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明
晚年生活幸或不幸,最主要是在于個人的經(jīng)營,但不可否認的是,退休前的心理準備也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做好4門心理功課,讓晚年生活更加輕松愉快。
第一課:學會服老
什么是“老”?我覺得“老”就是,“新的事情記不牢,過去的故事忘不掉;躺在床上睡不著,坐在椅上睡著了”。
人老了以后,不只是新的事情記不牢,連舊的事情也記不清,腦子里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往往不一定正確。譬如朋友說以前咱們來過這里,你完全沒印象,直嚷“我沒來過”,其實不是你沒來過,只是不記得了。
因為知道自己記性變差,現(xiàn)在如果有重要的事,我一定會用筆記下來,沒辦法,人老了就得服老。有回去老友家吃飯要離開,發(fā)現(xiàn)大門后貼著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一串出門前注意事項,包括:1.帶鑰匙;2.帶皮夾;3.看廚房爐火有沒有熄掉。我覺得這主意很好,建議大家也試試。
記性變差不是什么丟臉的事,不用不好意思,以為承認記性變差,就是承認自己沒用。每個人都會老,記憶力變差,只要拿支筆記下重要事項,很多問題就解決了。難的是:你愿不愿意承認自己老了、記性變差,需要別人提醒與幫助?
一天,我跟老妻愉快吃著早餐,電話響了。拿起話筒,對方只說:“你猜我是誰?”我有耳鳴,平常要戴著助聽器才能聽清楚,這會兒我心想:“糟糕!我哪猜得出來?”
我很客氣地說:“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是誰?”沒想到對方竟回:“哎喲,老朋友了,你都聽不出來???”我心想,就算是老朋友,也許好多年沒聯(lián)絡,也許你聲音變了,現(xiàn)在突然打電話要我猜出你是誰,我怎么知道?總要給個線索、提個醒吧?可是,他沒有。
雖然這只是一段短暫的談話,帶給我的卻是很深的思考。我今年已經(jīng)78歲,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身體退化、記性變差了,有些過去的人跟事還真是記不得。
所以我打電話時,一定主動說:“你好,我是某某,我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面?!瘪R上就能縮短彼此的距離,讓談話變得愉快。假如我許久沒跟朋友聯(lián)絡,一下子打電話要對方猜我是誰,一旦猜不出來,反而可能會以為人家忘了我,心里難受,對方也覺得不好意思。
第二課:學會照顧
面對晚年要做好照顧親人的準備。曾有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失能老人的照顧者以其配偶、兒女或親屬為主,占到86.1%。然而,大部分照顧者本身也是老年人,他們的年齡都在五六十歲,這份照顧不是撐個幾天、幾個月,少則5年多則10年。
曾有一位老友照顧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超過10年,得了癌癥的丈夫8年,每天都像打仗,又累又心酸。這位老友發(fā)現(xiàn)自己身陷悲苦而不能自拔,其實并非因為母親的現(xiàn)狀。她之所以苦惱,是因為對未來感到焦慮,源自擔心自己將來可能步母親后塵的恐懼。
母親患上癡呆癥病固然很折磨人,它卻也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患病的母親顯得比從前放松,少了些拘謹,總是樂呵呵的。有一天,母親居然直接捧著裝果汁的厚紙包裝盒直接對著口大喝特喝,像一個饞嘴的孩子。老友認識到因為這些庸人自擾,她和母親相處時總帶著遺憾和悲苦的情緒,當她終于可以把這些自怨自艾拋開,專心與母親相處,反而因此重新認識了母親。
想到晚年可能承擔的照顧責任,進入晚年,唯有保持幽默、運動、飲食正常、適時休息,用健康的方式來面對照顧重擔。
第三課:學會放手
對羽翼漸豐的子女懂得放手。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旅游團,團里有一對母子,母親是已退休的大學教授。兒子是獨生子,當時已36歲,有份不錯的工作,尚未結婚,也沒有女朋友。兩人都修養(yǎng)良好,母子關系看起來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離。但在十幾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發(fā)現(xiàn),教授對兒子管得實在太多,像管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從吃飯到買紀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兒子總是很聽話,母親讓干啥就干啥,整個人也顯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們十幾個人在一起喝啤酒,一邊聊天一邊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歡聽歌,和大家聊了一會兒說累了,要早些回房間睡覺,然后一邊起身一邊很自然地喊兒子“咱們走吧”。她兒子很明顯當時并不想回房間,還想再喝一會兒,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這個要求,有些猶豫??此@樣,我們幾個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間,讓兒子再玩一會兒。
教授淡淡一笑,卻不容置疑地說:“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點回去休息?!眱鹤訉擂蔚貨_我們笑笑,無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著媽媽走了。
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種“啃老”現(xiàn)象,不少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結婚了還事事依賴父母,不僅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心理上也離不開奶嘴兒。批評者的矛頭總是指向年輕人,認為他們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懶惰和不思進取,這種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
自己會走路的人,誰愿意被人天天攙著走?如果能自立,誰愿意一直被父母供養(yǎng)?“啃老族”在本該蓬勃發(fā)展的年齡卻出現(xiàn)意志癱瘓,這種狀態(tài)和他們的成長史脫不了干系。我接觸過一些“啃老”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總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離意識,一直包辦,不肯讓孩子獨立;與此同時,又一直對孩子的種種不能獨立充滿指責和鄙視。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變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臉皮,最終罹患自尊缺乏癥和精神侏儒癥。
第四課:學會交際
擁有廣泛社交網(wǎng)絡的人比孤獨的人長壽的機會高出50%,孤獨對健康的損傷如同吸煙。有些人開口閉口就是“隨緣”,其實是不用心經(jīng)營自己的交際圈?!胺湃尾还艿年P系,不叫關系”,日本社會學者、《一個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鶴子當頭棒喝。常常陪伴在自己身旁、給予自己支持、安慰,分享經(jīng)驗的人,才叫做朋友,好幾年沒聯(lián)絡,也不好意思稱為朋友。
我最開心年紀漸長有一群朋友相伴,到老都有玩伴。每周末他們準備一道菜一起分享,有時也會設定主題,如西餐,大家就分工做一道菜,涼菜、主食、主菜、甜點,常常從7點半聊到11點半,聊天話題從社會百態(tài)到人生體悟。
而交往比自己年輕的朋友,也會讓人朝氣蓬勃、色彩繽紛。幸好現(xiàn)在網(wǎng)絡社交軟件,讓關系維系更為便利。
(責編:孫展)