撒滿了沙子,只有一根黃銅制作的時針隨著時間推移在沙盤上留下痕跡和漣漪,象征著時光的形狀。凌晨0點為起始,沙盤一片平坦,時針掃過時不斷演繹軌跡,直到中午12點,逐漸形成完整的波紋圖案;接著時針繼續(xù)前行就會將波紋抹平,直至夜晚12點走完一圈,沙盤平坦如初。也許并不能準確報時,但它卻用靜謐的流動,像撫平沙子一樣安撫人心,凝神面對這個沙盤時鐘,觀者無不平心靜氣。
Studio Ayaskan推出的另一款創(chuàng)意時鐘直接以“痕跡”命名,呈現時間的絢爛色彩。鐘面裝有紫外光敏感液體,中心為紫外光發(fā)射裝置,指針換成了紫外光束,光束劃過,鐘面上頓時旖旎無限。大約60秒后,溶液顏色消失,回到透明狀態(tài),留下一道痕跡之后完全自行消除。這件作品獲得2016年雷克薩斯全球設計大獎。
出生于波蘭的猶太裔建筑師Daniel Libeskind在2016米蘭設計周期間推出了一件小體量作品——名為“時間迷宮”的鐘表,鐘表成品由以“意大利風格”聞名的專注細節(jié)的家用品設計制造商Alessi生產,他們深信一切器物的成形,即使外形再渺小,也都是創(chuàng)意和科技的偉大結晶。Libeskind設計的鐘表不是線性的,也不是圓形的,而是一個迷宮,是若干抽象的連接與頗具玩味的互動。不銹鋼材質、紅黑對比、脫節(jié)的線條、破碎的盤面以及開放的接口,直觀地表達了設計師對時間的理解與迷戀,時間并不是循環(huán)的,它急劇地轉變方向來標記事件,正像掛鐘本身。Libeskind曾在一些最著名的作品中也運用過類似概念,比如被認為是解構主義建筑代表作的柏林猶太博物館。這個建筑本身就是一個無聲的紀念碑,無論從空中、地面、近處,還是遠處,它都以扭曲、無秩序、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通過設計給人種身歷其境的震撼。
東方計時美學的再造
古人常說“一炷香的工夫”“一盞燈的時間”,是用器物表達時間的概念。設計師呂永中“香火”系列的幾件經典作品,將時間以最具禪意的方式視覺化。呂永中說:“我喜歡表達時間,比如香在燒的過程中的變化,灰掉下來的痕跡,一縷青煙從不同孔的刻度里冒出來,你一定看到了時間的流逝?!边@個時代讓人們的行動越來越快,而內心卻越來越焦慮。呂永中崇尚與現代主義本質背離的東方文人理想生活模式,認為可以用一件器物來傳遞安靜,是在這浮躁現世的片刻逃逸,就像有的人喜歡打坐一樣,這能成為補充能量的一種方式。
名為“笛香”的插香座設計,將中國傳統(tǒng)樂器詩意地挪用而來,形如其名,橫置根拉絲不銹鋼金屬管,一刀撇開一個缺口,斜向的切面形似破竹而開,整體三足鼎立起來,熏香橫向插入,平躺在細管內。笛有9孔,這里卻是代表時間的12個圓孔,好像12個刻度一般。被點燃的熏香雖然藏在笛子里看不見,燃燒后的青煙卻依次從孔眼中慢慢飄出。從那些細孔里升起的依依青煙里,好像能夠靜默地聽到時間的樂聲,感知時間流逝之美……
舉頭望月,低頭思鄉(xiāng),若是將月提起,心中的石頭能否落地?“提月”插香座,外方內圓,安靜禪意。一塊方正實木中央挖空一個圓形空間,整體看上窄下寬,既考慮到結構穩(wěn)定的問題,同時可承接住熏香點燃過程中落下的香灰。熏香斜插在圓空當中,有力度的感覺,同時又使得圓形更顯圓滿豐富。香在燒的過程中,木頭會吸納熏香的味道,長時間之后,木頭本身成了融入時間和記憶的生命體。恰似輪圓月提于手中,無論在客廳、臥房,還是室外花園,淡香如影隨形,還有那久違的寧靜心靈……很多人被“笛香”和“提月”所打動,漸漸習慣于點燃一支香來平復心境,慰藉思鄉(xiāng)愁緒。
盡管都市生活停電概率小之又小,但各式蠟燭卻受到廣泛歡迎。點燃燭光不再為了照明,燭臺也不再局限于承載,柔和的燭光和別致的燭臺,暈染點綴著幸福歡樂的重要時刻。
呂永中的設計善于借鑒和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現代的設計語言之中,使之充滿中國味又極具現代感。“喜字”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圖案中流傳最廣的紋樣,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在東西方有很多設計師據此演繹的作品涌現。呂永中的“喜字”燭臺,是將中國傳統(tǒng)雙喜圖案演繹得最為簡潔和現代的設計作品,有熱烈的火紅、安靜的銀色,以及奢華的鈦金三款。這款設計之所以能夠一直頗受青睞,完全有賴于其獨特精細的工藝,及其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現代精神,將古韻新意濃縮為時尚,現代簡潔的提煉塑造新的造型語言。呂永中另一款名為“光環(huán)”的燭臺設計,同樣極簡、素雅、干凈,并且因留白而充滿禪意,給人更多思考和遐想的空間?!肮猸h(huán)”燭臺,簡簡單單的一個圓造型,卻蘊藏著佛說“世上的切都是一個圓,是輪回,是徹悟”的禪意,經過時間的洗禮,逐漸理解繁華落盡一切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